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許 萍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637009)
“精神懈怠”是胡錦濤同志“七一”講話中主要針對黨員干部隊伍精神懈怠問題的嚴重性提出的。[1]然而當下許多高校的大學生也普遍存在精神懈怠的現象,這一問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題之一。在全國上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中,分析高校大學生出現精神懈怠的現象、原因,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倡導下使學生振奮精神,對于深入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學習松懈。與高中相比,大學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然而許多學生還沒有做好自己掌控大部分時間的準備或者不具備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除了按照課表正常參加課程外沒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沒有長期整體的計劃和安排,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上網和睡覺。即使在課堂上,也沒有真正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自己有所收獲。更有甚者,許多學生不能夠保證一定的出席率,尤其是公共課,逃課、厭學現象嚴重。
其次,生活懶散。最近網上曝出“全國最懶大學排行榜”,調查對象涉及全2國600多所高校的9萬學子,數據基于學生的起床時間與起床人數。對于統計發34布“排行榜”的微信軟件以及各個大學排行名次我們暫且不做討論。但是大學生作息時間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起床時間以早上是否有課程安排為參考,甚至對于一些出席率要求不嚴的課程肆無忌憚地睡到自然醒,一天的生活從中午開始。可以說,大學生生活懶散的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再次,道德缺失。小到公交車上不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不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規則,考試作弊,大到殺人、打架、生活行為失范,再到近幾年新聞關于大學生惡性事件的報道,社會上對于大學生應加強道德修養的熱烈討論等。諸如此類問題無不與大學生自身道德觀缺失、價值觀扭曲有關。
最后,理想缺失。在連續多年堅持對大學生進行理想現狀調查,對2002、2003級學生的調查顯示,在這些大學生中,具有社會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對2006級學生的調查顯示,具有社會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數依然很少,分別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的人數卻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分別占26.87%、5.78%。更值得關注的是,明確表示無理想、正在尋找理想、寫不出或不愿寫自己理想的學生占9.52%。而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必然導致在學習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進心和責任心,“等”、“靠”、“要”思想嚴重,學習缺乏積極性,生活缺乏熱情,沒有努力奮斗的動力。
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擴招政策促使我國教育事業得到階段性的發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提升學歷、提高高中升學率,使更多學生圓了大學夢,同時有利于經濟發展并帶動了教育相關行業的發展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大學生數量在激增的同時,質量并沒有得到保證,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越來越低,大學生的含金量越來越低。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學校方面來看。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在大學生教育管理方面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對高校管理制度和管理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學校在這方面并沒有做到適時調整,教育管理者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不夠。雖然,高校的管理模式與高中不同,教育管理者也不可能、不需要做到像高中教師對學生的監管力度。但是,對于處于大學這一年齡階段的青年學生,當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由于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和社會事件的負面影響遭受沖擊時,仍然需要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心理上情感上的關懷。而學校如果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會導致學生很容易失去正確的人生方向,甚至造成價值觀扭曲。
其次,從家庭方面來看。被高考綁架的學生家長在學生順利進入大學后容易在心理上放松對學生的監管。一方面,由于對學生高考前高壓狀態的理解,家長認為進入大學就是學習放松的階段,是跟社會有更多接觸的階段;另一方面,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過分依賴使自己沒有盡到應負的監管責任。那么,在家庭的監管不到位而學校又沒有適當的正確引導時,就會給學生留下很大的自由空間,約束性減少的同時也意味著危險性的增加。
再次,從社會方面來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場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許多領域的深刻變革,給人們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大學生特別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帶來了新問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及一些事件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侵蝕著校園的環境和學生的內心,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西方敵對勢力在文化方面的入侵給學生自身和學校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給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最后,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在外界各種不利因素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時候,如果學生自身沒有良好的素質將更容易出現以上精神懈怠的現象。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明確的目標對于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明確的目標是行動的動力和導航燈。在工作和學習中,目標的確立使我們做事更有計劃、效率更高。而當今高校學生之所以普遍存在精神懈怠的現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不能根據自身情況設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導致荒廢了許多時間。缺乏堅定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3]堅定的意志力有利于我們克服過程中的挫折和磨難,抵制不良誘惑,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意志力的缺乏必然導致自控能力降低,做事情難以持之以恒。而當今高校大學生正是因為缺乏堅定的意志力,往往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導致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經常半途而廢。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發展、成才的重要條件,更是學生適應環境的必要條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增強抗壓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面對各種挫折時能夠做出正確分析。而當今許多高校大學生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如自閉型心理問題、焦慮型心理問題、幼稚型心理問題、社交恐懼型心理問題等。[4]學校里一些悲劇性事件發生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當事人自身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自我調節能力弱,再加上沒有外部環境的正確引導最終使自己走上絕路。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公民的價值導向標更是民族國家的精神旗幟,高校作為宣傳弘揚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之一,更應該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最關鍵的是讓廣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克服精神懈怠,振奮精神。
首先,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來看。國家的穩定、富強、繁榮、昌盛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心愿,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帶領廣大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國家的發展程度影響著社會各方面的建設,更影響著身處其中國民的自信程度,作為擔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青年大學生更加希望所在的國家是充滿希望的。而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不僅提出了國家建設、國家治理的目標與手段如何實現有機統一的問題,是實現國家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手段有機統一的重要載體,更有利于增強國民的自信,讓國民為國家的發展目標倍感驕傲自豪,從而增加實踐的動力。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可塑性較強,高校應該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加強愛國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促使大學生關心關注國情民情,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使大學生將應具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其次,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優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良好的社會壞境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有促進作用,對人的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約束和規范作用。[6]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復雜的高校周邊的社區環境,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次的內容,更是社會環境優化的最佳狀態。因此在全國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熱潮中,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社會事件的不利影響對大學生的沖擊,及時做好疏通引導工作,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上極端事件的理性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與發現、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最后,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層面來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個人層面概括出的核心價值觀,涵蓋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行為的各個環節,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各個方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核心要求,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和價值理念的新發展,更是高校大學生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目標與價值追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表明個人修養的基礎性與重要性。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機制體制的不完善、思想道德領域建設的相對滯后導致社會上出現了道德滑坡、誠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現象,一些人因此出現了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的動搖,這同樣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響。[7]對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與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對今后的工作,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愛崗敬業,誠信友善。
任何理論的生命力都在于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能夠自覺踐行,真正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二十四個字所包涵的精神與價值追求融入生活、融入學習、融入實踐,真正振奮精神,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注: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年度研究生院級科研課題,課題編號:xhmks1507)
[1]陳松友,張博.精神懈怠的原因、危害及化解路徑[J].前沿,2013,(19):29-31.
[2]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影響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0):77-83.
[3]http://www.baike.com/wiki/%E6%84%8F%E5%BF%97%E5%8A%9B.
[4]張旭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8:106-108.
[5]陳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兼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J].探索,2013,(2):171-173.
[6]張文華.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環境的優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1):26-28.
[7]龔劍飛.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踐行公民價值自覺[N].江西日報,2014-03-03,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