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雋然
摘 要:認知語言學給二語教學法提供了一種更有創造力、更實用的方法論。該文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來講授動詞find的語法特點及其在實際交流中的使用。同時指出:學習者語料庫和認知語言學“牢固深化”的概念對語法教學有積極貢獻。在二語教學法中,基于學習者語料庫和母語者語料庫的數據分析對于解釋“牢固深化”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該文在數據分析方面的成果不僅局限于中國學生對于動詞find的使用,也包含了以英語為母語者對于它的使用。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二語教學法 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129-02
二語教學法是一門真正的多學科研究,因為教學法不光是語言學的問題,而且牽涉到語言習慣的問題。語言學家們都意識到,要想從事語言教學法研究,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語言學家在他們之前所進行的研究對于教學法究竟有無幫助這個問題上觀點大相徑庭。轉換生成語法語言學者們只關注到了自身的學術研究,他們惟一的研究動力是自己有把語言研究地更為透徹的欲望。這一傳統最為突出的代言人就是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他認為語言學和語言之間沒有、不可能有、也不應該有任何關聯。(Olson et al.1991)。與此相反,認知語言學家堅稱語言學對于教學法的現實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語言學理論的任何創新遲早都必將會對外語教學法產生影響(Archard&Niemeier 2004; Langacker 2001; Radden& Driven 2007;Taylor 1993)。該文旨在說明語言學對于語言教學有巨大貢獻,特別強調的是認知語言學基于語料庫對于講授動詞find的語法功能和交際運用上有很大的幫助。
1 認知語言學
為了給該文的研究方法提供一個適當的語境,我們有必要首先來探討一下什么是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最初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其背景是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語言研究方法的不滿。一些研究者,譬如Fillmore(1975),Lakoff&Thompson(1975)和Rosch(1975)摒棄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句法學是和語言的其它方面相分離的,語言和認知也是不相干的。認知語言學一直以來受到其它認知科學理論和成果的強烈影響,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因此,認知心理學承認語言是人類認知的一部分,依賴于人類認知,并受其影響;語言是通過人類互動和對于世界之體驗得到發展和變化的。(Fillmore 1975;Lakoff 1987;Langacker 1987;Talmy 2000a,2000b)。
認知語言學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法。盡管兩者有時在現實操作中偶爾會分開進行,但它們的研究范圍是緊密聯系的。認知語義學不僅研究如何為人類思想創建模型,同時也研究語言學范疇的語義學。雖然認知語義學不是一個單獨統一的框架,但卻有四個指導原則:(1)概念結構在認知語義學里得到了體現;(2)語義結構就是概念結構;(3)語義表征是包羅萬象的;(4)語義建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認知語義學里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就很好地體現了這四個指導原則。
認知語法主要是為語言系統構建模型,而不是構建思想模型。這也就是說,認知語法的中心問題是語義。認知語法構建了一套語法模型,它與認知語義學研究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是一致的。認知語法的兩個指導原則是:(1)象征論;(2)使用論。象征論的主要觀點是:語法的基本單位是形式—意義的對應,亦即象征單位。所有的語言形式單詞,無論是單個詞素,還是單詞、詞組、從句、句子都有表達意義。使用論主要針對的是語言在表達和理解過程中的表征意義,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2 認知語法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很像孩童的語法,諸如系統性、抽象性和創造性等方面。二語學習者總是試圖掌握符號單位的特定排列,這些排列代表了目標語的常規用法。在二語系統的發展中,目標語言單位和母語語言單位是直接競爭的關系,因為它們都是解釋現實世界的手段。二語學習可以看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母語系統慢慢向目標語系統分化,后者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因為心理體驗必須要經過這樣的組織過程,從而與符號單位代表的概念結構相一致。因此,我們應該要特別強調:外語學習不僅要學習語言形式,而且要同時學習與這些形式相關聯的概念結構。
學習者的語料庫和使用論的息息相關,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運用到教學材料中:(1)它可以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什么,并且可以引出被教師忽略的知識點;(2)對于學習者語料庫的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去講授某些知識點;(3)學習者的語言發展進程可以幫助教師決定講授的語言點。換言之,使用學習者語料庫的一個更為直接、也更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據語料庫來確定講授什么樣的語言點。這對于特定的學習者來說是特別困難的。
該文重點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動詞find和英語母語使用者對它的使用,并且對兩種語料庫進行了數據分析。顯而易見,母語者的語料庫對于語言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對于二語教學來說,我們不僅要了解母語語言者說什么和寫什么,而且要了解二語學習者在說和寫方面的學習困難。
3 動詞find
該文探討動詞find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每一個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都認得這個動詞;另一方面,很多學習者都沒有充分了解這個動詞后面可以接各種形式的補語,這也就使得很多學習者無法充分掌握這個動詞的用法。該文就以一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料庫和一名母語者的語料庫為例來探討動詞find的用法。
首先,來看一下動詞find在句法和語義上的使用。大致上說,這個詞在句法上有九種形式:
A. find + NPendprint
B. find + NP+NP
C. find + that COMP
D. find + that deleted COMP
E. find + wh COMP
F. find + NP+ADJ
G. find + NP+to be
H. be found (passive)
I. find out
從語義上來說,find的意思可以分成十種,具體如下:
A.通過尋找獲得
B.偶然看見
C.發現人或事物的狀態
D.不經意地動作
E.通過學習學會事情
F.想/感覺
G.經歷
H.存在于某個地方
I.得到足夠的錢/時間等
J.在法庭上做出正式的裁決。
4 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的語料庫分析
為了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為母語者對于動詞find的搭配用法的異同,該文使用了兩組語料庫,一組是該校1300名大一新生;另一組是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著名的訪談節目拉里·金現場(Larry King Live)。1300名大一新生按照SST(標準口譯測試)分成三組,根據研究每一個組對動詞find的搭配用法理解都有差異,同時也揭示了學習者在不同學習階段應該要學習的重點。對于老師來說,特別是母語非英語老師應該以此語料庫為依據進行教學。
英語初學者,也就是第一組學生,經常性地使用‘find+NP結構。然而,第一組學生經常使用‘find+that-Comp和‘find + NP+ADJ結構。對于第一組學生,除了要教授find+NP結構外,還要講授其它結構,如“find something difficult,easy, or interesting。
研究發現,CNN拉里·金現場語料庫表明‘what I find ADJ+is里的形容詞一般都很有趣,這種表達在交際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what I find interesting is作為固定表達教授給第三組學生。
5 結語
語言學家往往因為語言課堂中的教學法與語言學框架內的研究不盡一致而感到遺憾,然而,語言教師卻經常抱怨語言學家的專業對實際課堂教學幫助不大。該文認為認知語言學的概念對于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都能夠進行答疑解惑,完全贊成關注形式即關注意義的觀點。作者希望學習者的語料庫能為語言教學做出較大貢獻,特別是透過揭示特點群體學習者的典型困難從而改進教學素材。雖然限于篇幅,但該文還是對現有教學法背后存在的問題予以了揭示,也為將來的后續研究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了通道。
參考文獻
[1] Archard, Michael &Niemeier, Sussane (eds.)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rlin: Mounton de Gruyter.
[2] Fillmore, Charles (1975)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BLS 1:123—131.
[3]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adden, Gunter & Driven, Rene. (2007) 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6] Rosch, Eleanor (1975)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4:192—193.
[7] Talmy, Leonard (2000a)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8] Taylor, John R. (1993)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Richard A.Geiger &BrygidaRudzka-Ostyn(eds.),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nt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pp.201-226. Berlin: Mounton de Gruy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