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高校選修課作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大學教育環境的改變,選修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存在著較多問題,處于復雜的發展態勢。對于如何提高選修課教學水平,研究者大多從師生雙重角度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而對于教學管理者則缺乏相應的關注度。高校選修課教學體系內蘊著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個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我們有必要對教學管理者在選修課教學中的角色進行科學定位,同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梳理,最后對癥下藥,從而促進選修課教學發展,推動選修課建設走向新階段。
一、教學管理者在選修課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在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發展中,教學管理者的角色舉足輕重,與教師、學生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構成推動選修課發展的三大主體支撐。
(一)選修課教學開展的組織者和保證者
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自身定位,教學管理者應制定科學的開課計劃,組織好課程申報、學生選課以及開課、考核等具體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應從規章制度、日常管理、教學監督等方面保證選修課教學正常開展。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運籌帷幄,整體上掌控好各個教學環節,使開課、授課和考核有條不紊。
(二)師生的溝通者和服務者
選修課教學中,信息的溝通與交流至關重要。作為教學管理者,需要傾聽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反饋,但應該由被動傾聽轉為主動“探聽”,即以召開座談會、開展調查問卷、深入教學一線等形式主動獲取有效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動態和學生的思想動態受到及時主動關注,他們關于選修課的建議與對策得以反饋。教學管理者協調師生實現高效互動與交流,真誠為教學實踐服務,切實提高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熱度。
(三)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感應者和導航者
當今對于“人才”的界定比以往嚴苛而豐富。當代大學生,不僅要立足專業,更要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而選修課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凸顯而深遠。高校教學管理者要深刻把握社會發展態勢,了解教育發展前瞻,科學定位,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選修課課程內容、授課模式和考核模式理應科學革新,真正發揮提高綜合素質的預設價值。這對教學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充滿機遇。
二、選修課教學中教學管理者的角色缺失
為推動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和保證教學正常開展,教學管理者從師資配備、制度保證和教學管理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充分實踐著管理者的常規角色。整體來看,教學中的確存在知識陳舊、門類較少現象;就教學主體來看,存在教師厭教、學生選而不學現象;就配套管理來,制度需要進一部細化,選課系統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些不和諧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選修課的健康發展。如果放任自流,教師將缺乏動力,學生會進一步失去興趣,選修課的預設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陀^講,這種局面和教學管理者的角色缺失密切相關,他們需要進一步充實自身角色,加強細節管理,向完善豐滿的角色邁進。
(一)課程開設缺少規劃,課程體系不完善
選修課教學的預設目的在于全面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能力。從課程結構講,開設課程所涉及的門類應該科學全面,理應涵蓋人文社科、數理科學、自然科學和創新教育等方面。目前,高校人文類課程比例偏高,需求量大的管理類、計算機應用類以及學科發展前沿類課程、社會熱點問題、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等課程偏少。 [1]從課程性質上講,理論性課程居多,實踐性、操作性課程較少。從國內許多大學開列的公共選修課菜單看,以概論式、通論性課程居多。具體說,就是將某一學科內的若干基礎性課程平移到公共選修課中去,向非本專業學生概述或介紹某一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 [2]這種“換湯不換藥”的理論性選修課無法調動非專業學生的興趣,無從談及能力的提升。而對于計算機操作、微電影制作、攝影與攝像等操作性較強的課程由于師資和設備等原因則較少開設。
(二)教師不重視選修課教學,缺乏競爭意識,缺少合作精神
“教書育人”理應成為教師的職業追求。目前高??己嗽u價機制促使部分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誤識,對于專業課教學都存在隱性怠工現象,根本不愿開設選修課。目前選修課大都是100人左右的大班式教學,加之學生不重視,管理難度加大。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選修課教學狀況讓較多教師除了專業課教學外不愿再開設選修課。在缺乏激勵和競爭機制的教學環境下,開設選修課的教師只是完成教學任務,不會深入研究教學,更無從談及形成教學團隊從而推動課程發展。同時,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選課人數激增,而選修課課程門次并未按比例增加,開設選修課的教師更加“高枕無憂”,導致選修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雙線下滑。
(三)學生選課過于“功利化”,“隱性”逃課現象突出
目前高校普遍規定本科生必須修選一定門次(一般為8~10門)的選修課才能畢業,對于課程門類沒有硬性規定。學生選課的目的集中于門次從而獲得學分,而忽視課程內容的相關性。這就導致部分選修課與學生專業脫節嚴重,無法激發學習情趣,造成選而不學。
同時,智能手機對選修課教學的影響不容忽視。教學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機不釋手”,有愈演愈烈之勢。出于對考勤制度的畏懼,部分學生即使坐在教室卻翻閱手機,或者看其他書籍乃至睡覺,有關研究者稱之為“隱性”逃課(指學生雖然到課,卻沒有把思想集中在聽課上面)。 [3]即使在嚴格的考勤制度下,曠課現象仍無法避免。根據近年筆者對學生考勤記錄來看,教學過程前期和后期學生出勤較好,而在中期學生曠課率則較高,平均在20%左右。這說明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而如何真正發揮選修課的功效,不僅需要從教師層面入手,也需要教學管理者的認真思考。
(四)配套制度不完備,選課系統操作不規范
選修課教學的有序進行和制度密切相關。目前,高校制定了關于選修課的總體管理辦法,部分配套性的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仍處于口頭或探討層面。如針對開課教師的獎勵機制需要切實體現,課程信息和教師信息需要進一步透明化以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選課,需要進一步在網絡技術上完善選課系統防止出現學期初選課高峰時段系統癱瘓現象,這些不和諧現象均不同程度制約著選修課的持續發展。
由于選修課開設時間主要依據教師空余時間而定,這樣會導致部分學生因與專業課教學時間沖突而無法選到合適課程。同時,部分選修課教學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學生雖有時間,但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教學管理者的人性化應對策略
作為推動選修課教學發展的三大主體之一,教學管理者迫切需要認真面對目前選修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對癥下藥,根治“頑疾”,推動選修課教學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真正發揮其功效與價值。
(一)科學規范獎評機制,提高師生雙方發展內動力就教師而言,管理者應該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有效可行的獎評機制,在評優評獎、晉升職稱和教材出版等方面向長期開設選修課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師適度傾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全校教師開課積極性,豐富課程性質和內容體系,并發揮潛能致力于教學研究,最終獲得自我滿足感。
就學生而言,教師積極性的提高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僅有課可選,而且學有所獲。同時制定相關學生獎懲制度,將學生出勤和選修課成績納入評優助學參評體系,逐步減少曠課和“隱性“逃課現象,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引導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完善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做到與時俱進
選修課課程的內容和性質直接影響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提升。管理者用科學規范的制度提高教師積極性之后,可以結合學校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傾聽學生需求,順應時代制定開課指南,嚴格規范選修課申報和審批制度,拓展課程內容,均衡課程門類,確保為學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課程。管理者可以根據教師申報和學生反饋,打造校級“精品選修課”,推出“教學名師”,進行獎勵并推廣,形成有序的競爭氛圍,進一步提升教師發展內動力。有條件的高校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聘請外校名師為本校學生開設選修課,拓寬知識視野,提升認知層次。這樣最終從師資、教學、課程、管理等方面發展和完善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
(三)改進選課操作系統,加強學生選課指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學生選課的目的不在單純為了獲得學分,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自我素養,提升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網絡系統選課在技術保障的前提下,教學管理者可以對教師簡介、課程內容簡介、授課計劃及考評要求等信息以網絡鏈接形式讓學生在選課時查詢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管理者可以通過校園張貼、現場講解、網絡宣傳讓學生熟悉選課操作系統,從而在未來選課過程中選好課并取得良好學習預期效果。
(四)多方位加強教學質量監督考評,確保教學實效提升
針對教師而言,首先,網上評教系統能夠較為合理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其次,管理者應安排教學督導隨機聽課,全面了解教師授課方法和教學能力;再次,開設教學名師觀摩課整體提升選修課教學水平;最后,對選修課考評機制進行規范和監督,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考評形式。
針對學生而言,課堂表現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不一定成比例。除了教師常態考勤外,管理者可以安排相關人員隨機抽查學生上課效果,對隱性逃課和曠課現象進行公布,并規定將其按比例納入總評成績中,對曠課達到一定次數者取消考試資格甚至給與相應處分予以通報。
總之,教育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者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更為重要的是時代也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們需要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科學定位自身角色,認真梳理選修課面臨的發展瓶頸,探尋自身角色不完善之處,以“敢為天下先”的姿態乘風破浪,力爭科學化、規范化的解決問題,彌補不足,真正從根本上推動高校選修課不斷發展??梢哉f,這不僅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更是選修課發展的期冀所在。
(注:本文系蘭州商學院2013年度教學研究項目《大學生綜合素質選修課學習效果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