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卻忽視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建構,精神世界的坍圮加劇了人們的無所適從感。針對這種情況,讀經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界較為關注的熱點。讀經教育嘗試向永恒主義者所倡導的“名著”課程觀學習借鑒,結合社會發展的現狀,精選名著的內容、講究閱讀的方法,企圖在“與偉人的對話中”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和創建精神文明的時代使命,塑造兼具較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人才。
關鍵詞:永恒主義 “名著” 讀經教育 啟示
作為代表歐洲悠久歷史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永恒主義可以說是傳統教育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次復歸。20世紀30年代,這一教育思潮起源于資本經濟過渡膨脹、人的公正意識日漸虛假化的美國,并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至西歐各國。針對進步主義教育倡導的過重的職業教育,而造成的人的精神的匱乏和理智的缺失,永恒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及教育的性質是亙古不變的、永恒的,在于挖掘人類天性中共同潛在的要素——理性,試圖從傳統文明和經典名著中重新建構資產階級的人文精神,以求扶正當時公證衰微和精神頹廢的社會混沌。著名的“名著”課程觀便是從古代偉人中汲取理智養料的一次偉大嘗試,雖然有其不盡合理的地方,但其構建新時代社會觀念、匡正社會弊病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國的現代教育同樣是在風雨飄搖中成長,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對我國的現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的概述
1.“名著”課程觀的緣起
教育思想是時代的產物,滋生于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歐是一個科學技術沖破人文傳統精神牢籠束縛而肆意蔓延的時代。各種大型工業迅猛發展,科技的重大突破加大了對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經驗主義者——杜威立足于職業教育,體現出積極求變的科學教育進步要求,竭盡全力掙脫自由教育的枷鎖。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歷史的車輪運轉下理所當然的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過,猶不及,過重的職業教育使之從一個極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1929年爆炸式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終于遭受了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也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的經濟危機的打擊,資本主義社會陷入一片混亂的局面,政局動蕩、經濟蕭條、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面對如此不堪的局面,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對過去的種種進行反思。正是世紀之交散漫的、放任自流的、無嚴明組織紀律的進步主義教育造就了教育質量的下降,破壞了長久以往形成的穩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以至于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
永恒主義教育思想基礎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奎那等西方傳統的古典哲學,歸根結底可以說永恒主義教育是一種與古希臘哲學一脈相承的教育哲學思潮。柏拉圖建構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理念論,把現實存在的世界分為:現象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現象的世界是虛擬的、轉瞬即逝的、不穩定的世界,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可靠的、真實的世界。因此教師的根本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回憶理念,從經驗和現實所造就的狹隘和偏見中釋放出來,獲得靈魂的自由,讓受教育者接受理念、理解理念,加強理智的訓練[1]。
每一位教育家的思想往往與童年的生活經歷有一種根源性的內在聯系,或是對金色童年的再現,或是對灰暗童年的反思。永恒主義教育思想倡導向古希臘圣賢學習,學習經典名著,其復古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心理需求,一種對童年本真的如癡如醉,一種回歸本真、回到原始生長點的無可抑制的渴望。
2.“名著”課程觀的內涵
永恒主義者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挖掘人類天性中共同存在的要素——以理性為特征的人性,對人施以“人性的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上不能率性而為,必須用包含永恒真理的“永恒學科”去充實青年。那么何為“永恒的學科”呢?赫欽斯在《高等教育》一書中說:“我們提倡永恒學科,因為這些學科抽繹出了我們人性的共同因素,因為它們使人與人聯系起來,因為它們使我們和人們曾經想過的最美好的事物聯系起來,因為他們對于如何進一步的研究和對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2]簡而言之,所謂的“永恒學科”指的是受得起歲月的洗涮和時間的沉淀的達到古典著作水平的飽含了人類優秀文化認識論成果的歷代哲學家、思想家等先進人物的著作。永恒主義者認為“永恒學科”不存在經驗學科中,只存在于歷史、哲學、教育等人文學科中。赫欽斯認為“古典的學問是我們各門學科得以生長的土壤,各門學科最后就得依靠這個土壤”,[3]“名著”被永恒主義者在課程中放在一個絕對核心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3.“名著”的價值
永恒主義課程觀對于扭轉西歐各國當時頹廢、蕭條、困頓的局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醍醐灌頂般喚醒人們在不斷探索科學新知的道路上如何回歸教育的本真,在教育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永恒主義首當其沖的義無反顧的舉起了人本主義的大旗。永恒主義者認為“名著”的優越性是其他教育內容難以媲美的。首先,名著突破現實的局限,它的思想和見地都有一種力透紙背的穿透力,在浩浩湯湯的精神文明史中,名著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進步力量,每一本名著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度濃縮,它使人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從而使之觀察和思考人生的角度更明確。其次,閱讀名著就是一次與偉人的對話,這種對話不僅是淺層次的語言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靈魂上的碰撞與摩擦。在對話的過程中人的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細微的觀察力都得到良好的訓練,在為前人偉大的壯舉折服時達到理智訓練的目的。最后,讀史可以明鑒。在信息爆炸的科學技術時代,人類學習的速度和效率根本無法跟上知識交替的步伐,名著中飽含了歷朝歷代正確的關于宇宙的見解和觀念,總結了前人的生產生活經驗,是學習人類文明最有效的捷徑。總之,永恒主義的“名著”課程觀目的不在于幫助人們掌握某種技能,更不在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而旨在塑造完全人格,對人們進行“永恒學科”的訓練,而這種“永恒學科”最終落腳于維護資產階級的“永恒”,不可避免的落入窠臼。
永恒主義的“名著”課程觀并非盡善盡美的,其不盡合理的一面同樣不容小覷。永恒主義者強調用古代的、中世紀的絕對標準來解決現代文明的一切問題,陷入了頑固保守主義的誤區,他們認為古典名著中的一切觀點、一切知識運用到現實世界都是理所應當的,顯然忽視了真理的相對性;況且,片面強調了古典學科和古典名著的作用,貶低了自然科學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難以小覷的作用,反其道而行之,把現實存在的所有社會問題都胡扯蠻纏的強加給自然科學顯然是有失公允;最后,永恒主義的教育似乎更適合旨在培養少數精英的教育。對大多數普通民眾來說,解決生存問題是一切人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永恒主義教育僅僅“讀”而不“做”的教育內容完全冷落了基本生產生活的勞動技能問題。作為社會的主流教育思潮,終將無法挑起推動文明進步的大梁,這也是永恒主義教育思潮“曲高和寡”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則如此,瑕不掩瑜,永恒主義者那種對人文精神的不滅信念,對古典文化的不懈追求對我國的讀經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二.我國讀經教育面臨的現狀
為了使更多的人認識世界的永恒性,促進理性和道德精神的發展,轟轟烈烈的以“名著”為主要內容的“圣約翰計劃”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大學教育中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收集了自柏拉圖以來包括莎士比亞等在內的囊括了哲學、史學、宗教各類型的以人文科學為主的一百余種著作作為大學四年的主要學習內容。涉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至今仍令人唏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臺灣地區的王財貴教授為主掀起了一場頗受爭議的“少兒讀經運動”,并得到某些大陸學者的積極響應。對于這場日漸平息的向經典致敬的運動,我們沒有價值去爭論孰是孰非,只明白讀經運動中的“經典”和永恒主義的“名著”課程觀都是對古代杰出人物的文化瑰寶的重新審視便罷,目前我國開展的少年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教育運動與永恒主義主張“與偉人對話”“回到古代去”的名著學習觀是一脈相承的。
瞬息萬變的今天,摩肩接踵花燈璀璨的街道加劇了兒童內心的迷茫和孤寂,各類快餐文化充斥了兒童的精神世界,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愈發拉大了和坍圮的精神生活的遙遠距離。人們穿梭于光怪陸離的高樓大廈和亭臺樓榭中,背影卻異常孤寂,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造成的文化傳承的斷層正嚴重危及到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倒在路邊的老人不聞不顧的行人,猥褻女童的讓人深惡痛絕的校長,受賄行賄的唯利是圖的某些地方高官,以及在食品中隨意添加化學藥品的個別無良商販等等,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物欲橫流的現象隨處可見。不經捫心自問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克己復禮、剛正不阿、善良敦厚、寬己待人的優良傳統都去哪兒了?如今,我們的教育面臨著創建精神文明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這就要求教育培養出科學技術和人文素養兼顧型的人才,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采用何種方式在長久以來只注重技術傳授的基礎上熏陶人文精神是當今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名著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作為人類最為燦爛的文化遺產,閱讀名著不僅能獲得精神上的享樂,更是一種理智情感的培育。然而,目前兒童閱讀名著的情況并不容人樂觀,重新審視永恒主義的“名著”課程觀似乎迫在眉睫。
三.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對我國讀經教育的啟示
中華民族歷來以禮儀之邦雄赳赳氣昂昂地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我國的“經典”是歷經的五千年文明而沉淀下來的以儒家經典為主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在古典時空的歷練中仍然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英國著名學者湯因比贊曾由衷的感嘆道:“中國古典時空的美啊,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力量,它將在未來的世界中做出更杰出的貢獻。”[4]我國的名著大多有比較整齊的格式化一,音韻和諧,韻律美使得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瑯瑯上口,對名篇名句的咀嚼和背誦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掌握好本名族的語言。經、史、子、集等儒家經典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語故事、社會風尚、為人處世和倫理道德,雖則這些經典難免佶屈聱牙晦澀難懂,但在兒童性情最純凈的時候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中獲得對本名族發展脈絡的興趣及文化認同感、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我們呼吁兒童讀經典、讀名著并不是“唯經典是從”,也不是囫圇吞棗的消化,關鍵在于讀的內容和讀的方法。永恒主義的“名著”課程觀倡導的“名著”是幾乎不包括相關科學技術的經典的,內容僅限于哲學、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我國的經典雖然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主,但絕不僅僅只有儒家經典,盡管儒學著作基本上概括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閱讀的經典應該具有海納百川包容萬象的特點,涵蓋生物技術、工程設計、信息技術等在內的各類自然科學門類,這樣才能達到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兼具的人才的教育目的;另外,畢竟經典離我們的時空甚遠,某些知識的移植恐怕難以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現實世界,真理的相對性和知識的時代性決定我們面對所謂的“永恒學科”正確的途徑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并非對古典名著的挑肥揀瘦,而是以一種謙恭的姿態接納古典文明、吸收古典文明;讀的方法也不容小覷,永恒主義者倡導用“問答法”來教授名著,企圖在教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事實上并沒有徹底的改變書本的絕對控制與教師的絕對權威局面,希望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能夠將名著流利的背誦出來,“先理解、后接受”的教學造就了一批批對經典嚴格恪守與崇拜的機器人。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經典著作中的語言對較為理智的成年人來說尚且諱莫如深,對于古典文化中領悟不透徹的地方教師的引導和點播顯得尤為重要,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育與培養創造性兒童的初衷相去甚遠。將永恒主義教育“先理解、后接受”的方式轉變為“理解并接受”的教學方式是現代教育較為合理的出路。
四.小結
簡言之,經典名著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見證了人類踏步前進的軌跡,飽含了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充當人類繼往開來的精神食糧。歷史是不容遺忘的。永恒主義教育曾在一個世紀前為扭轉進步主義教育造成的混沌局面做出過貢獻,在新世紀的今天為解決科學技術和人文素養的沖突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我們應該從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中吸取經驗,讓兒童在讀經典的過程中傳承中國文化、重塑世道人心,讓中華名族驕傲的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書社,1957.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王維.永恒主義教育流派述評(上)[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4):1-5.
[4]王維.永恒主義教育流派述評(下)[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5):32-36.
[5]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6]陸有銓.現代西方教育哲學[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7]和學新.永恒主義課程思潮評述[J].西南大學學報,2009,35(1):136-141.
[8]顧月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永恒主義的課程觀看我國兒童的讀經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31-33.
[9]周冠環,趙鑫.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及其對我國讀經教育的啟示[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4(6):88-90.
[10]王維.名著閱讀與人文素質的培養——永恒主義的課程觀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4):58-61.
[11]黎國榮.永恒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國學教育的啟示[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32(1):20-24.
[12]劉靜.教育的變與不變——永恒主義教育目的觀的現代啟示[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0,(3):112-115.
[13]段崇軒.”讀經熱”的冷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32-36.
注 釋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書社,1957.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王維.永恒主義教育流派述評(下)[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4):32-36.
[4]段崇軒.”讀經熱”的冷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32-36.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S140058)
(作者介紹:張慶,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