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
摘 要:該文主要介紹了榆林市榆陽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現狀;問題;發展對策;榆陽區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5-47-02
馬鈴薯生長周期短,單位面積產量高,塊莖營養成分豐富,用途廣泛,是世界上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高生產率的經濟作物。伴隨著西部大開發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榆林市榆陽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的食用方法及產品開發也越來越多,馬鈴薯產業現已成為榆陽區農業的第二大主導產業。
1 榆陽區概況及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1.1 地理概況 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毗鄰,屬典型的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明長城由東向西橫貫區境,以此為界,地形地貌大體為“七沙二山一分田”,長城以北屬風沙草灘區,約占總面積75%;長城以南屬黃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23%;榆溪河由北向南縱穿全境,由此形成的河谷川道區約占總面積2%。地下水資源總量9.14億m3,人均接近1 000m3。總土地面積7 053km2,耕地面積7.27萬hm2,農業人均占有土地1.53hm2、耕地0.17hm2,農作物播種面積6萬hm2。
1.2 自然條件 榆陽區屬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氣候干燥,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20~140d,年平均氣溫8℃,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2 600~2 900h,>5℃積溫2 700℃~
3 000℃。土壤以黃土、黃棉土、沙土為主,是鮮食用薯、淀粉加工用薯、專用薯和種薯生產的優生區。
1.3 馬鈴薯產業情況 馬鈴薯是榆陽區傳統農業優勢產業,常年種植面積1.67萬hm2左右,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0%,年產量30萬t,年產值3.6億元。根據區域特色和優勢,榆陽區馬鈴薯產業發展分為以下3大塊:(1)南部黃土丘陵區,常年播種面積1.2萬hm2左右,占全區馬鈴薯播種面積72%,以發展淀粉加工薯為主,主要種植紫花白、冀張薯8號、青薯9號等品種,平均產量在1 200~1 500kg/667m2;(2)北部草灘區,常年播種面積4 000hm2左右,占全區馬鈴薯播種面積24%,主要種植專用薯,以夏波蒂、紫花白等為主要品種,平均產量在2 500~3 000kg/667m2;(3)河谷川道區,常年播種面積在667m2左右,占全區馬鈴薯播種面積4%,以發展鮮食夏馬鈴薯為主,主要種植費烏瑞它等品種,平均產量在2 200~2 500kg/667m2。通過近3a連續實施馬鈴薯良種繁供“百村萬戶一畝田”工程,全區馬鈴薯良種推廣率達到90%以上。
2 發展優勢分析
2.1 自然條件優越 榆陽區土地廣闊,土質疏松,土壤富含鉀素,海拔高,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土壤無污染,馬鈴薯生長季節雨熱同步,秋季涼爽,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和干物質積累。
2.2 市場需求量大 榆陽區是榆林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2014年榆陽區總人口50.4萬(常住人口55.4萬,流動人口20萬),年馬鈴薯需求25.5萬t,食用量占生產總量85%。2020年榆林預計將發展為百萬人口的大中型城市,年馬鈴薯食用量40萬t。榆陽區范圍內有20多家馬鈴薯加工企業,年加工馬鈴薯近20萬t,每年仍需外調馬鈴薯25~30t。
2.3 科技水平較高 榆陽區現有陜西大地種業公司(國家級龍頭企業)、榆林市農科院和榆林市鴻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全國一流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公司和研究中心,在榆陽區建立了超過0.13萬hm2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脫毒種薯原種及一級種薯超過3萬t,可供超過2萬hm2種薯。引進篩選出適宜本地區栽培的4大類型品種8個,初步實現了品種專用化;在國內首次大面積采用了試管苗直接移栽大田生產原原種技術,脫毒種薯繁育達到國家先進水平。在2007、2008年的創高產活動中,榆林市馬鈴薯創出5項全國、全省單產紀錄。
2.4 商品性狀優良 榆陽區馬鈴薯商品薯塊大、整齊、淀粉和干物質含量高、表皮光滑、商品性狀好,脫毒種薯無公害、產量高,“榆陽薯”牌馬鈴薯遠銷廣東、上海、湖北、福建等各省市。此外,榆陽區也是廣東、廣西等馬鈴薯冬作區和周邊省區重要供種地區之一。
2.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輻射帶動作用強勁 榆陽區現有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0家,現代農業園區2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39家,規模化家庭農場150家。以大地種業、中稷農業、大志農業、鴻鑫農業、金豆子專業合作社為首的一批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超過2 666.67hm2,全程實行機械化作業,實現了訂單生產,有效地促進和帶動了榆陽區馬鈴薯產業發展。
3 存在問題
3.1 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程度低 榆陽區約60%的馬鈴薯分布在南部丘陵溝壑區,土地較分散,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作業。
3.2 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速度相對緩慢 由于脫毒種薯價格高,群眾自購少,加上群眾生產投入不足,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多,測土配方施肥、種薯處理、統防統治、聚攏集肥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緩慢。
3.3 儲藏、深加工滯后,種植效益低 榆陽區生產的馬鈴薯80%以上成熟后以商品薯銷售,儲藏和深加工能力低,馬鈴薯粗加工產品大都是淀粉等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效益低。
3.4 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 除了一些種植規模大、管理規范、產品達標的公司實現了訂單生產,其余60%以上的馬鈴薯產品靠自銷,馬鈴薯銷售專業合作社、經紀人等中介組織發育不全,貯藏設施、技術落后,銷售渠道、綠色通道不暢,受市場影響較大,產、銷一體化程度低。
4 發展對策
4.1 抓住種植關鍵技術
4.1.1 提高種薯質量 一是建立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加大脫毒種薯繁育和生產能力,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二是建立馬鈴薯質量檢測中心,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檢測標準、規程和制度,保障脫毒種薯質量。
4.1.2 合理配方施肥 馬鈴薯屬典型的喜鉀作物,每生產1 000kg鮮薯需氮(N)4.5~5.5kg,磷(P2O5)1.8~2.2kg,鉀(K2O)10kg左右。氮、磷、鉀之比大體為2.5∶1∶5。除氮、磷、鉀外,鈣、鎂、硼、鋅、錳、銅等微量元素也是馬鈴薯生長發育所必需,尤其是對鈣元素的需要相當于鉀的1/4。后期對鎂元素需要量也比較大,若前期施用高濃度復合肥或有機肥施用量較少時,會發生鎂供給不足。此外,在沙質壤土一般氮肥當年利用率為40%,磷肥當年利用率為20%,鉀肥當年利用率為60%。因此,根據當地施肥水平和施肥經驗,提出馬鈴薯產量在2 000~2 500kg/667m2,每667m2施化肥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配方如下:磷酸二銨20kg、尿素30kg、硫酸鉀(氧化鉀)30kg、硫酸鈣10kg、硫酸鋅2kg、硅酸鎂1kg、硼肥1kg。
4.1.3 選用良種,規范化栽培 選用高產、抗逆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質好的夏波蒂、費烏瑞它、冀張薯8號、青薯9號、紫花白等脫毒種薯,并且按照馬鈴薯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栽培。
4.1.4 加強病蟲害防治 榆陽區馬鈴薯主要病害為晚疫病,在雨水偏多和植株花期前后發生嚴重。因此,應及早用25%瑞毒霉,或甲霜靈800倍液,或40%疫霉靈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d噴1次,連噴2~3次。主要蟲害有蚜蟲、蠐螬、大小地老虎等。蚜蟲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要嚴加防治,發生初期用2.5%溴氰菊酯加水2 500倍或40%氧化樂果1 000~2 000倍液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用90%晶體敵百蟲500g加水溶解噴于35kg細土撒于溝內。
4.2 提高馬鈴薯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程度 通過開展土地流轉,鼓勵農戶將土地向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集中,在南部山區和北部草灘區依托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社建立馬鈴薯標準化基地,大力推廣種薯脫毒化、種植大壟化、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防治綜合化、管理標準化、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技術。
4.3 擴大夏馬鈴薯種植面積 榆陽區在夏馬鈴薯套種大豆、油葵,間作玉米,收獲后種植大白菜,實現單產超過5 000kg/667m2和平均收入超過1萬元/667m2,探索出3種“雙萬”栽培模式,這樣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4.4 加大馬鈴薯產業扶持力度 一是實施馬鈴薯農機農具購置專項補貼、良種補貼等政策,原原種和原種由企業繁育,低代種薯由合作社組織、農戶擴繁。二是加大扶持馬鈴薯鮮薯外銷企業,加強馬鈴薯貯藏庫和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積極培育和發展流通企業、合作組織、運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建立健全流通體系和銷售網絡。三是加大扶持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加速對現有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增容擴產,發展精深加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馬鈴薯采用鮮薯與淀粉加工銷售難的問題。
4.5 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作用 龍頭企業應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聯系,建立技術依托,實現產學研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馬鈴薯精深加工產品、終端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研發,強化科技支撐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時開展產業指導,組織技術推廣,提供信息服務。科研單位和技術推廣單位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供馬鈴薯田間長勢、病蟲信息、技術對策、市場信息、產業發展意見和政策建議;在馬鈴薯生長的關鍵時期,開展長勢調查、預測病蟲發生情況,制定技術指導方案和防治策略,應對突發災害,解決技術問題;組織技術培訓,開展技術咨詢,評選、推薦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為馬鈴薯產業高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6 實施品牌戰略 在不斷擴大現有品牌市場地位的基礎上,加大對品牌產品的宣傳力度,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擴大市場份額。加大對生產基地、加工產品無公害、綠色產品認證和監管;加工、營銷企業要改進產品包裝,努力打造“榆陽薯”市場品牌。(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