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 要:從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與傳統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的弊端入手,結合實際課題3年的研究經驗,提煉出“教—研—培—訓—促—引—思—評”“八字”青年教師校本培養模式,提倡青年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實踐,學校對青年教師培養內容、形式進行專題研究,從尊重教師主體的角度,又從青年教師發展需要引領、訓練、督促的過程的實際情況,提倡青年教師正思與反思相結合的思考學習,提倡學校對青年教師的發展實施激勵性評價措施。
關鍵詞:青年教師;校本培養;“八字”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指出:努力創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制訂了教師培訓規劃,對新進教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訓,但培訓內容多限于提高教師素質的專業知識培訓,培訓時間極其有
限,培訓方式多為針對全體教師的統一模式,缺乏訓后跟蹤指導,出現了部分青年教師學習的理論知識沒有實踐應用、進步緩慢的現象。因此,學校亟須結合學校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青年教師校本培養模式的研究與系統完善工作。我們通過市級基礎教育規劃課題《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3年的研究(本研究中的青年教師為教齡5年內教師),提出了“教—研—培—訓—促—引—思—評”“八字”青年教師校本培養模式,現把具體內涵和運用闡述如下:
一、教
教,即教學。一是指青年教師的培養不能離開教學崗位。二是指一切培養活動都要圍繞提升教學技能進行。
二、研
研,即研究。一指學校培訓團隊對青年教師的實際問題、培養策略、培訓內容、培養效果等的研究。二指課題組、教研組、備課組結合教研活動時間和主題教研內容對青年教師展開培養督促工作。三指青年教師自己要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
三、培
培,即培養。一切的培養工作要像給花兒澆水、施肥一樣,然后靜待花開。立足于青年教師最近發展區和實際需要,上升到青年教師自我尊重和自我價值的思想引領上,開展以促進青年教師主體發展為主的培養工作。工作過程中,要隨時關注青年教師情緒,及時溝通交流,改進工作目標和措施。
四、訓
訓,即訓練。有培養沒有訓練,就如光給學生上課,沒有鞏固練習一樣,培養的知識無法過手,目標無法實現。所以,每次主題學習完后,都要布置相應的題目進行練習,定好匯報交流和展示驗收時間。
五、促
促,即督促。每一次培訓布置要完成的任務,都要按照規定的時間認真檢查,指出問題,督促改進。青年教師忙于教學工作,很容易將培訓任務遺忘,但是有的問題是要經過很多次一對一的指導改正才能見效,如,教學設計中目標的正確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定位、教學活動圍繞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鞏固與學生反饋評價等,一直是青年教師教學低效的癥結所在。
這是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是否有效的最關鍵環節,也是學校校本培養區別于其他培訓機構培訓的區別之處。
六、引
引,即引導。青年教師一邊要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一邊要完成培訓任務,時間安排不過來的情況下難免會抱怨,或者督促完成的過程中難免有抱怨心理。對此,學校一定要正確對待,不能因為老師的一兩句埋怨,就放棄學校正當的管理工作。所以,一定要引導青年教師站在自身發展的角度、站在學校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認真學習,反復改進,提升自己。不能一葉障目,就見不到森林,做事應該具有陽光心態,上進情懷。我們相信,當青年教師通過學習提升,體驗到自身價值的時候,會有良知理解學校的辛勤付出。
七、思
思,即思考。思考既要正思,也要反思。青年教師在參加工作之初,特別是教學水平低于別人很多的時候,得到的常常是考評的減少、家長的抱怨、負面的評價,為此,他們會產生自卑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鼓勵青年教師一定要正思,正確看待自己,分析自己的長處,明確自己教學效果不如人的原因是由于對教材內容、
教學標準的不熟,對學生的了解、輔導不夠,課堂教學經驗不足等,肯定在短時間內和有經驗的教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為什么有的同齡人就比自己業績高,常想想:我是否在照抄教案?我是否對學生進行了個別輔導?我講的內容學生做不做得起作業?學生的作業我是否認真批改分析講評并督促學生修改了?要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精益求精,改進教學。
八、評
評,即評價。對青年教師日常培訓任務的完成情況,要進行及時的評價;對青年教師的交流發言,要進行明確性點評;對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要進行最后的評定等。
模式,即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查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與傳統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相比,青年教師的校本培養工作更需要結合教師教學、青年教師主體、
培養內容和機制等,探索出有效的校本培養模式,以系統地、有時效性地開展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八字”培養模式,每個環節的具體落實,創新性工作,是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有效性的保障。
參考文獻:
張舜民.校際聯動校本培養初中青年骨干教師[J].上海教育,2005(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