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力,周 俠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241003)
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1]習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2]在高職教育中,作為高職靈魂的校園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塑造高職人文精神,關鍵措施是以相關課程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我們曾于2014年6月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等部分在皖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校園文化基本狀況進行了兩組不同針對性的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400份,其中有效問卷達1357份,有效率達96.93%。依據調查結果分析,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教育夢”的主題,以“求正”、“求進”、“求實”的思路拓建新時期的校園文化課程體系。
“求正”即尋求正道。荀子云:“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前進,絕不能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道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西方世界的拜金、享樂主義價值觀開始侵襲人們的精神世界。對于青年高職學生來說,在當今美日韓劇、拜金偶像劇、以及“宮斗戲”鋪天蓋地充斥大學生所接觸的銀屏、手機、網絡的信息化社會、多元化社會,高職校園文化環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如不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夢就會付諸東流。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3]因此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必須勇于求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為高職校園文化的教育夢保駕護航。
在我們的第一組問卷調查中,重點就受訪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及人文素養狀況展開調研,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764份,有效率達95.38%。調查表明,高職學生的校園文化價值狀況出現了較大的偏差,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在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然而目前國內的大多數高職院校受制于自身的條件,對校園文化相關課程的政治導向性缺乏應有的重視。要么干脆不開設校園文化相關課程,要么讓文學藝術類的選修課承擔校園文化課程的主體,甚至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排斥在校園文化課程建設體系之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導引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走上求正之路。習近平同志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4]因此,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著力提升學生群體的“軟實力”。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教師在講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節時,一方面可用滲透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上傳播校園文化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實踐課環節,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善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求進”,就是指從教育夢的角度推進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內涵建設。其根本途徑一是貫徹立德樹人教育宗旨,二是豐富高職校園文化內涵。立德樹人是教育夢的題中應有之義。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同志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3]只有先立德,才能后育人。而豐富高職校園文化內涵要從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5]因此,高職校園文化課程應該緊緊圍繞“教育夢”,以德育為先,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引導學生學習、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把高職學生建設為祖國需要的可造之才。
推進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內涵建設還必須打破學科限制的藩籬。因為高職課程教學中,無論專業課還是公共課的具體教學實踐都會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養。當前的高職校園文化課程普遍缺少系統科學的課程設置。高職院校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統帥,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為主干,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校園文化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機械性的課堂教學,必須脫離專業門類的窠臼,以實踐教學活動帶動分屬不同學科的校園文化支撐課程的橫向融貫。
社會文化環境對高職學生的校園文化教育具有廣泛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高職大學生的信仰類型趨向多樣化。例如,相關調查研究發現,信教的大學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面對此類學生,校園文化課程教育亟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心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正確引導。另一方面,高職校園文化課程教師普遍存在著“專而不廣”,專業外學科知識薄弱無力勝任的情況。因此以“求進”的信念全力拓升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層次成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應從“教育夢”的理念著手,拓展人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和教學活動的實踐性,既要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教育;又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要注重群體的差異性,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實”字的古意有果實之意。《詩·周頌·載芟》:“載獲濟濟,有實其積。”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應力爭取得實際成果,不能走過場,只重教學過程不重教學結果,這就是“求實”。作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是辦學定位的根本。職業教育的成敗是衡量高職院校一切教育成果的試金石。因此,高職校園文化課程要勇于和職業教育接軌。在具體實踐中,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應拓寬視野,依據辦學定位尋找建設特色,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路子,同企業文化銜接,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當今中國,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已成為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產業力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國家推動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總體發展較快,但也存在著一些矛盾,這就亟需高職校園文化其相關課程建設的支持。
第一,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三俗”傾向,需要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幫助糾正。一是隨意篡改歷史。二是用暴力、色情和迷信來謀利。三是用低級趣味來拓展市場。這種傾向和企業人才的素養密切相關。因此必須通過加強校園文化相關課程建設,為地方創意產業發展培育德才兼備的高職人才,同時也為全社會提升創意文化的消費層次提供間接支持。
第二,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需要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的支撐。當前,文化創意人才人文素養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就導致了我國動漫作品一直走不出低端的怪圈。因為在實際情況中,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往往相互分離。在我們第二組問卷調查中,曾針對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共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94份,有效率達99%。調查發現,高職學生既缺少有底蘊的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又缺乏校園文化相關人文課程對基本文化素養的培育。故而在應對策略上,應圍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提升高職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此外,依據本組答卷顯示,學生認為在大學里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最多的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占總人數的35.33%。調查證明,高職校園文化課程建設應以思政課為主,以“求實”的精神幫助地方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在追尋中國夢的過程中,高職校園文化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教育夢”的主題,以“求正”、“求進”、“求實”的思路拓建新時期校園文化課程體系。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建設對蕪湖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支持研究》(主持),課題編號:2013szxm115;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群體教育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主持),課題編號:SK2013B564;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參與),課題編號:2013gxk117)
[1]杜玉波.“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高校科技,2013,(4).
[2]習近平.中國將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N].新華網北京2013-09-26.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4-05-04.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央視網,2014-02-25.
[5]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