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成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交流工具。因此,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大學英語的教學,英語不僅作為一門語言,更是一種兼知識性與工具性的課程。語言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載體,然而正確使用語言往往被文化所制約,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如果不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的了解這門語言的內涵,更不能有效的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在《圣經》中記載上帝創造了語言的差異,讓不可一世并齊心協力共同搭建通向天堂的人們之間產生了誤解和困惑。因此,本文將以應用語言學的視角,對英語文化導入教學模式進行分析,破除誤解和困惑。
一、應用語言學簡要概述
應用語言學由波蘭的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19世紀中后期提出,當時這一概念并沒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語言家桂詩春把應用語言學進行了劃分。廣義的概念是指運用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對其它領域的問題進行解決,而俠義的概念主要是指語言教學。相關實踐表明,應用語言學對外語教學與研究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交際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與語言的傳承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文化信息的傳遞與溝通語言交際起著主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此同時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之中。
在語言書面表達方式里,英語中的形合與漢語中的意合,均具有鮮明特點,而中國人相對于重視辯證思維和領悟能力,西方人則更重視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只有更好的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及文化,真正的掌握該語言的內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
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我們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穿插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文化導入,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充分了解語言內容包含的文化意義。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加強語言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正確應用英語來達到交際的目的,下面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譯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文化導入對聽力教學的影響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經濟層面的價值觀也會有差異:例如2010年12月四級的聽力材料的這個對話:“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take the car to the garage or Just to buy a new one.”意思是說我不知道是去修車還是買新車劃算。按照中國人的文化,修一輛車用不了多少錢,而買一輛新車需要花費很多錢,何況壞了的東西經過修補后還可以繼續使用。而聽力材料的回答是“If you buy a new car probably save more money in the long term.”即從長遠利益來看,修車不如買新車劃算。這就體現了東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在歐美等西方國家買新車沒有中國這么貴,而修車卻要花一大筆錢,因為他們的人工費用非常高。如果我們學生不了解這一社會現象,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修車不如買新車劃算,會對聽力材料進行錯誤的判斷。
2010年12月四級聽力短文第二篇,內容是工作掙錢的目的以及如何對待工作與娛樂。短文后第一題:Why do some people pursue higher paying but demanding careers?為什么有些人追求高額的工資而不是要求苛刻的職業?有的考生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誤選To satisfy the need of their family.滿足家庭的需要,因為中國的大多數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在奮斗,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而正確答案是To make money for early retirement.西方人更多是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以個體為中心。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對答案的選擇就會有所不同。
(二)文化導入對口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大量不熟悉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往往成為理解和使用的障礙。例如:當筆者問學生“Cheers”在英文中是什么意思?而學生的回答全部都是“干杯”。其實“Cheers”一詞在美國多表示干杯慶祝的意思,但在英聯邦國家主要用于謝謝的意思。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忽略有關文化差異教學,就會直接影響到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再舉一例:當英美人在公共場合不小心打個噴嚏,當引起別人注意的時候,會說一句“Excuse me”,意思是不好意思,打擾了,而旁邊的人就會說“God bless you.”因他們認為打噴嚏時,會靈魂出殼,所以禮節性的說聲上帝保佑你。當了解這一文化時,我們就會發出禮節性的反應。
(三)文化導入對閱讀教學的影響
限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課文涉及到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中,要求對每一篇的課文進行背景介紹,教師讓學生們了解到課文故事發生的大致歷史、經濟、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閱讀的文化導入一方面讓學生對課文能更好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興趣。
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晚宴這片課文,故事發生在印度。在課文的文化導入部分對印度文化和風俗進行簡單的介紹,但該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碗中的牛奶是引蛇的誘餌,在印度人人皆知。如果不告知學生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不知道碗中的牛奶代表著什么意思,這樣直接會影響到對閱讀的正確理解。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導致理解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語言的理解,尤其對英語文章的理解不僅僅依靠詞匯和語法結構的知識,還依靠對文章中相關文化背景的了解。如果離開了相關文化,學生所了解的語言知識也只能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導入這一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 。只有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結構。
在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Why I Teach中的“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clay”在漢語中表示“黏土”的意思,而在英語中“clay”卻有肉體,人體的意思。這一蘊涵源于《圣經》,里面談到人由上帝用黏土創造出來,當上帝把生命之氣吹進黏土,黏土就有了生命,上帝創造人的工作就此完成。本文作者借用這一典故把教師的工作比作上帝創造之工,同時隱含教師工作比上帝造人更偉大神圣。但在中國文化中往往把教師的工作比作“蠟燭”,因為在中國文化中“蠟燭”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意義。對于西方人也難以理解。所以,如果學生缺乏對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也就難以體會和把握詞匯的文化的真正涵義。
(四)文化導入對寫作教學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寫作內容的順序有很大的差異,漢語在寫作手法多采用畫龍點睛的手法,先說次要的再說主要的;而西方人則是開門見山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提出主題句,然后再進行論證和說明。美國語言學家卡普蘭(1966)指出不同文化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西方人是直線式的,因而習慣于直截了當地談及主題,而中國人的寫作思維方式是螺旋式的,圍繞主題展開說明。在學生寫英語作文時,筆者通常會要求學生把主題句和關鍵句放在一段話的最開頭,因為這樣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和文化習慣。在英語國家書信來往時,寫給對方信函的第一句話往往是I am writing to...,表示信函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寫出詳細信息內容,在信函的最后表示感謝或問候。而中國人的習慣往往先是表達對對方的問候,先寒暄一番,再慢慢進入主題談論想說的內容是什么。很多學生受文化思維模式與習慣的影響,寫出中式英語作文。在寫英語作文時只有不受中文句子形態的約束,脫離其語言的外殼,結合地道的英語習慣和文化,才能把想表達的內容準確的表述出來。
(五)文化導入對翻譯教學的影響
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即“正偏結構”,中國人的思維活動大多即“偏正結構”,就奧巴馬就職演說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英: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漢:我們的勝利來自于那些遠離家人承擔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競選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反駁了關于他們是冷漠的一代的謬論……
在語篇的開始“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直接點題,接著下面以“who”引導的關系從句依次分析,這句話反映了西方人講話先主再次的思維特征。按照中國人偏正結構的思維方式將“the young people”以總結的方式安排在結尾,將關系從句以定語的形式出現在年輕人之前。先說次要的“那些遠離家人承擔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競選工作的”,再說主要的“年輕人”。
舉一中譯英的例子:“說曹操,曹操到”是中國的一句諺語,我們清楚的理解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誰誰就到了,不會以為在說曹操本人到了,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翻譯為;“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在中譯英時往往采用得“意”忘“形”的方法來翻譯,即得其意思而忘其形式。
四、綜述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都離不了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大學英語教學適當導入有關英語國家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人文這些方面的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和單詞。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準確地學習英語。所以,教師在教授語言與英語文化導入要同時進行,學生在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了解的過程中,提高了大學英語學習和語言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