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程水林

摘 要:主要從黃宗智的《小農戶與大商業資本的不平等交易》一文中提煉和學習其研究的方法,并分析方法的特色與意義。主要體現在悖論的提出,微觀與宏觀的銜接,從實踐出發的概念提出,與西方理論的對話與分析,最后從實踐中反思性的歸納理論解釋。從方法的角度,分析黃宗智先生的文章在方法上的突破,以及對研究的啟發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問題意識;理論對話;悖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6-0022-04
《小農戶與大商業資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國現代農業的特色》一文于2012年3月發表在《開放時代》雜志,黃宗智教授從2011年農產品領域發生的幾起輿論熱點問題出發展開的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流通關系進行的研究。將該“流通關系”當作一個問題來進行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經濟學的契約和交易成本理論無法進行理解和分析的原因進行了對比和研究,并提出反思性問題,這種不平等交易的實際情況如何,如何用經濟學觀點和理論來理解。本文著重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學習和分析,從方法論的角度對該文章做出評析,主要是從提出的幾個問題展開:研究問題如何產生?理論如何解釋?實際情況與理論之間的矛盾是什么?如何總結和提出新的概念?如何運用新的理論來理解?從黃宗智教授文中,可以獲得他做研究的方法特征,并且可以使研究者得到借鑒和啟示。
一、從現象出發的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實際上是源于客觀事物,形成于人對客觀事物辯證的認識過程,是人對隱藏在事物偶然性中必然性的一種認識和測度。這種認識和測度,其實質是對事物“內在理性”的一種突破。問題意識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關注的是事物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根本性問題,同時也決定了它的客觀性、預測性和批判性等特點。
《小農戶與大商業資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國現代農業的特色》一文體現出了良好的問題意識,這些問題并不是憑空建構,而是從實踐出發,引入問題。在文章開篇,作者就將日常食品的價格反常暴漲作為切入點,將目前社會上廣泛接受的中間商炒作與盤剝小農戶的觀點,作為學者將此現象的深層原因進行挖掘,展開實際情況的陳述,分別對大蒜、生姜、綠豆、鮮奶、西紅柿和蘋果、糧食和棉花進行價格變動及中間商在這些產品的流通環節的運作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之后得出一些看似無關聯卻實際上具有較強悖論的命題。
在實踐事實陳述之中,首先明確地列出了大蒜交易的價格波動情況。在這些波動之中找到內在關聯性,對其進行理論解釋。將每一階段的數據變化陳列在讀者面前,再者陳述這種價格波動變化的原因,將正常的市場變動的周期與大蒜交易進行比較,發現其中部分是由于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導致農民的耕種作物變化,但不能完全解釋影響大幅度波動的原因,從流通環節即中間商的不正常現象著手。同時,將生姜的不正常價格波動與大蒜進行比較。它們在生產環節不同,大蒜在生產之后由于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具備較長的儲藏能力;而生姜則不具備此條件,必須短時間內脫手。接下來是對綠豆價格進行比較,綠豆則是具備較好的調控政策,綠豆的漲價是由供求關系產生的。對鮮奶流通業進行比較,在小奶站的興起之后,中間經紀人對分散小農戶具備壟斷能力。西紅柿和蘋果市場中,則出現小農自己進行運輸,掌握流通環節,但是仍然在面臨掌握儲藏運輸條件的中間商面前無能為力。而統購統銷的糧食和棉花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企業化運作公司起到了穩定價格的作用。
在這一部分,黃宗智教授列出了一系列的現象,從橫向上比較了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動特征,總結其共性和特性,將其內在的關聯關系和價格變動相似或相異的趨勢中,提取共同的影響因素。這些現象有類似也有相反,但是最后回歸到他們屬于同一類的生活必需品,在農產品流通環節,面臨著中間商的大商業資本與小農戶的不平等交易,由此提出了問題,這些現象與中國整體農業經濟的關系。
二、理論的對話與調適
在《小農戶與大商業資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國現代農業的特色》一文中問題意識逐步轉化為理論對于現象與問題的能動闡釋,這種闡釋在在理論分析和對話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問題的價值產生于不同的理論對于一些經過大量研究的舊問題的新解釋,或者是運用新的方法對于一些舊的問題進行新研究。問題的產生是在大量已有分散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對比而成,將看似無關聯的各種產品在市場中的價格表現進行綜合性比較,提煉出新的問題。然后運用兩種不同的理論來分析這些現象,并試圖從兩種理論的對話中,不斷探索適用于解釋中國農業特色的理論范式。黃宗智教授提出新的問題,運用理論對話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同時關注問題的發展變化,試圖提出預測性的改革方法。這些方法,無疑是對于問題意識培養、理論本土化、方法范式等創新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理論解釋中的反思。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理解這些現象,通過生產關系中的剩余價值榨取來解釋農戶與中間商的關系。首先從理論假設來分析是否適用于中國現象的解釋,在土地非私有的前提下,農業雇傭關系不存在,而且在此情況下中間商也不是資本家,流通模式從生產農戶—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在此流通環節,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再適用,因為其主要解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生產環節,而不是流通環節。從這兩個核心概念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解釋中國農產品市場中流通環節價格波動問題。然后尋求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解釋,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主要以交易成本這個核心概念來解釋,而在科斯則設定的交易成本適用于企業,他對流通環節的生產關系進行了分析。在理論假設出發,小農與科斯理論假設中的企業是完全不同的主題,他們的議價能力和自主權完全不同,因此無法用信息獲取、達成、擬訂和執行契約的成本來解釋,而是應當將其看作一種不對等的權利關系導致的高成本。這種不對等的權利關系并不是契約關系,中國的流通關系和西方的契約關系是截然不同,因此不能隨意嫁接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現象。
對話與本土化的結合。在理論的運用過程中,體現了黃宗智教授一直秉承的觀點,必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選擇和運用西方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將市場交易構建成平等自愿的契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將其設想成為平等的公司(產業公司和銷售公司)間自愿的契約關系。這兩者都不符合中國的客觀實際。理論運用方面,總結起來是從理論假設前提出發,將西方理論所在的生產關系與分析對象所處的情境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是否符合理論的假設,必須在理論假設條件被滿足時,理論框架才具有解釋力。理論的前提不滿足,直接套用西方理論,實際上是沒有認清當前事實做的謬判。對理論為何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以及這些理論會推理出什么結果,將試錯的過程也進行推理,在分析問題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
宏微觀的轉換銜接。從一系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進而與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事實來進行銜接,實際上是將微觀的社會實踐與宏觀的社會理論進行了很好的銜接,從微觀層面向宏觀層面過渡的過程。在微觀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其核心概念,進而升華為理論的構成體。雖然在學術界,對這種反對規范化分析框架的分析路徑仍存在很多異議,但從學術分析的方法論上,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中西結合的路徑,將西方理論作為參照物,對中國自身理論體系的形成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三、概念的形成與解釋
在文中,黃宗智教授提到我們與其從不符實際的理論虛構出發,再試圖把實際硬塞入其中,不如從實際出發,然后由此得出交易雙方間權力懸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實和概念,由此看到小農戶因此而必須付出高昂代價的現實,以及大中間商和大企業公司因此而能夠獲得超額收益/利潤的現實。這就是當前農戶和商業資本在流通關系中所呈現的基本“規律”或“邏輯”。從實際出發,尋求符合中國實際的解釋方法,也就是新的理論構建的過程。通過與經典理論的對話,來發現新的理論視角和構建新的概念。得出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情況的總結,小農戶和大商業資本的悖論共存于結合,交易雙方權利懸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實和概念。小農戶因此必須多付出高昂代價的現實,以及大中間商和大企業公司因此而能夠取得超額收益/利潤的現實。最后將“小農戶+大商業資本”與資本主義規模化生產進行對比,為什么在中國前者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首先從土地制度來解釋,制度層面確立了小農戶生產模式的現實,與全球化市場中農產品的規模化商業資本興起二者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模式。而后從經濟效率角度,即農業變為副業,輔助勞動力成為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的事實,大商業資本以不達標、質量不過關等來進行打壓價格,農戶以隱瞞產量的違約形式將農產品轉賣給其他中間商。
四、實踐—悖論—反思
從文章整體上來看,作者思路是從悖論開始,將現象與學術理論的推演結果進行比較,進而嘗試運用經典理論進行解釋,得出不相符的地方,發現該一系列現象的邏輯和規律,進而從中國內源性的制度和經濟和勞動力結構來進行解釋,并得出結論和對現象的應對措施。
文章秉承了黃宗智教授一貫的寫作手法,從宏觀上超越了中西方理論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模式,而是試圖從其中找到中西方理論解釋模型中的共同點和中國國內本土化理論的構建。這與布迪厄的理論旨趣不謀而合,布迪厄反對任何形式的宏大理論,反對任何形式的概念浮夸,反對理性行動理論,力圖建構一種社會實踐的理論模式。黃宗智教授將自身的多學科背景中的方法運用的恰到好處,從實際生活現象出發,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流通環節運作進行了整理,并深入論證。
在黃宗智教授的著作中,比較的視角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在學術研究中,存在多種比較方式,理論的對話與比較,方法的對比,現象與現象之間的比較。黃宗智教授的文章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將一是現象與現象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共同之處,也即是現象之間的聯系,歸納和總結其中的相同和異同;二是提出悖論,這里的悖論通常來源于兩種,與常識相悖和與理論相悖,前者是一般普通人都可以感知,但后者現象與理論之間的悖論則是研究者的心智品質的考驗。以微觀實證研究的方法,結合悖論來進行解釋,實際上是與現有的學術傳統不同的路徑來進行研究,一般而言,我們通常自上而下的將經典理論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并進行解釋,而黃宗智教授的研究則是立足于微觀實踐,從反思中探尋經驗事實與經典理論之間的對話。這樣可以避免西方理論的先入為主,這種對話中融入了作者的反思性,在看似習以為常的現象中尋找的悖論實際上是向經典理論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等理論提出質疑,從中提煉出一個學術研究的路徑選擇問題:從西方理論中求同,將西方理論作為分析中國事實的基本工具,還是將自身的研究作為西方理論在中國的延伸和補充,抑或是如同黃宗智教授那樣,從中國經驗事實出發對西方理論是否適用于分析中國現象發出質疑的聲音?這是一種跳出圈子的思維方式,當研究者還陷入經典的理論如何解釋部分中國現象時,其實可以跳出這個思維方式,先反思西方理論產生的歷史和制度背景是什么,進而對這些理論的適用假設前提與中國實際進行吻合度測試,這之中必須加以實證也就是實踐方式的檢驗。
黃宗智教授多學科和跨文化背景也對研究的啟發與意義。在文中運用了歷史學的史料分析方法,將現象的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矛盾進行提煉和總結,將變化和不變的部分進行比較和區分。將研究的時間性和空間性進行很好的綜合,從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業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農業經濟情況進行了分析,對同一時期中國和西方的主要發展主流進行對比,將理論的產生歷史背景和中國實踐事實的現實背景進行比較,同時將法律和歷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進行了綜合,法律注重對制度的研究,歷史注重對文獻的分析,這些方法的運用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也是長期的學術傳統形成的成果。
五、啟示
在本文中體現了黃宗智教授對規范認識和本土化的獨到見解,但大多數在于經濟領域。對于社會問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的本土化也是值得我們反思。風笑天教授曾多次提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從社會學回復重建到如今社會學的發展,本土化是發展的趨勢。規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也必須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情況,發源于西方的研究傳統在中國必須充分考慮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并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本土化也是一個不斷調適和完善的過程。而在社會學研究方法本土化的過程中,就必須明確規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在解決特定的社會學問題中共同發揮作用,方法必須是結合實際和有理論作支撐的,將經驗層次的問題與理論層次的社會學抽象理論進行有效銜接,是社會學規范化的要求。本土化是包含一種學術層面的理論自覺,強調必須借鑒和學習國外,又必須跳出西方的理論框架,跳出以西方為中心的話語體系。本土化與規范化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本土化強調的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規范化強調的是嚴謹地運用適應中國國情的方法和理論,而不是對西方理論話語體系進行盲目的尊崇。要破解西化規范化認識的迷局,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事實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 黃宗智.小農戶與大商業資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國現代農業的特色[J].開放時代,2012,(3).
[2] 李思民.問題意識的理論闡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1).
[3] 黃宗智.連接經驗與理論:建立中國的現代學術[J].開放時代,2007,(4).
[4] 鄭杭生.中國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參照系及其啟示—— 一種中西比較的視角[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6).
[5] 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走向規范化與本土化所面臨的任務[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
[6] 張翠梅,朱偉松.“悖論”的正當與“規范認識”的謬誤——讀黃宗智《中國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與當前的規范認識危機》[J].經濟研究導刊,2007,(8).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Unequal Trade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Large Commercial Capital” writing by Huang Zongzhi.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how to refine the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in methodology from Mr.Huangs article.The method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aradox,and mad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concepts.We should learn that how to put forward a practical point,and make the dialogue with the western theory.And then,we can sum up the practice of reflective theory explanation.From the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analysis of Mr.Huangs article is meaningful.We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in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method,and enlighte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roblem consciousness;dialog between theories;paradox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