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王時東 徐夢月/文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產力布局重構方向及對策
——以湖州市為例
■陳 曉 王時東 徐夢月/文
生產力布局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生產各要素的地域分布和組合,在經濟建設中具有長遠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生產力格局也呈現出了新的特征,也面臨的新的問題,如何適應新常態,通過優化空間布局來有效提高經濟效益,是當前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城市群網絡化發展加深改變生產力分工格局
隨著長三角區域的交通網絡更加密集、知識融合更加深入、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區域一體化程度也隨之不斷加深。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中,涉及到湖州的有寧湖杭沿線發展帶、沿湖發展帶以及沿運河發展帶,對湖州定位為高技術產業引領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城市,是連接中部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
為順應這一發展趨勢,近年來,湖州加快整合區域資源要素,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力求深化與長三角內其他省市的合作互動。為了積極承接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重大產業項目,先后建立了臨滬工業區、臨杭工業區、省際邊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同時,為銜接長三角核心城市的知識溢出,不斷強化人才集聚和創新平臺打造,這對全市生產力布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城市化水平高速發展推動生產力空間調整
當前,長三角區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目前包括湖州在內的各個城市的城市化建設浪潮均超越了以往各個時期,而湖州正處于打造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關鍵階段,伴隨著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特色專業園(集聚區)的相繼崛起,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也推動了房地產、休閑娛樂、現代信息服務等產業繁榮,不僅僅是核心城市集聚,縣級和鄉鎮經濟的生產集聚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這就必然會促使生產力空間布局因為人口集聚、地域擴張及功能區建設而重新調整。

圖1.004-2012年市本級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變化圖

圖2 區域生產力格局重構的動因和趨勢示意圖
(三)要素制約嚴峻推動城市空間經濟效益提升
伴隨長三角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更加嚴峻。在滬寧、滬杭城市發展軸沿線經濟相對密集區域,勞動力成本、房價、原材料價格等普遍上漲,土地、水資源、能源等資源供給日益趨緊,加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加嚴格,迫使各城市加快產業升級、調整結構和方式轉變,進而迫使部分產業向外轉移。特別是中心城市為了騰出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將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向外圍地區轉移,進而對長江三角洲的生產力布局產生了重要的變革。湖州位于長三角邊緣區域,既面臨著承接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又迫切需要產業結構調整,退出高耗型、污染性產業。在雙重作用下,湖州市生產力格局也必將發生變化。
點軸發展原則。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扭轉中心城市極化不足的頹勢,優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然后沿一定軸線在空間上延伸,從點到線到面逐步積累,漸進開發,形成核心突出、支撐力強、輻射面廣的區域發展格局。
集聚集群原則。改變目前分散布局的弊端,充分認識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性,引導有關聯性質的項目向規劃的區域聚集,促進優勢產業相對集中,形成產業專業化區域。同時依托集群產業基礎,圍繞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不同區域的區位比較優勢、產業基礎優勢、要素稟賦優勢,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鮮明、分工明確的產業集群布局,實現不同區域錯位競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結構優化原則。以經濟結構優化為導向,通過生產力的優化布局來提升主導優勢產業的集聚度,延伸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進而提升特色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同時,積極培育戰略新興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生態農業發展,合理優化產業內部和產業間結構。
生態集約原則。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依據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合理布局城市和產業發展。重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集約利用,著力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預留未來產業發展空間,促進可持續發展。

圖3.市生產力布局方案
(一)空間增長極核不夠明顯
一個區域能夠協調發展,首先要在空間上形成一個有力的增長極。在市域范圍內,市區理應發揮它的核心帶頭作用,但市區生產力規模相對偏小,近年來在全市中的經濟地位不升反降。2012年市本級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為44.99%,比2004年下降了1.57個百分點。中心城區功能尚不完善,服務業層次提升較慢,基礎設施運轉效率不高,城市綜合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同時,德清和安吉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圈,長興發展自成體系,南潯又孤掌難鳴,向心力很難形成,在都市區經濟主導趨勢下,空間格局亟待優化調整。
(二)空間功能布局割裂分散
目前,湖州在產業空間上仍存在集聚主體不明確問題,園區、鄉鎮各自為戰現象突出,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工業園區和小規模工業功能區。即便是特色專業園,也存在空間分割現象,設施、人才、平臺等要素難以共享,規模效應難以發揮,集聚輻射力不強,顯然難以容下大型龍頭企業。
(三)空間經濟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湖州經濟增長仍主要依靠資源、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物質要素投入來帶動增長,創新驅動尤為乏力,單位土地資本產出率相對不高。工業投資效益逐年降低,2007年每萬元工業投資產生0.35萬元的工業增加值,2011年下降到0.22萬元。產業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入區企業以傳統制造加工為主,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大項目較少,產業鏈難以形成。目前尚無銷售規模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和在本市完成制造業銷售超百億的企業。
(四)區域內部分工仍待明晰
首先,資源使用在空間上存在各自為政現象,特別是在省管縣體制下,縣級城市發展欲望尤為強烈,使得全市層面的統籌力度受到極大削弱,重復建設和產業雷同仍然存在。其次,受體制機制限制,空間載體功能未形成有效合力,凝聚力不夠。最后,一些鄉鎮園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產業鏈方向,更沒有融入全市產業分工格局中去考慮,對項目唯大是從,使得空間載體中產業布局略顯凌亂。
(一)打通全局脈絡,推進生產力布局一體化
在新形勢下,優化生產力布局,不能一味推翻重建,而是要有一定的延續性,建議構建“一核兩帶四軸線”的生產力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明確了增長核心,即城市主城區。同時,也緊密結合了低于特征,提煉出了兩帶:南太湖經濟帶(即臨湖特征,全市發展主經濟帶)和臨杭經濟帶(是促進全市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區,也是區域發展副經濟帶);同時還緊密結合點軸理論,依托主要交通干線,明確了四條軸線:西部發展軸、西南發展軸、中部發展軸、東部發展軸。
(二)主抓核心主體,增強中心城區極化效果
一是緊抓機遇,集聚高端要素。緊抓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大融入上海的對外開放步伐,承接上海的溢出,吸引高端要素,加大政策、資源、要素向市本級傾斜的力度,發揮中心城市的極化作用,充分塑造湖州中心城區在全市的中心地位。二是把握核心載體,推進工業發展。以南太湖產業集聚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特色產業園為經濟發展主體,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增強核心城市的產業支撐力。三是塑造城市品牌,提升現代服務產業。以彰顯城市品位、營造城市特色為重點,推進一批平臺性、功能性、載體性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建設,加快市本級商務、金融、物流、科技研發、文化休閑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展現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魅力,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
(三)突出區域特色,推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從工業發展看,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及空間布局,加快特色產業工業園建設,促進產業集聚,提升產業層次。以省市級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為重點,通過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兩化”融合、培育龍頭企業、完善公共平臺等舉措,加快推動長興蓄電池、德清生物醫藥、南潯木地板、安吉椅業、織里童裝、吳興金屬材料、南潯節能電梯、安吉竹業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從服務業發展看,重點加強休閑旅游集聚區、現代物流集聚區、文化創意集聚區、科研設計集聚區、新型專業市場、中央商貿集聚區等六個類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力度。推進服務業集聚區的生態化建設與改造,不斷增強服務業集聚區的生態服務功能。通過生態文化理念創新,生態產品設計,推廣基礎設施生態化改造,培育一批低碳、環保、生態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四)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區際差異協作發展
首先要樹立大湖州思想。把湖州放在整個長三角經濟圈乃至全國的范圍內來考慮,立足于發揮各地的優勢,揚長避短,找準和選好產業發展重點,切忌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就內部而言,不同區域板塊按要素稟賦特征和比較優勢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發展重點和優勢產業,特別是西部山區、東部水網區、北部城市帶應明確工業和農業分工,避免地區間結構趨同。對不同重點平臺明確產業準入類型,避免重復招商、重復建設。特別是在沿太湖產業帶,既要充分發揮太湖的生態、自然優勢,發展以太湖為主題的一體化旅游,又要避免旅游產品的雷同。對于南部臨杭經濟帶,各鄉鎮和開發區在加強與杭州產業合作中,應注重于本地產業基礎、環境承載力、要素稟賦等特征,避免無謂競爭。
(五)突出生態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保護生態空間格局。因地制宜地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以及功能區。在環太湖區重點保護太湖生態環境和環湖濕地系統,建設環湖生態防護林帶,限制加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布局。西部丘陵山區,做好區內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水源地,限制污染企業進入。東部水網平原,重點保護區內水系資源,防止水體污染,遏制生態環境破壞。二是推進循環經濟模式。切實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循環生產、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產能,組織實施“92123”工程,推進建材、紡織、電力、化工、食品、造紙、皮革、機電、竹木加工等重點行業循環生產。積極推廣種養結合、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等高效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三是注重生態修復。加大礦山開采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逐年削減礦山開采規模和總量,實施工礦廢棄地恢復治理工程,推進山體保護復綠。推進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推進坡耕地退耕還林。
(六)創新政策機制,提升區域綜合發展活力


(作者單位:湖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