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薩克斯坦獨立以來,開始大規模實行“回歸歷史祖國”運動。自1994年起,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開始出現向哈遷移定居的情況,并呈現增多趨勢。本文將就中國哈薩克族遷移哈薩克斯坦的原因、生存狀況問題、對我影響及相關對策建議等問題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哈薩克族;回歸;移民
哈薩克斯坦獨立初期,為強化哈薩克族的主體民族地位,開始大規模實行“回歸歷史祖國“運動。自1994年起,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開始出現向哈遷移定居的情況。21世紀初,隨著哈國經濟的不斷好轉,回歸哈國的哈薩克族人迅速增加。截止2002年,從中國移民到哈國的哈薩克族人累計達4293人,2004年和2006年分別增至13190人和37788人。這一現象至今仍在繼續,且有加速趨勢,并已成為新疆哈薩克族聚居地方的熱點現象。本文將就中國哈薩克族遷移哈薩克斯坦的原因、生存狀況問題、對我影響及相關對策建議等問題做簡要分析。
一、“回歸歷史祖國”運動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這不但改變了哈薩克斯坦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而且徹底改變了其所在地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狀況,改變了它與其他獨聯體國家之間的傳統的經濟聯系和人民交往方式,從而亦使外來移民結構復雜化。這一時期,居住在哈薩克斯坦的人口大量外流。出境的主要是俄羅斯族人(占58% ) ,其次是日耳曼人(占19% ) 。有資料記載, 1989—1999年期間,哈薩克斯坦的離境移民總數高達350萬人,出、入境移民相抵,凈流出量為210萬人。這項統計與哈薩克斯坦政府2001年10月發布的一份文件的統計數據大致吻合,該文件顯示, 1991年至2000年哈薩克斯坦出、入境移民相抵,凈出境移民為200萬人。整個20世紀90年代,哈薩克斯坦出境移民和入境移民總數接近500萬人,移民流動規模相當于哈薩克斯坦總人口的1 /3。大量人口外流,無論是對哈薩克斯坦的國家人口安全還是對發展經濟而言,無疑都是極為不利的,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獨立之初,哈薩克族人占哈薩克斯坦總人口的比例僅為40%,與俄羅斯族人口相差無幾,作為國家的冠名民族有些名不副實。由于政治動蕩、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哈薩克族人的人口出生率出現下降的趨勢。在這種情形下,為了提高主體民族人口在國家總人口中的比例,哈薩克斯坦掀起了鼓勵境外哈薩克族人“回歸歷史祖國”的運動。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1992年世界哈薩克人代表大會上講話的題目就是《我們敞開熱情的懷抱歡迎同胞們》,其中講到:“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有一個祖國,這就是獨立自主的哈薩克斯坦。”為了吸引和妥善安置從境外回歸“祖國”的哈薩克族人,哈薩克斯坦于1992年出臺了《移民法》,并于 1998年又出臺了類似于《移民法》的實施條例——《哈薩克人重返歷史的祖國的構想》。哈國政府認為,境外的哈薩克族人絕大多數都是流亡的難民,總計達到 450萬人,他們分散生活在40個國家里。1991—1999年的9年間,從境外遷入哈薩克斯坦的總人數為754579人,其中主要是哈薩克族人。加上提高本國公民、特別是哈薩克族居民人口出生率,到1999年時,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人口為798.5萬人,比1989年增加148.82萬人,在國家總人口中的比例也從1989年的40.1%上升到1999 的53.4%。 俄羅斯族人由于外流,降至30%。
二、中國哈薩克族遷往哈國的原因分析
(一)中國的哈薩克族人聚居于新疆阿勒泰、伊犁河塔城地區,與哈有著同一民族的族緣和地緣關系,在歷史上就有中國和哈(或前蘇聯)兩國頻繁遷移的經歷。
(二)中國國內人口持續增加,過度開墾、放牧導致沙塵暴頻繁發生,自然環境惡化。這樣,偏重牧業的哈薩克族經濟發展與生活改善收到很到制約,哈薩克族牧民群體中貧窮人口的數量逐步上升,經濟狀況日益困難。而哈國地廣人稀,無需大量投資便可取得大面積的土地和牧場的使用權。
(三)從社會現實原因來看,中國國內教育費用偏高、就業難、醫療保障程度較低等問題的存在,對于多子女、無固定收入的少數民族農牧民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哈國對哈薩克族移民,給予特別的優惠,給“歸國”入籍者提供資金和就業上的幫助等。此外,移民在教育和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可享受與哈國公民一樣的優惠。
(四)哈國簽證政策對境外哈族人給予特殊優惠。哈于2013年5月出臺新的簽證政策,專門設立定居簽證和家庭團聚簽證,并在停留期、入境次數、審批程序等方面都給予極大便利。此外,若此類人員簽證過期在哈逾期停留,哈內務、移民部門也往往對他們網開一面,責罰較輕。
三、遷往哈薩克斯坦的中國移民的生存狀況
(一)重商輕政,融入哈國主流社會程度較低
從中國哈族移民的目的來看,大多以追求物質財富、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條件為主。從他們哈國就業分布來看,主要為邊貿、餐館、建筑業、農牧業等領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一些人憑借掌握中哈兩種語言以及在中國人脈資源較多的優勢,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經過多年奮斗,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生活水平較高。然而,與他們在發展經濟實力方面投入的精力相比,他們很少關注爭取公民政治權利,幾乎沒有人選擇從政。由于他們的到來搶占了哈當地居民的商機及就業市場,再加上很少有人注重回饋當地社會、擴展在當地的交際圈等問題,當地居民經常對他們抱有怨言。
(二)文化差異問題
從中國移民到哈國的哈薩克族大多不懂俄語,而且他們使用的文字為阿拉伯語,對哈國的哈薩克書面語和哈語中大量的俄語借詞難以適從。這使他們難以全面了解哈薩克斯坦國家和社會。雖然中國的哈薩克族人與哈國的哈薩克族人同屬一個民族,但由于長期居住在不同的國家中,在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差異。中國遷往哈薩克斯坦的移民社會到哈后大多居住在偏遠地區,生活圈子較為狹窄,主要的交往對象仍然是自己的親朋或者同樣是從中國移民過去的公民。此外,由于他們的教育水平、個人素質較低,甚至會受到當地人的輕視和反感。
(三)生活前景不容樂觀
由于大量移民的出現,哈國政府無法全面兌現其承諾的優惠政策,房屋和安置資金不到位,獲取國籍時常受到主管部門的無理刁難。近年來,從中國移民來哈的哈族百分之八十為農牧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技能,除從事農牧業外,很難找到謀得生計,成為社會邊緣化群體。加之哈社會上失業問題較為嚴重,很多已遷移來哈的中國哈薩克族人由于生活困難,不得不返回中國原居住地。
四、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一)少數民族精英人才大量流失
哈獨立以來,大力實施吸引境外哈族回歸政策,一大批中國新疆的哈族知識分子紛紛選擇移民哈薩克斯坦創業。他們受惠于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干部選拔實行的的特殊優惠政策,畢業于國內知名高等院校,大多為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學歷,曾任職于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本應成為推動新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這類人才的大量流失,對新疆實現經濟快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近十年是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疆少數民族人才隊伍是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保證,是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應該把服務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作為少數民族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議根據新疆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的需要,確定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任務,科學制定政策措施,合理規劃重點工程,大力優化人才使用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有利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使用、激勵保障等
政策。
(二)給地方政府管理帶來混亂
由于哈國政策規定定居于該國達一定年限即可獲得國籍,不少哈薩克族公民以探親訪友的名義外出定居,同時保留中國國籍,并保留在中國的相關權益。這就造成了事實上的雙重國籍,給政府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由于人們對哈薩克斯坦的了解多限于親朋好友的介紹,即使前往哈薩克斯坦,對當地的認識也同他們的親朋的生活環境、社會交往有很大的關聯,并未全面了解當地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及社會生活,這就造成了片面的認識。不少人遷居哈薩克斯坦后,當地政府無法兌現承諾,另一方面哈薩克斯坦本國公民的就業問題也并不輕松,造成部分哈薩克人在遷入后生活難以為繼又重新返回中國。很多人在遷往哈薩克斯坦之前已經將國內地產、房產等這種盲目的流動給當地政府管理和人們生活本身帶來了負面影響。建議新疆外事及戶籍管理部門加強對少數民族居民因私出國目的的審查,防止已取得外國國籍人員再次申領中國護照,一旦發現,立即注銷戶籍。
參考文獻:
[1]Archives and the Current Data of the Migr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and Social Protec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1991-1997). Agency on Migration and Demography(1997-2004). Migration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and Social Protec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2004-2007).
[2]《世界民族》2009年第2期《試論哈薩克斯坦移民結構的歷史演變》
[3]吳宏偉:《中亞人口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8頁。
作者簡介:趙莎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11級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