黃春蓉
摘 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實施要求教師通過借用信息傳輸技術平臺,與學生展開交流與溝通,既合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激發了學生會在課后自主學習的欲望。現階段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存在著系列教室規模大、學生多,且學生領悟層次不齊等問題,很明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平衡滿足學生的需求。該文提到的“翻轉課堂”是在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該文明確了“翻轉課堂”的概念及其意義與特征,并對其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技巧中的應用技巧做詳細解析和深入探討,希望可以加大老師和學生的進一步交流。
關鍵詞:翻轉課堂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 應用技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188-0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所有大學生的一門公共課,在大學階段對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計算機技術能力在信息化社會中是對人才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育部門引起了極大的重視,現在很多中小學都開始開設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相關的技術課程。可以看出,現階段計算機課程無論是在中小學和還是高等院校中都得到了普及,而這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上更為有了嚴格要求。基于這種背景,該文詳細分析了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技巧,并作出討論。
1 翻轉課堂的涵義
1.1 翻轉課堂的概念
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指教師處于網絡條件下通過教學視頻等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前就將視頻資源的觀看任務完成,再在課上將感受提交上來,與教師以及其他同學在課堂中進行探討與交流,將知識進行內化。以教學流程的角度來看,翻轉課堂將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過程顛倒過來。但從實際上來說,翻轉課堂的核心主要在于教學模式的創新,主要體現的基礎是班級授課制,對知識傳遞進行強調,通過以教定學的模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主要強調將問題作為中心,突出以學為主的整合性探究模式。
1.2 翻轉課堂的意義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在上課之前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時間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合理的安排與控制。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知識點可以多看幾遍,也便于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進行任意的選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和通信設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移動學習。此外,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也增加了,學生在課前將視頻看完,同時將自己看完視頻的想法提交給平臺,老師與學生都可以進行評論,這樣一來課堂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得到了實現,就很容易集中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內不再以講授為主,而是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將討論的成果匯報上來,在這樣的過程中也使得學生真正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之中。
2 翻轉課堂的特征
2.1 課內外教學內容互換
傳統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授和學生作業的流程進行教學,翻轉課堂將兩個過程對調,知識內化在課堂中完成,知識傳授的課外進行。
2.2 師生角色變換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在講臺中扮演著“圣人”的角色,而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二者之間缺少溝通與交流,很難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激發。在翻轉課堂影響下,學生通過課前觀看視頻已經對知識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中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雙方通過交流與溝通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完成,滿足了現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3 以網絡平臺為依托促進師生互動
翻轉課堂主要通過網絡平臺將視頻在平臺中共享,學生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教師還可以隨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的跟蹤與記錄,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了解,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還可以將師生交流與溝通拓展到網絡中,使師生交互的效果得到大大的增加。從這一點來看,翻轉課堂是非常適合高校教學的,因為學生擁有比較多的課余時間,很多學生都有電腦,還具有相應的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習的時間進行安排。
3 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技巧分析
相關人士就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已經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的結論為,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對于“因材施教”問題的解決是非常有利的,只要教學資源充分,翻轉課堂教學就可以使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得到滿足。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翻轉課堂在教學中的存在僅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只有在與其他教學資源密切配合,并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才能使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下面筆者在這些研究基礎上構建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對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課中的應用技巧展開分析。
3.1 課前的工作
3.1.1 視頻制作
在視頻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對視頻長度以及內容的控制。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視頻內容要盡量簡潔,將重點突出出來;視頻制作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微課的概念,對長度進行控制,不能超過20分鐘。教師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一定要精心,選擇合適的知識點,通過合適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例如:在Word一節的教學中,選擇的知識點可以是文本的編輯和輸入、圖文混排、文檔格式設置、表格設置等,在視頻中將這些知識點展示出來。
3.1.2 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是否在課前仔細觀看了視頻將會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產生嚴重的影響。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方法構建起學生協作學習以及個性學習的積極的學習環境。MOODLE平臺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MOODLE課程管理系統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軌跡進行跟蹤,這樣教學就可以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結合,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這對教學設計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可以將視頻放在MOODLE教學平臺中。當然教師也可以針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對不同的平臺進行選擇。endprint
3.1.3 對課堂活動進行設計
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總結,還可以針對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對課堂活動進行設計,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知識內化。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給與充分的尊重,不能對學生的選擇進行干涉。
3.2 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
大量的實踐研究標明,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的過程中,主要有基于項目、游戲、問題學習的教學方式,這對于翻轉課堂的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相關人士指出,翻轉課堂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教師需要對課堂時間進行綜合考慮,實現課堂時間的高效化。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小組討論等三部分。
3.2.1 小組討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是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寫作的方式來完成意義構建的過程。在課堂活動中學生的主要活動就是小組討論,由教師首先設計好小組討論的主題,活動設計的原則主要在于班級中所有學生都能加入其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拼圖學習等策略。以Word這一章節為例,主要是通過案例設計,由小組選取一篇文章,將文章的格式全部去掉之后,對文章進行重新規范的排版。
3.2.2 成果匯報
小組應針對討論成果展開交流,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辯論會、小型比賽等。在Word這一章節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匯報會將成果展示出來的,每個小組將文章的選取、格式化、重新排版等進行匯報,同時將文章排版的規范以及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進行匯報。
3.2.3 教師的作用
在翻轉課堂影響下,教師不再是課堂中講臺上的“圣人”,主要作為一個觀察者或者傾聽者而存在,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指導。同時實時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對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是非常有利的。
3.3 課后
翻轉課堂教學模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課前學習和課堂學習。與此同時,課后的總結與反思對于知識的學習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應該在課后對課堂學習進行及時的反思,并在反思與總結的過程中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還可以將成果匯報的過程錄下來,傳到網絡平臺中進行共享,與教師和同學之間進行討論。
翻轉課堂在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對學生層次不齊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解決,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相適應。將教學活動分為三個部分,課前、課堂以及課后,這三部分之間不想補充,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實際上翻轉教學更適合在規模大的課堂中使用,教師在大課堂中很難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把握,有了翻轉課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自主學習。經過教學實踐證明,翻轉課堂在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是非常適合的,但是這并不能代表翻轉課堂在所有學科教學中都會適用,其他學科應該以學科知識體系以及學生應該得到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對是否可以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確定。
4 結語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來說依賴于教師的付出,教師要對給學生觀看的視頻做進行精心的準備并做好應對學生提問的各種問題解決的方案準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教師通過借用信息技術的傳輸技術平臺,與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交流與指導,既合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激發了學生會在課后自主學習的欲望。
參考文獻
[1] 馬秀麟,趙國慶,鄔彤.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19-85.
[2] 張國榮.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新思路[J].大學教育,2013(13):135-137,254.
[3] 汪曉東,張晨婧仔.“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1-16.
[4] 王紅,趙蔚,孫立會,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 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5-10.
[5] 蔡曉麗,陳舜青.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研究[J].福建電腦,2013(9):57-59.
[6] 劉桂花,陳智敏.翻轉課堂在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0):176-178.
[7] 陳爽,陳亮.多維梯度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探索與應用[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19-1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