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祿
(宜賓市翠屏區婦幼保健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護理干預對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彭有祿
(宜賓市翠屏區婦幼保健院四川宜賓644000)
摘要目的:對妊娠期患有高血壓疾病的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并探究其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將50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妊娠期高血壓癥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提供系統化護理,護理后將兩組患者的發病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為32%;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為73%,結果顯示采用系統化護理方法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明顯低于采用傳統護理方法的對照組患者,兩組進行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癥的患者應當及時進行系統化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與新生兒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護理體會;研究分析
妊娠期高血壓癥通常發病于妊娠期21周左右,主要臨床癥狀為高血壓、尿蛋白含量較高、全身水腫、頭痛等嚴重時甚至出現昏迷、心腎功能衰竭、母嬰死亡[1]。妊娠期高血壓癥是導致產婦死亡與母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臨床中發生率可高達10%-11%。因此產婦在孕產期前做好相關孕期保健與護理,并在臨床中進行嚴密觀察,能夠有效降低母嬰死亡事件的發生[2]。本文主要針對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癥的患者的護理方法與效果進行探究分析,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間收治50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在24-32歲之間,平均年齡(28.2±1.5)歲。患有輕度妊娠期高血壓癥的患者15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癥患者1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3-33歲之間,平均年齡(27.4±1.7)歲。患有輕度妊娠期高血壓癥的患者13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癥患者12例。將兩組患者的年齡與發病情況進行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護理方法,常規用藥、尿檢、血檢。
1.2.2 觀察組
1.2.2.1 心理護理
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精神會過度緊張或在受到刺激時導致中樞神經紊亂導致血壓上升。相關醫學報告中指出,焦慮情緒的產生能夠使身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頻繁,導致人體興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十分不利。針對這種狀況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注意自身的語氣、態度、表情、眼神等,避免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3]。
1.2.2.2 巡視護理
患有輕度高血壓癥的產婦,醫護人員應當對其血壓、脈搏、呼吸等進行每日定時測定;重度高血壓癥產婦。醫護人員應當對其血壓、脈搏、呼吸進行24小時檢測,防止緊急事件發生。對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癥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時刻留意其是否在每日進食中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鈣等。患者身邊應當有專人進行陪護,并及時提醒患者進行常規尿檢、血檢,在進行輸液時注意控制滴速與患者的臨床反應,防止出現過敏等危機生命的情況發生。
1.2.2.3 癥狀檢測
患者及患者家屬應當對自身癥狀進行實時監測,在出現頭暈、頭痛、胸悶、氣短、嘔吐等狀況出現時,應當及時通知醫生與護理人員進行及時處理。有些患者由于過度擔心自身與嬰兒,從而導致輕微強迫癥,在日常生后中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記憶力減退。針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應當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4]。
1.2.2.4 健康常識普及護理
我院結合病患病情與心理狀態,對傳統護理方法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具體方法如下:第一,使用圖片與宣傳欄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相關健康知識普及,對產婦講解孕產知識及生產方法;第二,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共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第三,患者的日常飲食中應當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鈣等;第四,孕產前檢查應當按時進行,如發現特殊情況及時進行治療。
1.2.2.5 日常用藥注意事項
患者在治療時會使用到硫酸鎂,每次用藥前與靜脈注射期間應當注意觀察患者的膝跳反射情況、呼吸情況、尿量情況,如果家屬及醫護人員發現患者發生鎂中毒時,應當立即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ml針劑。靜脈注射期間嚴密監測胎心與胎動情況并隨時觀察藥液是否露出血管外,靜脈注射時間大約在5-7小時,少數患者會出現頭暈與嘔吐癥狀[5]。
1.2.2.6 產褥期檢測護理
產婦在生產3天之后,因子宮收縮與胎盤循環的停止導致大量血液從子宮體流向循環體,與此同時生產后大量組織間液體吸收導致循環血容量可上升15%-25%之間。產后48小時之內每四個小時醫護人員應當對其血壓、出血量、排尿等情況進行觀測;生產后4-6小時患者應當及時進行排尿,以免由于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應當保持會陰清潔干燥,醫護人員應當按時消毒患者的會陰墊防止產褥期感染。手術后24小時之內如無異常情況的發生,家屬可協助患者進行活動,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腸道蠕動,防止發生腸粘連。通常情況下產后出血發生在術后12小時之內,在這段時間內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其陰道出血量,每隔15分鐘對患者的子宮收縮情況進行觀測,如果宮底高于臍部或子宮輪廓不清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使用催產素與宮底按摩。增強子宮收縮,避免產后出血發生。
1.2.2.7 出院指導
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與患者家屬進行出院后的護理指導,三個月內禁止性生活并做好避孕措施,產后42天后進行母嬰健康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2.結果
兩組患者在入院治療期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出現,其中觀察組患者25例,并發癥出現患者8例,未出現并發癥患者17例,并發癥發病率為32%;對照組患者25例,出現并發癥患者18例,未出現并發癥患者7例,并發癥發病率為73%。根據所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將兩組數據進行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癥容易給孕婦與新生兒造成危險,所以早期進行有效的產前檢查具有重大意義[6]。很多孕婦在得知自己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癥時都會產生負面情緒,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產婦對自身病情與相關治療知識沒有進行細致了解,從而導致過度擔心與精神緊繃,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時應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緊張心理,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我院對收治的50例妊娠期高血壓癥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為觀察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提供系統化護理,在心理、藥物上充分進行護理,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病情發展進行用藥。將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總而言之,孕期患者在進行產檢是醫生應當對患者講解妊娠期高血壓癥的危害,使其具備心理準備,在發現自身的異常情況時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早發現早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癥的發生與危害,同時對妊娠期高血壓癥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能夠提高母嬰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魏碧蓉.高級助產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沈淑英,胡愛珍.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癥12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
[3]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4]邱艷麗.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護理50例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
[5]周肖英,張金偉,周立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26例臨床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
[6]蘇迎燕.淺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
【中圖分類號】R714.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