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
摘 要:優秀音樂家的創作會超出他所處的時代而將作品帶到久遠的未來,但無論如何,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也會在不同程度上顯現出當時的音樂風貌。該文所述乃是以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為例,對維也納中期創作風格加以簡要分析,主要強調其歌劇性與交響性的協調、樂隊與鋼琴的相互作用兩項內容。莫扎特在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上,顯然是卓有成就的大師,其音樂已經足以傲視天下,更遑論其創意之豐富、構思之廣闊、樂思之曼妙。
關鍵詞:莫扎特 鋼琴協奏曲 維也納 中期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7-01
在音樂天才莫扎特所創作的諸多體裁形式中,歌劇以外最突出的器樂音樂顯然就是鋼琴協奏曲了,鋼琴協奏曲也是他作品里面特色最鮮明的杰作。鋼琴協奏曲是古典主義階段關鍵的器樂音樂體裁,在經歷一個多世紀的演變之后,音樂風格基本固定在華彩、輕盈、細膩之上。而莫扎特卻走出傳統的限制,讓維也納中期創作風格更趨多樣。
1 維也納中期莫扎特作品的創作解析
莫扎特在維也納中期(主要指1784年至1786年),計創作十二首鋼琴協奏曲(KV449、
KV450、KV451等),莫扎特一生中幾乎最完美的協奏曲都包括在這十二首之內。在三年時間里,莫扎特在該領域結下累累碩果,按照協奏曲總體特征,可以把其在維也納中期的創作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784年,當年莫扎特創作了六首協奏曲,和青年時期的明麗鮮亮不同,這年的創作手法更加富于幻想與自由特色。此時,莫扎特著意于探尋協奏里面的交響性,具體表現為增加了樂隊編制,厚實了音響效果,使樂隊和鋼琴置于同樣地位,二者更具有協同性。其中的KV453一典是交響協奏特性較為明顯的一支,其中甚至還容納了戲劇因素。而KV459的熱情度最具代表性,同時它的技巧也足以證明莫扎特的創作實力。但時這一年并不是莫扎特創作思路的終結,相反他的才思正朝著更加酣暢淋漓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1785年至1786年間,莫扎特作品在時代中的影響力以此時最具代表性,這兩年他同樣創作了六首協奏曲,藝術成就看起來更勝前六首,這時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內心感觸,其情感范圍也更具激情與戲劇性。5d小調鋼琴協奏曲6完整地再現了維也納中期的創作風格,是此前作品不能企及的。在這首曲子里面,莫扎特猶如進入到了極端的世界之中,第一樂章的悲情;第二樂意的溫情;第三樂意的奮進,都仿佛一個人的情感宣泄過程,極具戲劇化效果。此外,KV467、KV482等作品都在歌劇性與交響性的協調、樂隊與鋼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展現出了一定成就。這種展現性,與維也納中期音樂家海頓、格魯克等人有相似性一面,但同時卻更具跨時代意義。
2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歌劇和交響的融入解析
莫扎特所創作的作品體裁各異,然而各種體裁音樂卻顯然是互相影響與滲透的,比如協奏曲同歌劇之間的滲透關系就很明顯,莫扎特把歌劇里面的戲劇性同歌唱性帶到了協奏曲之內。在其鋼琴協奏曲里面,歌劇性因素極其明顯,不同的樂器看起來就像不同歌劇的角色,發揮著獨立卻又相互影響的作用,而且不同樂器重量均衡、性格迥異,卻在統一的整體內和諧互動,這儼然是維也納中期歌劇形式的協奏曲翻版。比如鋼琴同樂隊間的呼應,特別是鋼琴同木管樂器或者相互對比、或者合而為一,或者頻繁對話,或者互致撫慰……感覺真如同歌劇劇情的起伏跌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協奏曲一方面發揮出了鋼琴的作用,而同時卻讓樂隊的作用更值得珍視。在編制樂隊時,維也納早期的作品主要運用的是弦樂器和少量木管樂器,這樣音樂就明顯不夠豐滿、不夠宏偉,而以莫扎特為代表的音樂家可能主觀上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適時使樂隊編制增加,一般是在弦樂隊里面加一支長笛、兩支大管、兩支圓號,在其樂隊協奏曲里面,還添加了小號與定音鼓。從這些表現上看,至少能夠說明莫扎特在將協奏曲和交響樂隊發生關系。應當說在莫扎特手里,鋼琴協奏曲具有了無限的包容性,從而把不同樂器音色盡收囊中。莫扎特就像一位戲劇家,借助詩人般的興奮與煽情達到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而這當然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賦予莫扎特的歷史使命。
3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樂隊和鋼琴的呼應解析
莫扎特所創作的鋼琴協奏曲表現出了強烈的戲劇化效果,這是維也納中期時代風格的印記,而其形式上的主要影響因素則在于樂隊同鋼琴的積極配合。通常情況下,莫扎特在第一樂章依靠兩個呈示部,讓鋼琴同樂隊產生幾乎平行的功能,利用鋼琴獨奏及樂隊合奏的競爭呈現主題。而到了展開部之后,這種競爭呈現的態勢明顯削弱,鋼琴和樂隊的界限變得模糊,獨奏與樂隊的結合方式非常自由。其中最具有戲劇性效果的顯然應當屬于d小調鋼琴協奏曲,在首個樂章里面,完全是鋼琴同樂隊的對話交鋒,尤其是第一呈示部從33開始到39小節處結束處,即有一段木管對話,首先它依靠雙簧管長問、長笛回答的形式三度重復,而當鋼琴步入到第二呈示部時,則應答了樂隊的咄咄態勢,卻在鋼琴主題響起時瞬間軟化。此處對話非常頻繁,而且互相影響、互相發問,從上到下快捷變化的音階仿佛創作者的感同身受,同一個主題從鋼琴與樂隊兩個方向輪流演奏出來,其中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再以降E大調為例,在d小調鋼琴協奏曲中,展開部開始處,鋼琴開始稍具試探性的音調因為管樂的附合而跟進,漸強的音樂讓戲劇特點明朗化。接下來的第二樂章,其曲式結構以應答形式為主,變奏段同插部段情緒迥異,變奏的飽滿情緒和插部的對應理解,使曲風顯示出作者所期望的動蕩不安之感。在維也納中期的創作者中,使樂隊和鋼琴做此呼應的,莫扎特雖是卓有成就者,然而并非孤例,像莫扎特所尊崇的作曲家海頓,在其后期音樂作品中,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嘗試。
4 結語
莫扎特在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上,顯然是卓有成就的大師,較18世紀后期所有作曲家的地位都要高。僅憑聽覺享受,其音樂已經足以傲視天下,更遑論其創意之豐富、構思之廣闊、樂思之曼妙。而該文所舉,只是其代表時代的兩個方面,其他更多,則需要在我們在作品中細細體會。
參考文獻
[1] 金賢利.談維也納古典樂派和聲理論的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 姜晨.莫扎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V.491)》第一樂章創作特點分析[J].北方音樂,2010(5):14-15.
[3] 王筱璇.莫扎特《第二十七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演奏及人文精神研究[D].燕山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