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霞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互聯網思維”一詞自周鴻祎提出之后,迅速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學者作了較多的闡述,趙大偉在《互聯網思維》中指出:“互聯網思維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由此可知,最先敏銳感知互聯網思維的是商業體系,受其影響,商業格局幾乎重組。然而,互聯網思維是一個思維方式,并不局限于商業領域,因此,互聯網思維應是基于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精神以及互聯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思維方式是對工業時代思維方式的超越甚至是顛覆,受其影響的不是一個具體的行業,而是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方法也隨之發生變化。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核心,所謂用戶思維是指用戶至上,強調的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要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并且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具體到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上就是一切是學生為中心。這貌似不是一個新鮮的說法,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一再強調在教學上要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然而這種變化只是局部變化,僅僅體現在教學的某一環節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中,教師對文種的選擇、授課時間的分配、考核方式的制定、考核成績的評定有著絕對的決定權的,盡管在做決策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然而這種考量依然是從教師的角度去分析判斷,而非真正將權利下放給學生,這并非真正的有戶至上。
真正做到用戶至上即學生至上,在課程設計上不能將學生拋開,反而是處處以學生為主導。首先要了解當下的學生他們最感興趣的、最需要的應用文文種是什么,他們為什么需要?他們掌握這些文種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要了解在學習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他們想要獲得老師哪些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將這一系列的問題厘清了,課程設計的雛形也就形成了,教學效果有了基本保證,究其原因是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參與感是用戶思維最重要的體現,這種參與感讓用戶有著很強的成就感。當學生參與到課程設計之后,對自己所設計的課程必然會關注,教師也能更準確地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講授時才會有的放矢。
當然這種參與感應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所有環節,即使是成績的評定也不例外。傳統的課程成績是由教師全權決定的,學生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這種考核方式,導致兩個后果,一是學生對作業的態度往往是完成任務為目的,敷衍塞責了事,尤其是資訊發達的今天,應用文的各種模板網上幾乎都有,因此復制抄襲的作業很多,這種作業不僅不能起到訓練的目的,反而使學生養成懶人思維,只信奉拿來主義。二是學生對成績的評定產生質疑。這也是由互聯網思維引發的。我們知道互聯網結構是沒有中心節點的,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權威的,于是教師的權威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不可挑戰的,尤其是對應用文章進行評分,他們會認為教師個人主觀性太強,不能客觀地反映出自己文章的真實水平,從而對成績提出疑問。與互聯網思維相適應,應用文寫作的成績評點也可以由學生參與,作業的形式可以由學生設計,根據他們的意愿意或采用口頭表達或采用是書面表達。文種的寫作訓練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需要選擇寫作不同的文種,有的同學在社團工作,活動策劃比較多,可以選擇寫活動策劃書;有的同學在學生會工作,上傳下達的事項比較多,他可以選擇通知、報告等文種的寫作。課程成績的評定,也不再由教師一個人說了算,可以采用學生互評、自評或第三方評定等等方式,如廣告文案的寫作訓練,學生制作出廣告作品,張貼在校園里,根據廣告效果來評定成績。新聞稿的寫作練習,可以讓學生將作品發布在QQ空間、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根據其點擊率、點贊率給予成績。
當然,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設計中,并不意味著老師完全放棄自己的立場和權利,課程設計應當是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老師也有建議的權利,是兩者互相探討的結果。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資源海量的時代,軟件潮涌的時代,各種學習資訊、學習APP層出不窮,只要指尖一滑,相關資料迅速出現,這是互聯網的另一特性——快。在互聯網浸泡長大的90后學生也受這種“快”思維的影響,這對應用文寫作的課堂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資源的豐富,學生掌握知識的途徑更多,正好彌補了課堂時間的有限性,課堂教學的效果當然更好。但這種快思維也有一個缺陷,即閱讀淺表化。閱讀的淺表化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思維的淺層次化,不愿深究不耐深究。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要將各個文種的定義、特點、作用、寫作手法掰開揉碎細細講解,唯恐講得不深不透,學生不能領會要點。但這種課程教學方式已不適應90后學生了,他們沒有耐心去傾聽復雜的講解,而且他們也認為沒有必要去聽這些在網上隨處可見的“陳辭濫調”了。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不掌握應用文文種的寫作要點又如何能寫出得體的應用文呢?要化解這一難題,就要將互聯網的極致思維發揮到極致了。
極致思致主要表面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簡約。簡約即不求大求全,專致一點。這表現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中,即是不求將所有的知識點一一講解,而是專致于學生最困惑的部分,從寫作最難把握的一點入手。事實上學生在學習應用文寫作時,最苦惱的是應用語言的運用,長期受文學作品的熏陶的他們對應用語言頗為陌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牢牢抓住這一點,詳細講解,強化訓練,將此難點攻克,學生也就掌握了應用文寫作技巧的先機。在具體的文種講授中,也要專致一個難點,在常用應用文中,黨政公文是學生最為生疏的,盡管經常看到,但從未留意,更不用說專心研究過,他們常常不知從何處入手,該如何表達,因此黨政公文寫作教學應專致一點——去陌生化、強化公文思維。
極致思維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即獨特性。在以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在課堂上講授應用文的組成部分及每個部分的寫作技巧,的確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但在互聯網時代,寫作技巧的貼子、應用文的范文遍布論壇、貼吧、APP、微博、微信中,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聽到的內容與互聯網學習平臺、手機學習APP推送的內容一樣,他們會毫不留情地將課堂拋棄掉。因此課堂教學也要求新求變。雷軍總結小米經驗時,最愛說的一句話即是“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同理,要吸引住學生,也要打造“讓學生尖叫的課堂”。
如何打造“讓學生尖叫的課堂”,首先是讓學生對課堂的感受超過預期。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曾提出首因效應,所謂首因效因,是指人與人第一次交往時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因此教師應重視第一次的課堂教學,這既是教師第一次與學生見面,也是應用文寫作課程與學生的第一次相遇。第一次課堂教學,教師應精心設計,突破學生對老師的固有形象認識,突破學生對課程固有的認程,讓學生感覺這個老師并非如想像中那么無趣,應用文寫作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在獲得良好的首因效應之后,教師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將這種良好形象保持下來。90后的學生是極富有個性的一代人,他們欽佩的大神,不是高高在上裝深沉的思想者,也不是喋喋不休的指導者,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是“我希望有人感同身受,可以指點我的生活,但不希望有人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因此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時要注重情感交換,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讓學生信任依靠的同時,也讓他們明確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和依賴,如此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學習氛圍。
其次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種參與與傳統教學的互動是有所區別的,傳統課堂的互動,不外乎提問、討論、情境設置等模式。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最常見的互動方式是情境設置,老師設置一個場景,然后讓寫學生寫作具體的文種,如模擬生意伙伴制訂一份合同,模擬招聘現場,讓學生寫求職信等等,這種互動相對于呆板的滿堂灌來說的確比較新穎和有效,但它的本質與傳統課堂教學沒有改變,這種互動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老師,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參與?;ヂ摼W思維的用戶參與,突破的不是形式,而是思維,具體說來在應用文寫作的課堂上沒有誰是主導者,控制課堂的權利既不在老師手中,也不在學生的手中,課堂是兩者互相合作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完全是平等的,課堂教學對兩者來說不是控制而是參與,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學生角色甚至可以調換,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題,同樣的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問,學生甚至可以要求老師按時完成某項作業,并且對作業進行批改,這種師生cosplany會讓課堂更有趣,而有趣正是互聯網思維的特征之一。
打造讓“學生尖叫的課堂”,僅僅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顯然是不行的,課堂外的努力更不能忽視。凱文?凱利說過:“一種大聯結主義目前被稱做社會化媒體。它們的目標是通過盡可能多的方式將每個人與除他自身以外的所有人聯結起來。”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他人很容易建立起關系。在人人都是媒體人的今天,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社交平臺的的話題,一個點能迅速形成一個網,一個人的不滿可能會導致一個群體的不滿,一個人的點贊可能收獲一片贊譽,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學生交流,形成屬于自己的粉絲效應。
做為一個教師,要成為學生心目的大V,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專業功底是首要條件,講授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師更要如此,不僅要對寫作知識、文學知識如數家珍,對于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要有所涉獵,這樣寫起文章才能生動深刻,唯有自己文章寫得好,才能讓學生甘心追隨。因此老師要經常刷微博、微信,發布獨到的言論,發表雋永的文章,以吸引粉絲。
其次要有幽默感。幽默感并不是要天天講笑話,而是讓人想起你忍不住會心一笑,因此教師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說話,也要聽得懂學生的語言,要時時留意網絡熱言,要放下老師的身段,適度的自黑,適時的吐糟,偶爾的賣萌,都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最后是專業的指導,如果說以上兩點可以讓自己成為偶像,那么專業的指導則會使自己成為實力派偶像。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媒體發言平臺,可以是QQ空間,也可以微博或微信,定時解答學生關于應用文寫作的疑問,及時發布與寫作相關的信息,按地推送應用文的范文等等,一定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關于寫作方面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不是百度,而是老師的社交平臺。
總之,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應用文寫作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一個核心即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應用文的教學中,這樣學生與教學不會產生距離感,在他們的心中,不是在學習應用文,而是在體驗應用文,體驗應用文每個文種的不同,體驗應用文寫作過程的痛與快樂,從而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成就自己。
[1]鐘殿舟.互聯網思維[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05.
[2]趙大偉.互聯網思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02.
[3]趙振宇,張強.現代傳播視野下的“互聯網思維”[J].新聞戰線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