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萍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學生樂學的重要性。心理學家也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一般來說,人類對韻律、節奏、語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較之數學來講,學生更感興趣,而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學生難以理解,對數學心生畏懼,因此不容易對數學產生興趣。《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就應當把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作為導向,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學數學的情趣,才會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下面談談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創設生活情景,喚起興趣
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它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交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數學教學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
例如: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筆者充分利用學生最熟悉的賣冰糖葫蘆這一事實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課,筆者采用談話的方式引入課題,緊接著就創設了一個街邊小攤賣冰糖葫蘆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表演,把學生置于買冰糖葫蘆的真實情境中,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在生活中。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活潑,大大加深了學生對4的乘法口訣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又如針對小學生好猜謎語的特點,在教學“年月日”時,借助謎語“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學生猜出是日歷,然后觀察日歷,從日歷上引出課題“年月日”,學生的興趣就會明顯增強。
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這也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手腦并用,質疑問難,保持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之一是活潑好動,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并要求學生在操作時,做到邊看邊想,通過動口、動手,豐富表象。筆者在教“角的認識”一課時,先讓學生把身邊的角找出來,然后讓學生對角的樣子用語言進行描繪,再自己動手畫一畫角,在總結完角的樣子后,又讓學生進行比賽,看誰能畫出較多不同的角,最后舉例說明角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通過這樣,使學生對角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還要口述操作過程,這樣做既符合小學生“好動”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如果教師還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與沖突,便能激發起學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進而更進一步地增強其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其探索高難數學的勇氣和信心。
三、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延續興趣
如果說產生興趣是基礎,鞏固興趣是保證的話,那么延續興趣就是發展。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特別是小學數學,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有著其特殊的運用價值。在教學中如果和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得到延續和發展,做到課已盡而思未止。例如,在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及組合圖形的表面積計算之后,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計算自己家中箱子、衣柜表面積是多大。要計算箱子、衣柜表面積,應獲得出哪些長度的數據?再如教學完百分數的應用之后,告訴學生百分數應用廣泛,可在生活中卻有不少人利用百分率的知識干一些不正當的事,如搞賭博游戲、摸獎等,我們可以分析其中獎的可能性,然后指出如何用數學的方法揭露出本質。這樣每次講授完新課之后,都讓學生用所學得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學生就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嘗試,聯系實際,大膽探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會隨著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四、多元評價,保護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學生的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對學生的評價都應采用激勵性語言,更多地傾注寬容、尊重、理解、信任、贊賞、表揚和鼓勵,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形成“樂學”的心態,學習就會更積極、更主動。
低年級小學生容易產生激情,感情易外露,易受到具體事物的支配,并易發生變化,教師就應多采取表揚、獎勵的激勵手段,利用獎勵小紅花、小紅旗的方式,對其所取得的成績進行獎勵,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那些沒取得成績的多用鼓勵的語言如“你很聰明,再動動腦筋,老師相信你能行!”等,增強其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別小瞧了這一句 “你講得真好!”“你真棒!”“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你真聰明!”,它們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年級開始,小學生行為的目的性顯著增強,自覺性明顯發展,這時,教師就應用理想教育,用集體榮譽感、成就感來要求學生,借助競賽等激勵手段,依學生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段訓練,從而使學生已產生的興趣得到鞏固。因此,多元評價對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大有益處的。
學生對數學興趣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慢慢的積累和影響。一旦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那么學生會對學好數學產生很強的自信心,會不懈地學習數學知識,甚至會在數學中做出一些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