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楠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東莞523808)
網絡的普及帶來了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自產生以來它以無以倫比的優勢給傳統媒體很大的打擊并迅速俘獲人心,給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使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而知識文化水平較高、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在網絡世界的表現更為積極和突出,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存在方式,對其學習、生活、思想觀念等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是大學生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現實情況。誠然,互聯網開放、多元、虛擬、平等、即時、高效、便捷、交互、超越時空等特點,迎合了現代人的需求,但同時它也像一把雙刃劍帶來了諸多的困擾和問題。中央就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提出了“加快發展,加強管理,興利除弊,為我所用”的16字要求,這也促使我們去認清現狀、反思總結,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和理論引導工作。
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其對大學生思想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
第一,推動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在當今時代,雖然課堂、講座、圖書和媒體仍然是大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但網絡已儼然成為大學生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獲取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會在自己現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一定的奮斗目標并督促自己去實現。我們所熟知的慕課、微課、可汗學院、TED等課程,都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他們不受課堂教學內容的限制,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學習模式。
第二,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網絡資訊滿足了大學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使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首先,網絡可以使學生之間、學生與家人之間、師生之間、與世界各地的朋友等聯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等聊天工具彌補了現實空間的距離,使即時的溝通不是問題;其次,虛擬的網絡世界使大學生無所顧忌的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情,無形中起到了調節情緒的積極作用;再次,多樣化的網絡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強大的娛樂功能、學習功能等都深受大學生的喜愛;最后,個性化的網絡語言,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改變了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比如:高大上、白富美、高富帥,矮窮挫、屌絲、女漢子、no zuo no die等。
第三,開闊學生的視野。互聯網資源是國際共享、開放、平等的、同步、簡便的,這對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可以將世界納入可知的范圍,使他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形成全球意識和開放意識;同時,網絡文化是多元的、廣闊的,相比于限制個體思維發展的傳統教育模式,網絡則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接觸到世界先進的思想、科技,再加上互聯網圖文聲像并茂的傳播方式,為大學生培養個性化的創新思維提供了條件。
第四,學會關注現實和社會。大學生雖身在校園,卻能夠通過網絡炒作熱點,關注和聚焦一些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上來,從而引發他們的討論和思考,有時會將互聯網的輿論觀點付諸自己的行動。比如,網上關于四川地震的連續報道之后,不少大學生通過網站了解到地震災區的真實情況,從而在網站發出呼吁,自覺為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甚至有些大學生組成自愿服務團,前往地震災區參抗震救災行動。正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公共平臺,使局限于校園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們對國內政治、經濟、民生等問題進行關注,增強了解。
任務事物都應該辯證的看待,我們既要看到網絡資訊給帶來的便利,也必須要認清它帶來的困擾和問題。
第一,網絡資訊的多元化不利于大學生科學價值觀念的形成。網絡不僅為不同意識形態擴展自己的影響提供了場所,也為各種意識形態競爭和攻擊提供了便利,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誰掌握了網絡,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因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狀態。互聯網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西方國家妄圖以其價值觀統治全世界、實現思想征服的野心并未改變,所以電子郵件、網絡文章、特設網站等都是他們的舞臺,發表大量煽動性、破壞性言論,混淆了青年大學生的試聽,造成惡性影響。同時,宣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思想直接呈現,大學生由于鑒別能力有限,社會閱歷較淺,價值觀念受到沖擊。
第二,網絡消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利于大學生正確道德評價標準的確立。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不健康的、反動的、虛假的、錯誤的內容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越來越多的社會現象、社會形態出現在公眾視野,真假難辨卻帶來負面效應,社會矛盾凸顯卻又被刻意放大,如貧富不均、腐敗現象、分配不公等,所謂“有圖有真相”都未必是真相;自由的網絡空間缺乏有效的約束,使學生更肆無忌憚,失去應有的價值取向,喪失道德責任感,造成在現實道德取向中的迷失;
沉溺于不健康的網絡內容不能自拔,引發道德失范甚至違法犯罪等。這些都對大學生的道德理念及評價標準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網絡環境的虛擬性不利于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網絡的存在雖然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但是也改變著大學生群體的存在方式和行為方式,容易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交流,走向孤獨,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衍生出“低頭族”、“拇指族”,形成嚴重的手機依賴癥。于是有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我就坐在你的面前你卻在玩手機;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回到宿舍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訴說衷腸。這也許正是部分大學生的真實寫照。同時,高校問題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迷戀網絡游戲、網絡娛樂、網絡聊天等帶來的惡性結果。
第四,網絡資訊的片面性不利于大學生理性、系統思維方式的養成。今天的大學生,看網絡比看書多,形成知識的片段化、片面化、零碎化,作業依靠“百度”,放棄刻苦鉆研等。大學生在這些繁雜的信息面前習慣于形象思維,放棄追問本質的邏輯思維,不能理性的更深入、系統的思考問題,正如邁克爾·海姆所講:“把思維的弦繃在信息上之后,我們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來。我們搜集的是支離破碎的斷簡殘篇,我們逐漸習慣于抱住知識的碎片而喪失了對知識后面那智慧的感悟。”[1]
面對爆炸式的網絡資訊,大學生教育者和管理者要依據客觀實際的變化不斷探索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使教育更具實效性,切實為大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要切實做到“加快發展,加強管理,興利除弊,為我所用”,著實需要各方努力。
1.網絡平臺建設。既然學生習慣網絡化的生活,我們也要利用網絡占領網絡思想教育的制高點和主動權,對學生進行隱形教育,于無形中引導其正確的價值導向。所謂隱形教育實質就是“教育者將體現社會要求和教育者價值選擇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廣泛播撒到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引導其自主選擇、學習、接受思想道德。”[2]利用網站、論壇、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建立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絡空間,發布正能量、熱點問題,讓學生不被謠言和負面問題所困,避免虛假信息、偏激意見在網絡上的傳播。同時,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2.把握教育過程中的“語言藝術”。艾思奇在其代表作《大眾哲學》中講:我們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聽的順的是日常的俗話。所以最妙無過于用一句俗話開始。這一次的標題“天曉得”,不就是一句很熟的俗話嗎?由這樣一句俗話談起來,大概總不至于像大學教室里的哲學講義那樣令人想睡覺了吧。[3]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新新人類,馬克思主義再好,如果用過于理論的言辭去“灌輸”,還是會被大學生所厭棄,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的語言運用要符合大學生的言語習慣和潮流,貼近學生的話語體系,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
1.關注網絡輿論動態,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對大學生的引導首先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明確學生在想什么,思想教育的過程才能“有的放矢”。我們要善于借助學生活動的載體,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減輕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回歸現實回歸自我,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生活方式。同時,要強化技術防范,提高掌握輿論的技能。網絡時代,要想避免或減少有害信息的擴散,應加大技術控制的力度,通過搶占網絡制高點防止和剔除有害信息。[4]
2.培養網絡“水軍”,占據網絡話語權。我們應該組建專門的網絡評論隊伍,專兼職結合,使他們在網絡信息監控、信息匯總、網上交流、正面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作用,牢牢把握網絡輿論主導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工作者和青年教師、學生黨員及學生干部三支骨干的力量,讓他們成為引導大學生網絡走向的主力軍,發出理性的聲音。
互聯網技術作為新興科技日趨發展,一些敵對勢力或是別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網絡蠱惑人心,傳播不真實的訊息,造謠中傷,制造背離主流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輿論,對國家安全和穩定產生嚴重影響。在查處的案件中也出現了一些高校大學生利用網絡傳播謠言甚至網絡犯罪的非理性行為,讓人不免扼腕嘆息。針對依據網絡進行的宣傳、破壞、煽動、造謠、犯罪等行為,應該加強網絡立法,完善相關互聯網法律機制,來規范和管理網絡空間的行為,倡導合法上網、文明上網。
1.國家法律建設層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莊重宣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應該適應于社會發展過程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也不例外,更需要加強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近年來,執法部門大力度整治了一批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立二拆四”等網絡“大V”、網絡“大謠”,讓規范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空間深入人心,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網絡資訊的監管是何等重要。
2.校園制度建設層面。大學期間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心智日趨完善但又沒有完全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訊息的影響。大學校園要重視網絡道德教育,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提高學生在網絡空間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自覺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同時,學生管理者和教育者也要注重校園網絡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守則,健全責任機制,使大學生的網絡監管有章可循且職責分明。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和工作創新項目”重點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隱性傳播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ZK011)
[1][美]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2]萬美容.論信息社會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9-13.
[3]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83-284.
[4]馮剛,張東剛.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報告[C].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