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簡要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基本概念及現狀,并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師語言行為、教師反思等教學行為方式探討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科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初中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初中生人生發展的“起飛階段”。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個人行為和學習素養的養成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行為有效性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基本概念及現狀
(一)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課堂教學行為主要組成就是教師行為,包括了教學行為、課堂管理行為和輔助教學行為[1]。其中教學行為是主體部分,一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就會精心設計教學行為,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行為,達到教學目的。輔助教學行為是為教學行為服務的,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課堂教學等。教師課堂行為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依據教育理念、課程設計、課堂情境、教學模式等因素對教學中的媒介、環境、學生等可控因素進行利用、組合和監控的工作行為。教師課堂行為是以教師語言、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師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等因素為載體的,對語文教師而言,課堂教學行為隱含了教師對語文學科的認知、對語文教師這個崗位的態度、對課堂行為技術的掌握和對社會的文化觀念等[2]。
基于此,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就是指教師在有效時空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規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以獲取豐富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教學目標。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現狀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影響教學效果。相關研究表明,不同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尤其是教師行為,好的教學行為能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3]。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較為有效的教學行為有顯示行為中的演示行為,如傳統的板書和現代的多媒體課件;講解行為,這種最為主要的教學行為,同時也是較為缺失的行為。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行為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對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不合理。一些初中語文教師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在教學中過度強調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忽視了最基本的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目標設置不全面。
2.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詩歌、散文、小說、閱讀、寫作等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學中仍然采取同一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綜合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的運用。
3.教學評價的片面性。教學評價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但是現實是很多語文教學評價較為片面,在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上都不夠全面,影響了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科學策略
(一)促使教學觀念向教學行為轉化,提高教學觀念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十來年,很多教師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在課堂教學行為上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
首先,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樹立正確教學理念的重要性。一旦教師形成一種教學理念后,就會長期甚至永遠伴隨其教育生涯,影響著其在教學中的行為表現。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一開始就要重視教學理念,形成科學、正確的教學理念。
其次,教師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樹立教學理念時,可以對新課程標準和教育理念認真探索,與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比較,深入理解新理念的本質,以幫助自己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師要科學踐行教育理念,建立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長效機制。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必須經過理解、評價、判斷、實踐四個階段,因此,教師要想將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必須經過不斷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4]。通過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理論的有效性,同時為初中語文課堂實際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有效的教學活動都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開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學目標設置上,通常教師會設置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對生命的理解。這樣的教學目標過于籠統,引導性和可操作性不夠有力,且對教學重難點也沒有很好的指引,這樣學生就很難真正理解文章,達到應用的學習效果。
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更有針對性、具體的教學目標,如揣摩文章中有感染力的語言,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這樣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三)精煉課堂講解語言和內容,提高講解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語言是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行為必須要求教師的講解語言要流暢、準確、科學,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舊事重提》和《朝花夕拾》兩個題目哪個更好,來引導學生對兩個題目進行對比分析,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講解,運用準確藝術的詞語將一些學生沒有表達出來的意識進行深入講解和補充。教師可以用藝術性和哲理性的語言對該問題進行總結,如“作為歷史的見證,在作者成長的青蔥歲月中,歷史到底見證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呢?”這不僅提高了語言的有效性,還調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探索欲望。
教學內容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講解時,對教學內容的包括上要包括生活、思想、行為、價值觀和情感等,要設置具有教育性的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教學中,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緊抓文章的細節,如“文章三四段中爸爸將摘好的花戴到瘦雞妹妹的頭上時”這溫馨的動作細節,教師可以利用好該內容,將其與現實中父母用物質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進行比較,引發學生對父愛表達方式的思考。通過設置這樣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內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對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子女不當的感情方式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發人深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語文本身教學內容就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如果仍然采取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對提高教學行為有效性和教學質量是不利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采取綜合性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采取多媒體技術創設合理化的教學情境,有效結合傳統教學方法和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
如在《蠟燭》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10分鐘,利用多媒體導入有關二戰相關歷史故事、圖像或者視頻,將學生逐漸引導到文章的氛圍中,學生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也能更好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分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等進行科學分組,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從開頭到‘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從‘方場的一邊到‘回到地窖去了”“從‘拂曉前到結尾”,然后根據文章內容設置問題“理解文章多次提到炮火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來的意義,你認為老婦人舍身掩埋紅軍戰士的動機是什么”等。
讓每組學生帶著問題分別對自己部分的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進而組內討論交流,獲取答案。最后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你認為,作者以蠟燭為題的原因是什么”,以調動學生更加充分地發揮探究力和想象力。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力;通過采用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整節語文課的總結和反思,必須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以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做出教學評價,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提問、對話、討論進行評價、指正和鼓勵[5]。
如在《我的母親》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設問:“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論述了與母親之間哪些故事,并歸納出我的母親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回答。
學生1:每天天剛亮,母親就會把我叫醒,跟“我”說“我”昨天說錯了什么話、做錯了什么事,要“我”認錯、用功讀書,每每說到父親的好處時,就會落淚,我認為母親是一個慈祥的人。
學生2:有次母親拿了一件小衫讓“我”穿上,“我”隨意說了一句淺薄的話“娘(涼)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蓖砩?,母親就罰我跪下,重重的責罵了我一頓,我認為母親是一個嚴厲的人。
兩個學生的概括都很比較準確,這點教師要及時肯定,然后可以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可以結合兩個學生的觀念,闡明“我”的母親既是慈母,又是嚴師。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實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要在內容、手段、過程、管理等方面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思維方式等進行綜合的評價。教師既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評價,又要從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進行評價,升華教學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三、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承載了教師個體獨特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紐帶。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是滿足社會對全面性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完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健全教學評價,做好教學反思,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紅霞.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芻議[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5).
[2]馮珊珊.關于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教師,2012(13).
[3]陳文姝.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1(12).
[4]周小艷.立足課堂 追求有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2013(4).
[5]鐘秀萍.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衍生功能的認識及實踐[J].科技風,2013(4).
作者簡介:葉瑋瑛,1977年生,女,浙江省臨安市人,大學本
科,中教一級,現任教于浙江省臨安市於潛第二初級中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