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隨著余額寶、易付寶、收益寶、活期寶等相繼誕生,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快速發展,但行業的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較多的問題。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行業缺乏明確的監管機構和具體的監管規則,使得行業的風險開始逐步暴露,目前改善和加強行業的監管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202-02
1 互聯網金融發展風生水起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壯大,對傳統金融行業形成一定的沖擊,目前阿里的余額寶今年一季度規模超過5000億,騰訊的微信理財通、百度百賺利滾利也快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國金證券與騰訊合作推出“傭金寶”,提供“萬二傭金炒股”等服務,互聯網金融在證券業務上也開始滲透。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顯示,截止到2014年6月,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成交額1000億元人民幣,有效投資人數超過29萬人。總體來看,互聯網金融已經開始打破傳統金融的抑制狀態,互聯網理財與融資快速發展的趨勢已經形成。
2 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缺少明確的行業規范和完整的監督管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各種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金融虛擬化的交易模式使得交易對象及風險難以掌握,隨著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這種風險也會持續放大。
(2)網絡技術安全隱患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加大。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個人信息泄漏事件不斷發生,但大多數是對個人隱私的侵害,如果出現大面積的個人信息泄露,這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
(3)互聯網金融業務法律界定模糊導致違規現象十分突出。以目前最火的P2P(核心是個人對個人的借貸)為例,對于這一業務目前監管責任就沒有區分清楚,但由于P2P對個人及微小企業融資打開了另外的渠道,所以監管層并沒有禁止行業的發展。但從2013下半年開始,北京P2P平臺“網金寶”、深圳網貸平臺“科訊網”等倒閉跑路事件開始涌現,很多專家認為,如果不及時整頓,這或許是跑路事件頻發的開端。
(4)投資者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障。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并沒有規范性法律法規的出臺,對于企業的規模大小也沒有準入標準,各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給投資者確認企業的合法身份、信用度等有效信息造成了比較大的難度。另外,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模式是通過網上撮合雙方的需求信息,信息的真實性只能依靠誠信維持,因此投資者進行投資的時候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有違公平交易的原則,導致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3 補充新法規適度監管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關鍵一步,由于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將會面臨正負方面的影響,在經營上利潤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穩定,為了爭搶市場,銀行將承擔更多的風險。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革利率的形成機制,是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金融機構對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而互聯網金融在分配社會資源,尤其是支持小微企業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與利率市場化目的是一致的。值得借鑒的是,美國對互聯網金融這種新興行業總體上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態度,為了適應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美國補充了一些法律法規。因此,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也應在保護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監管,以達到提升金融效率、保護金融消費者、維護金融穩定的目的。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監管互聯網金融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監管體系的覆蓋,規范互聯網金融管理
面對互聯網金融出現的一些問題,雖然央行、銀監會分別針對第三方支付及人人貸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但這些措施都是對局部風險的一種控制,國家并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業的完整的法律法規。因此,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制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互聯網金融在行業上具備金融、互聯網等特性,因此,對銀行業的監管模式對互聯網金融并不適用,因此,應該根據互聯網金融行業所涉及的范圍建立既有分工又統一協調的監管體系:首先,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網絡安全、金融違約等方面,這就需要銀監會、央行、工信部等機構加強跨部門的合作,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進行全面的監管;其次,金融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應加強協調與合作,維護金融穩定。最后,司法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之間應該加強合作,把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作為重點。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單獨的國內監管也提出了挑戰,我國應廣泛與歐美等監管水平較為成熟的國家展開合作,學習他們的技術和經驗,從而使得自身的監管水平不斷提高。
(2)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一、我們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的規范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了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需要,應盡快作出修訂,要對互聯網金融所涉及的義務和權利作出明確;二、互聯網金融對網絡及資金安全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他們的風險與傳統金融體系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國應加快制定互聯網金融技術的國家標準,以提高預防和控制互聯網金融技術風險的能力。
3.2 完善非現場監管措施,信息披露要求嚴格和公開
互聯網金融交易具有虛擬化的特點,與傳統金融在交易的時間和地域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區別。在互聯網交易的背景下,交易對象并不在現場因此就難以明確,同時通過網絡交易也會提升時間和速度,這些特點都使得現場監管難以準確把握,這時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非現場檢查就顯示出重要作用。非現場監管能夠通過分析非現場監管數據,對金融機構經營、財務和風險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測,全方位覆蓋金融機構的業務,從而對潛在風險作出提前預警。需要強調的是,為了保障保證非現場監管數據的真實和完整性,這就需要相關部門作出規定,允許監管機構通過網絡自動獲取從業機構經營的原始數據。endprint
信息披露是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其財務信息、風險信息等告知客戶、股東等,是監管的有效手段。因此,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要求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應當更加嚴格和公開。準確充分的信息披露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提高互聯網金融業運作和管理的透明度,使市場參與者進行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內部風險評估,發揮市場的外部監督作用;(2)有利于加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促進行業快速、穩定發展。
3.3 互聯網金融監管應把消費者保護放在核心位置
消費者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關系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的核心,而我國目前的監管規范中,恰恰對這方面的認識和關注是嚴重不足。為最大限度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對金融消費者的利于從法律上給予保障。立法部門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對我國當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進行修改補充完善,最大限度的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制定和完善交易規則,保護消費者權益。由于金融機構往往具有壟斷的特征,因此,在交易規則制定的過程中,應該從增強消費者權益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提升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的核心地位,防止金融機構利用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和免責條款推卸自己的責任,達到轉嫁風險的目的。
(3)提供消費者投訴平臺,建立風險補償的途徑和制度。消費者投訴平臺的建立可以由銀行業協會牽頭,成立專門針對金融消費方面的投訴部門,處理消費者的投訴問題。建立風險補償的途徑和制度方面則可借鑒銀行業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互聯網金融企業從自身資金中按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以應對破產風險。
綜合以上分析,互聯網金融兼具互聯網和金融雙重屬性,業務上存在跨領域經營的情形,按照目前國內的法律制度,互聯網金融不是在交易上無法可依,而是在監管上缺乏有效的體制和規則。另外,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形式,既要保持對其溫和及寬容的態度,鼓勵他們的創新,也要對它的高風險領域盡快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在監管上應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核心,實現監管體系的完全覆蓋,促使行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2] 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金融科技時代,2013(7).
[3] 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創新金融監管模式.金融監管研究,2014(2):6-17.
[4] 嚴谷軍.網絡金融監管:內容與措施[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21):130-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