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近五年內容與語言融合式學習教學法研究視角及啟示
王冠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摘要: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自在歐洲大陸興起之后,不斷擴散至歐洲以外許多國家。我國在本世紀初開始引入這種以課程內容和語言教學并重和融合的教學方法。了解CLIL在歐洲國家在最近五年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方法,以便國內的教學工作者關注CLIL最新的研究動向,本文希望對我國外語教學發展和教學改革有所啟示。
關鍵詞:CLIL;研究視角;啟示
自1995年后的二十多年期間,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與語言融合式學習,在歐洲國家乃至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迅速的發展。內容與語言融合式教學指的是一種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獲得語言的提高的教學方法。考埃爾(Coyle,2010)對CLIL定義為使用學習者的外語來進行課程內容和語言習得的教學,馬施(Marsh,2002)認為在CLIL中語言和課程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雙重重心”(dualfocus)的語言教學方法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CLIL的歷史背景。在上個世紀末期,由于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歐洲各國希望充分利用統一市場的優勢,提高就業時人們的語言和專業水平而制定的政策,事實上的確大幅度的促進了歐洲國家人口對于母語外的外國語言的熟練程度,也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加速了國際化進程。
由于內容與語言融合式教學的教學理念在本質上不存在對語言教學或者專業教學任何某一單方面的側重,其原則也在四個方面體現和反映了這樣一種平衡。CLIL的“4Cs”原則包括Content內容,Cognition認知,Communicative交流,和Culture文化。Content內容原則強調此教學方法仍然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和范圍,與Cognition認知原則共同構成了學習者的動機。認知原則更加注重對學習者思維能力的建構和挑戰,訓練學習者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Communicative溝通原則繼承了傳統的交際法(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優點與CLIL語言真實性相結合,同時還能保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作為行為主體的角色和身份。Culture文化原則避免了傳統教學方式語言與文化的割裂,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內容相融合,既為Communicative交際能力培養提供了文化支撐,又為語言內容Content的存在提供了依托。以上四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依存,互為輔助,形成了CLIL一個完整的整體。
(一)語言政策
在建立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之后,作為歐盟的執行機構之一的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規定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也是歐共體的官方語言,同時也應當是歐共體機構的工作語言。由于成員國眾多,歐盟是世界上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最多的國際組織,共有20種官方語言。但是歐盟并不要求所有成員國放棄自己國家的語言,或者要求所有成員國使用英語,因為畢竟作為多語言的超國家組織,本身語言多樣性就是歐盟的重要特征。為了保障各個成員國語言的平等性,花費在翻譯上的費用占據了歐盟開支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各種語言的應用頻率畢竟不同,所以在歐盟成員國內部,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的地位牢不可撼,法語的第二外語地位在短期內也不會出現改變。
歐洲委員會中負責教育和文化事務的委員雷丁(Viviane Reding)在概況目前歐盟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時候說到,“在盡可能早的時候,就給孩子教至少兩門外語”,也就是說讓所有的歐盟公民至少可以運用兩種外語進行溝通。這就是2003年歐洲委員會通過的有關“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1+2”語言政策就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服務的,在這個模式中“1”表示的是母語,“2”則表示兩門外語。這種模式的語言政策刺激了歐盟各國在語言教學方面開創新的教學方法來適應交流和環境的需要。
(二)經濟一體化
迄今為止,歐盟作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代表,是在REI發展歷史上最為成功、發展程度最高、能夠流通使用單一貨幣歐元的唯一一個成功的范例,在政治、經濟合作的各個方面,歐盟都在不斷努力解決成員國之間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引發的各種實際問題。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在成員國內部形成的商品、勞務、資本、人力資源的流動為各個成員國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一定的利益和影響。在勞動力就業和流動方面尤為明顯。歐盟積極鼓勵各國公民學習外語,特別是其他成員國的語言,也是為了在統一市場的經濟環境下利于個人職業的發展和流動。如果一個歐洲公民能夠達到至少“1+2”的外語水平,就意味著在另外至少兩個歐盟成員國境內可以獲得學習和工作的自由。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劇,這種優勢會在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上非常明顯的發揮其作用。
(三)文化融合
隨著國家政府之間的合作和經濟一體化的融合,歐洲的公民也在相互間增進了了解,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隨之在進行。語言是跨文化交際溝通的橋梁,歷史上語言不同所造成的鴻
溝也逐步消融,而當歐洲公民之間的交往超過以往的時候,各國公民也對其他國家文化在慢慢接受和認同,達到了真正意義上一體化。而且,在成員國之間由于政治、經濟往來加劇,從而對文化的融合產生一定需求的時候,又反過來對語言政策加以推動和刺激。這是CLIL在歐洲國家出現而且受到歡迎的重要因素。
近五年來,歐洲國家對CLIL所進行的研究重點和研究領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研究的角度從原來對CLIL語篇、CLIL學習方法等逐步向更深層次發展,從而不斷完善提高了CLIL的整個體系。
(一)文化視角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眾所周知,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語言習得和文化學習是被分離開的。語言學習將語法、詞匯及語音視為重要基礎,將聽、說、讀、寫視作基本交流溝通技能,這基本上就是語言學習的全部范疇了。但是CLIL將具備一定的文化間交流技能作為語言學習內在的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了對跨文化交際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德國學者Julian Sudhoff認為,外語教育對學習者形成文化間交流能力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最基礎的教育產出構成部分。而在CLIL的課堂中,融合了相關內容主題的外語的應用,為啟動跨文化交際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內容是無法在文化上完全中立的。他在文中通過分析、比較個體的本國文化視角和外國文化視角,發現CLIL環境下多方面的刺激可以導致對不同文化觀點的深入了解,從而慢慢學會在不同的文化間進行轉換和中和。另有芬蘭CLIL研究者從社會文化角度對CLIL的融合本質進行研究,認為語言首先是調整知識結構的主要手段,其次是識別社會本質的主要方法。從社會文化理論角度來說,語言是一種多層面的工具,它既是交流的媒介,也是調和的工具,同時也是看法的表達方式。CLIL語言教學法在內容和語言學習之間進行協調和融合的三種不同方法手段,也是為形成CLIL的社會文化教學模式在進行探索。
(二)教師視角
在最近幾年歐洲學者對CLIL研究之中,研究對象發生了從對學習者到對教師關注的轉移。西班牙學者(Emma D. M.)關注CLIL教師在課堂使用的重復性語言的作用。在對比研究時發現不管是語言還是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師都存在話語的重復現象。由于教師背景和教師所運用的教學理念不同,教師課堂話語的重復類型和功能也隨之變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研究人員對教師從事CLIL教學后職業的完整性及語言教師發展規劃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其中不乏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對象的逐步轉移,一方面反映出CLIL在研究維度上開始走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歐洲國家對CLIL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自身發展對CLIL教學的影響方面,注意力不僅僅是放在課堂,而是著眼整個教育體系。這是CLIL在歐洲發展的突出趨勢。
(三)評估視角
在歐洲各國普遍接受了CLIL作為語言和專業內容共同融合下的教學方式后,在教育的各個層次和領域,CLIL的應用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不僅是高等教育領域,中學課堂也引入CLIL的理念。人們在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和應用后出現的成果,都在引發更多的學者思考如何評價和評估CLIL。從數量上來看,近幾年的CLIL研究論文和著作以CLIL評估體系建立和評估角度為重心的居多。英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國的研究從語言學、人種學等方面對CLIL質量控制體系、畢業后學生反饋評價、語言能力水平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和分析。主要的研究手段是對CLIL方法下的學習者進行跟蹤研究、對比研究,重點是CLIL下的社會環境、教學法應用、學習側率、學習者感受、課堂話語、寫作任務表現共六個方面。通過數據的收集,包括與參與者的訪談和學生作業,研究者逐步形成了對CLIL進行評估的基本框架。匈牙利學者Anna Varkuti的研究指出,CLIL對學習者的社會語言能力和學術語言能力兩方面都有明顯提高。在不同的話語環境下,溝通中使用更加廣泛的詞匯,考慮語法規則,內容連貫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雖然研究反饋信息都是對CLIL的贊賞之詞,在奧地利對學習者看待CLIL進行的研究中,已經畢業的學生卻認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對CLIL本身結構和規則的模糊認識和CLIL英語教師在語言能力水平方面的限制還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LIL的效果,使得研究人員將CLIL教師是否提高能力水平列入評估指標開始予以關注。
根據檢索,中國知網收錄的關于CLIL的文獻資料從2010年后呈逐年遞增態勢,說明我國在最近五年受到歐洲國家應用CLIL教學方法的影響,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對CLIL的接受和認可程度非常高。我國高校每年通過各種途徑方式進行留學、訪問、進修、培訓的教師和教學工作者都從很多歐洲國家高校培訓和考察過程中帶回了CLIL的教學方法。回國后他們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行著CLIL的嘗試和探索,不斷在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適應時代的要求。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外語教學從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走向專門用途英語(ESP)和雙語教學大勢所趨。為了適應國際化的交流,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也可以隨著現實溝通中的應用需要,從專門作為課程講授,轉換到如CLIL中的文化要素體現在教師和學習者、學習者相互之間的活動任務完成過程之中一樣,使得學習者在各個方面的素質都能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能得到實際的訓練和提高。
參考文獻:
[1]Coyle D., P.HOOD, D. MARSH.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5.
[2]Emma D.M., Ana L.G., The role of Repetition in CLIL teacher discourse: a comparative study at secondary and tertiary levels[J]. 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2008,1(1).
[3]Josephine Moate, The integrated nature of CLIL: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2010,1(3).
[4]Julian Sudhoff, CLI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undations and approaches towards a fusion [J]. 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2010,1(3).
[5]Marsh D. CLIL/EMILE—the European dimension: action, trends and foresight potential [M].Public Services Contract DGEAC: European Commission, 2002:58,15.
[6]Varkuti A., Linguistic benefits of the CLIL approach: measuring linguistic competences [J].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2010,(3).
[7]劉會英,黃甫全.歐洲新興課語整合式學習(CLIL)的背景、視角與其實[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9
[8]王唯薇.CLIL教師能力與教師培訓[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