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英
(河北涿州石油物探局中心醫院外科 河北 涿州 072750)
靜脈曲張又稱老爛腿。引發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的血管壁膜相對較弱或者是長期處于同一姿勢所致,久而久之,下肢的靜脈瓣膜被破壞,最終使靜脈壓大大增加,進而使血管在患者的皮膚表明充分暴露。然而,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方式為手術治療,但是在術后容易引發并發癥,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實施針對性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其不僅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此外,在進行大隱靜脈剝脫術時,應注意術前術后護理配合。
首先,準備好術前準備工作,并為患者詳細介紹住院的環境、主治醫師和該疾病相關知識,其后進行嚴格的皮膚準備工作;有患肢水腫者,囑其臥床休息,抬高患肢30 度-40 度,以減輕水腫;如果患者的皮膚出現炎癥或是濕疹樣,甚至有患者出現潰瘍,必須在主治醫師的同意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患者完成手術后,選取平臥位,這樣一來,可以讓患者處于舒適體位。其后將枕頭墊在患者的患肢下部,并適當將其抬高,范圍在15 -25cm,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的血液回流,同時肢腫脹現象也得到了明顯減輕,進而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其后行被動活動踝關節。每次5min,每小時1 次,至下地活動[1]。術后麻醉期過后即早期(術后6 小時)下地活動,減輕患肢的術后水腫,并促進患肢的血流重建。患者活動后,在休息過程中,要繼續保持上述體位。此外,指導患者正確的生活護理,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患者恢復情況適當的增加運動量,如:行走的時間以及距離等,這樣一來,可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在手術完成后,患者的患肢需要進行包扎,首先利用紗布和棉墊將其包裹住,并從腹股溝沿至背部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其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出血情況,主要觀察的內容為:切口處敷料是否有滲出情況。一旦敷料有血跡出現時,患者會出現恐懼和驚慌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為患者進行詳細講解,并耐心的告知患者該現象屬于正常范疇。并立即通知主治醫師,對敷料進行及時更換并再次包扎,進而使患者的傷口快速愈合,同時有效改善下肢水腫現象。其后,選擇舒適體位,并將患肢抬高20°-30°。如果患者的患肢足趾甲血液循環相對較差,要適當調整彈力繃帶松緊度,從而使血液循環得到明顯的改善。
由于患者長時間使用彈力繃帶,會導致各個關節變得僵硬。因此,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進行關節活動,這樣一來,對下肢水腫消退起到促進的作用,同時因腫脹產生的不適感大大減輕,從而避免形成靜脈血栓。此外,如果繃帶包扎相對較緊,下肢會出現缺血性疼痛,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足背動脈進行密切監測,同時患者的腳趾溫度和顏色也要密切注意,一旦有異常情況發生,可以得到有效的處理。如果患者的疼痛感比較強烈,要在醫囑條件下合理使用鎮痛藥物。
手術完成后,常常伴有一系列并發癥出現。因此,為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人員要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手術切口,并詳細詢問患肢情況,如:患肢的部分膚色、是否出現疼痛等。同時告知患者哪些情況屬于正常范疇,哪些情況應該立即通知主治醫師進行就診。此外,給予患者營養支持,這樣一來,不僅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要想使術后的恢復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并發癥的預防措施是關鍵因素。因此,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詳細介紹大隱靜脈曲張的相關知識和發病原因,并指導患者正確的預防措施,如:告知患者穿合適的壓力襪,由于患者的下肢較為腫脹,因此,該治療法可以使該癥狀得到明顯減輕,同時對下肢血液回流起到促進的作用。其后,囑咐患者在進行運動前要將壓力襪穿上,并長期堅持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康復速度[2]。此外,患者完成手術5 個月至7 個月,要告知患者禁止劇烈體力勞動和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站立。最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運動量。如果在休息時,要選擇適宜的體位,并將患肢抬高。
手術完成后,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如:皮膚有結節出現,觸及皮膚時會有條索感,在4 -5 個月后該癥狀會逐漸消失。然而部分患者會有麻木感出現,如:小腿麻木、足背麻木等,引發的主要原因是皮膚神經所致。由于在進行手術過程中,進行切口處理時,會損失曲張靜脈的個別神經,然而在5 個月后可以得到明顯恢復或恢復正常。其后,告知患者做好出院準備工作,并囑咐患者在此期間的注意事項,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此外,指導患者合理使用藥物,如:阿司匹林,1 次/d,1 片/次,長期服用1 個月。如果患者的患肢出現酸痛癥狀,可以服用輔助靜脈循環的藥物,并長期服用1 個月。如果患者患肢出現紅腫甚至高熱,應立即到醫院就診。最后,護理人員進行電話回訪,并耐心詢問患者的恢復情況。
綜上所述,完善的術前準備,精心的術后護理可提高大隱靜脈曲張手術患者的滿意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保證護理質量與安全。
[1] 沈娟.下肢靜脈曲張術后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5),1854 -1855.
[2] 薛美.大隱靜脈曲張微創旋切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3):96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