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新
摘 要:在“十八大”報告中,中央首次提出“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作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從理論上徹底解決了農民種什么可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問題。究竟怎樣實現隆陽區貧困山區農民收入倍增,當務之急是要從“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科技培訓,發揮市場作用”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貧困山區;種植結構;收入倍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6-0029-02
自古以來,幾乎“山”和“貧窮”就是一對孿生兄弟,2012年1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新聞發布會,《綱要》第10條明確指出:國家將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其中,保山市隆陽區就位于“滇西邊境山區”,在當地生產實踐中,隆陽區又有進一步在轄區內劃分為“壩區”和“山區”,隆陽區的山區聚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不僅貧困面大,而且貧困程度深,本文通過調查分析,提出關于隆陽區貧困山區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的四條對策,供領導在生產實踐中參考。
一、隆陽區基本情況
云南西部邊陲的隆陽區坐落在橫斷山南段,東經98度43分至99度26分,北緯24度46分至25度38分,東北邊隔瀾滄江與大理州相望,南邊和保山市的施甸、龍陵縣相連,西邊以高黎貢山脊與騰沖縣為界,北邊順怒江而上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毗鄰。保山城系隆陽區政府所在地,位于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旁,城區距昆明400多公里,離中緬邊界200多公里。全境東西最寬78公里,南北最長96公里,總面積5 011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總數達94萬。全區有27個民族,屬于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其中漢、彝、白、傈僳、苗、回、滿、德昂、佤、納西、壯等13個為世居民族。
全區年平均降水量1 205毫米,其中高黎貢山頂部年降水3 500毫米,潞江壩約700毫米,保山壩約1 000毫米,北部山區瓦窯、瓦馬、汶上等地1 000~1 500毫米。
截至2013年底,隆陽區轄兩個街道、6個鎮、6個鄉、 4個民族鄉,其中,壩區鄉鎮(街道)10個,山區鄉8個,在全區5 011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壩區2 640平方公里、占52.7%,山區2 371平方公里、占47.3%;總耕地64.9萬畝,其中,壩區37.6萬畝、占57.9%,山區27.3萬畝、占42.1%。2013年全區糧食平均單產479千克,其中、壩區平均517千克、山區440千克,在山區鄉中的瓦馬鄉、水寨鄉兩個鄉2013年糧食平均單產分別為423千克和308千克;2013年全區人均糧食518千克,其中,壩區688千克、山區775千克,2013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7 214元,其中,壩區7 997.15元、山區6 499.26元,在山區鄉中的瓦馬鄉、水寨鄉兩個鄉分別為6 479.86元 、4 845.34元。
二、隆陽區貧困山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貧困山區交通及農業基礎設施差。很多山區鄉(鎮)都是交通閉塞,物流、信息流滯后,流動人口較少,導致了流通市場不活躍,鄉村居民消費水平低,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低。
農業基礎設施差,投資建設力度不夠,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在風調雨順的年份里農民的收入要好一些。反之,則要差一些。如隆陽區瓦馬鄉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山區鄉,全鄉25 500多人,分布在307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是集山高坡陡、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差于一身的貧困山區鄉。
二是貧困山區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純收入低。在山區鄉(鎮)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是全部經濟的主體,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第二產業工業在這些地方基本上是空白區,第三產業商業的發展也受到第一、第二產業的制約,市場活躍程度低。如隆陽區瓦馬鄉農業產業結構就比較單一,在現有的產業中,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主。大春是玉米,小春是麥子,一年四季往返輪回。經濟作物較少,零零星星有一點,也不成規模,經濟效益較差。2013年隆陽區農民人均純收入7 214元,其中,壩區7 997.15元、山區6 499.26元。
三是貧困山區農業科技適用技術缺乏,種植技術落后。現在仍然沿襲著多年來的人挖、牛耕廣種薄收的粗放式經營模式。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缺乏。例如,在有些地方種糧食就像大家形容的一樣“雖然種了幾山坡,但是只收幾籮籮”,又如,甘蔗種植不能按照技術要求規范種植,而是采用只要種下去就不講究效果的方法,在種植過程中,有的開槽深度不夠,株行距疏密不均等現象普遍存在。
四是發展農業的觀念落后,信心不足。幾千年的農業生產歷史,演義了一代又一代農民的滄桑歷史變革。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今天的農業產業化。農業生產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由原來的只求數量用于解決人們溫飽的最低要求,向既要有數量又要有質量,注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產業化方式轉變。貧困山區的農民在思想觀念上還處在較落后的封閉階段,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意識淡薄,對新型農業產業的觀念落后。與內地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仍然停留在傳統方式、習慣性的粗放經營模式上。另外是發展農業的信心不足,都認為搞農業生產是不得已而為之,盤田種地只能維持簡單的生計。靠搞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發家致富的。信心不足,人們積極探索發展農業生產的方法較少。導致出現了收入偏低的必然結果。
三、隆陽區貧困山區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的四條對策
一是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貧困山區鄉(鎮)需要改善的基礎設施較多,而現在財力有限,投入的資金不足。筆者認為只有抓住公路建設和水利建設兩個重點進行投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山區的脫貧致富問題。在交通上要做到村村通公路,以物流推動經濟的全面發展。改善了交通條件,要發展經濟作支撐,山區鄉(鎮)發展經濟的著力點還是在農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只有改善了水利條件,改變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現狀,才有可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二是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來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結合各地自然氣候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貧困山區往往在這方面是最薄弱的環節。一方面是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不足,引導農民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少,路子窄;另一方面沒有經濟實體(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產品難于實現從自然產品轉化成商品。針對存在的問題,要注重做好兩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工作力度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使貧困山區的農民認識市場,做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第二,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創建農業經濟合作社,通過合作經濟組織這一形式,把農民的生產、銷售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貧困山區的農業產業按照市場要求,做到產品有規模,經濟效益有提高,結構調整適應市場要求有序進行。
三是應用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貧困山區農業生產最缺乏的是先進的農業科學適用技術。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要充分調動科技、農業部門的積極性,在優良品種引進推廣,栽培技術的培訓上下工夫,從田間地頭最需要的基礎工作抓起。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種植管理的傳統模式和習慣性耕作方式,盡而走上科學規范的生產經營方式。例如,位于隆陽區西北部山區的楊柳白族彝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瓦馬彝族白族鄉是一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數民族地區,這3個鄉被人們稱為“西山片”,是隆陽區乃至整個保山市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西山片”長久以來成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區委、區政府2005年在“西山片”實施“3+2”扶貧攻堅戰略(3是指“包谷+生豬+核桃”;2是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僅從玉米生產方面看,2005—2009年實施五年累計推廣玉米新品種和新技術48.3644萬畝、平均單產達到507.6千克,比未實施“3+2”戰略前的2004年單產312.9千克增194.7千克,增62.2%。
四是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有了好的產品,必須有好的銷售渠道和市場價格,農民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企業)在其中一頭聯系著農民,一頭聯系著市場,把農民的產品用市場這個無形的橋梁變成商品,從而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在目前農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用組建農民協會的方式來運作,最有效果。這種方式農民容易接受,他具有投資小經營方式靈活,農民參與程度高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