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明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 451191)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類不能醉心于對自然界的征服,因為人類的每次征服所取得的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1]。早在工業文明時代剛拉開帷幕之時,馬克思、恩格斯就曾以敏銳而深邃的目光看到,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人類以其博大的智慧和力量創造了如此多的物質財富,以至于超過了以往所有時代的總和。這是人類的進步與驕傲,是值得稱道的事情。然而,對于任何事物的進步與發展,我們都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在這巨大成就的背后,卻蘊藏著嚴重的生態危機。馬克思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在其經典著作如《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哥達綱領批判》中都闡述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生態文明思想。深入研究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不僅有利于我們建設美麗中國,而且有利于我國盡快邁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既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人與自然誰是中心的爭論。馬克思既不贊成自然中心主義者,也不支持人類中心主義者。在他眼中,自然界既不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外在于人的、純粹的客觀事物,也不是黑格爾所宣稱的自然是抽象思維邏輯外化的結果,而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打上人的意志烙印的自然。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二者的關系表現為三個維度:其一,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人的身體,馬克思之所以把自然比作人“無機的身體”,是為了說明自然界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大的意義。“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2]自然界能夠為人提供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因此,人為了不至于死亡必須在實踐中把自然界當作自己勞動的對象而與之處于持續交互作用的過程之中。盡管自然界是個有缺陷的存在物,可如果“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3]。人無論在肉體生活上還是在精神生活上,都同自然界密不可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界就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其二,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把自然界當作自己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人與自然的這種互為對象、互相作用的關系,是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最基本特征,二者的這種相互關系是以人的實踐為中介建立起來的。一方面,自然界制約著人類活動。自然界不但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而且也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它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紐帶。盡管人作為有意識的、能動的主體能把自己的意志施加于自然界,但這并不代表人在自然面前就能夠為所欲為。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自然就必然對人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人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界。馬克思認為,由于人的參與,原始狀態的自然界就轉變成為人化的自然界。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界就不再是一個純粹抽象的自然界,而是一個在人類社會歷史中不斷生成的、受人類社會發展制約的自然界。如果沒有了人的活動和人的參與,自然界就仍然處于原始的狀態,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那么“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4]。脫離了人的歷史的自然界,對人來說就不是現實的自然界了,只能是一種自為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因而對人來說就等于“無”。由此說明,我們不能從純粹的、自在的角度看待自然界,而是要從人的實踐的角度、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它,把它看作人的活動對象和結果,看作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的現實的自然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馬克思一方面堅持自然的優先地位,強調自然是人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承認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的重要意義,重視和強調人的主動性和人自身的尺度。馬克思超越了以往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二元對立,科學地闡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三,人與自然和諧一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而自然界卻遭到無情的破壞。在歷史上,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等地的人們,曾經毀滅了原始森林,得到了耕地,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這種不如人意的狀況與馬克思的設想是背道而馳的。馬克思說:“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5]在馬克思看來,科技進步應該有助于減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它不僅能夠帶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且還能夠促進環境保護,進而也能夠實現人的自然解放,并能有力地促進人的社會解放,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6]人與動物有本質力量的區別,從兩者所從事的活動中可以看出:其一,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人不僅能夠適應環境,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環境,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動物的活動是無意識的,只能單純地利用自然界,機械地適應環境,而不能對環境做出任何改變。其二,人的活動是有計劃性、可預見的;動物的活動屬于本能的、無計劃的。其三,人的活動是自由的、全面的,不僅按照自身的需求進行生產,而且還能夠考慮到這種滿足自身的需求的活動是否符合自然規律;動物的活動是片面的,僅僅局限于滿足自身生存需要,不存在任何的超越性。從上述比較不難看出,人在實踐活動中擁有兩個尺度,即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尺度就是按照自身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也就是人通過其實踐活動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使自然朝著更適合人的需要的方向變化。外在尺度就是人類按照自然的規律進行生產。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個尺度要求人類既要關注自身的需要,也要關注其他物種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訴求,又不無視后代子孫的需求;既要注重當前的經濟效益,又不忽視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馬克思關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要合理運用兩個尺度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是當代我國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國策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基本依據。
由于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因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之間形成對立與矛盾的根源,也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財富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7]。資本家毫不顧及超過勞動人民實際購買力的相對生產過剩所帶來的資源巨大浪費、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失衡。這種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生產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發展到極其嚴重的兩極對立。以資本主義農業生產為例,它“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8]。資本主義生產既造成工農業的分離及城鄉的對立,也嚴重破壞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文明是反生態的文明,是畸形發展的文明。由于資本主義生產表現為“勞動異化”現象,這就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嚴重斷裂,最終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一致的關系被破壞。人與自然之間對立所造成的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最終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只有用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這個理想的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基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認識,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馬克思得出這樣的結論: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實現是不能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9]在馬克思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里,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將根據社會化的人的需要按最集約化的方式來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這樣才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自身的關系三個維度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高瞻遠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順應時代的要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不斷探索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是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體地說,“美麗中國”的概念是在我們黨經歷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再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
黨的十六大初步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提出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并做出戰略部署。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報告還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的突出地位,并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其根本意圖是我們不僅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而且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符合當前的國情。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中國;環境污染但富裕發達,也不是美麗中國。只有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諧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美麗中國的提出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抉擇,是在發展理念和發展實踐上的重大創新,也是馬克思生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連續三十多年GDP增長速度維持在10%以上。與此同時,資源環境制約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情況非常嚴重。人們在物質生活富裕的情況下,生態產品卻變成了千金難求的奢侈品。霧霾天氣、地下水污染、土壤沙化等問題不斷地沖擊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直接影響相關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在更大程度上與更廣范圍內引發了公眾的“呼吸關切”“飲水關切”“食品安全關切”,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集體焦慮的問題。如果人民群眾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喝不上干凈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周邊環境臟亂差,幸福感又從何而來?如果中華大地被霧霾籠罩,如何看見她的美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因此,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是一種以“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為特點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主要靠巨大的資金投入、大量引進外國技術、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大量的自然資源等,以犧牲優美環境為代價。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透支了太多的資源、環境甚至人們的健康。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僅危及當代人的利益,還將危及我們后代子孫的利益。我們必須對傳統發展模式和理念進行深刻反思。黨的十八大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其意圖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在經濟發展中,我們要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路徑。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消除了造成生態危機的制度根源,環境問題亦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但我國的生態環境先天比較脆弱,改革開放以后,以資源利用率低、單位GDP能耗高為特征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是加劇了環境污染,造成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嚴重失衡。因此,要建設美麗中國,就必須解決生態問題。馬克思生態思想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態文明的價值觀指在人與自然的對待關系上,用更為文明而非野蠻的方式來對待大自然,在認知態度、文化理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系上都體現出人與自然關系的嶄新視角。這個新視角就是自然界對于人類來說不僅有外在價值,而且具有內在價值。生態文明的目標就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樹立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要在全社會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活動,并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從而使人們自覺地樹立起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轉化為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文明進步方式,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樹立符合生態化的消費模式。以往落后的消費模式曾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致使有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為了拯救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必須樹立起生態文明的消費觀。所謂生態文明的消費觀,就是一種綠色的、適度的和理性的消費觀。綠色的消費就是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簡約、低碳、節能、環保;適度的消費是指人們的消費要有節制,要量入而出;理性的消費強調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且適合自己的需要,反對盲目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同時,主張協調性消費,既要重視物質消費又不忽視精神消費。總之,生態文明的消費觀是一種健康的、科學的、文明的消費觀念。樹立生態文明的消費觀,不僅有利于個體,也有利于國家,更有利于我們人類的整個家園。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展是我們所面臨的第一要務。但我們所要的發展不是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只顧眼前而忽視長遠利益的發展,而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發展。十八大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為了我們的美麗中國夢,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綠色發展是指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限制的條件下,通過先進理念和合理機制,形成經濟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的發展模式。循環發展就是循環經濟發展,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低碳發展是指通過降低甚至不消費高碳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模式。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需要。樹立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理念有助于緩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的突出矛盾,有助于我們把握未來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從地理環境、自然風光、人造世界等方面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還需要組織、社會協助人們追求、實現、發展人生意義,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更要從環境、社會、自我三個方面努力讓人、我、他都滿意。這不僅需要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而且需要我們樹立起重點闡述理想人生、理想社會之道的生態文明幸福觀。我們把過去工業文明時代的幸福觀與現代的生態文明的幸福觀比較一下,不難看出生態文明的幸福觀的優越性。工業文明的幸福觀嚴重破壞了我們的生存家園,是一種片面的追求,把聚斂財富、揮霍財富看作幸福,把舒適的生活看作幸福,把追求消費品的數量多少和檔次的高低作為人類幸福生活的主要內容,把擁有金錢和財富的多寡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與幸福的唯一標尺。這種幸福觀不僅是畸形的和病態的,而且是破壞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的幸福觀提倡保護人類的生存家園,生活宜居,追求生活的質,并通過人的創造性的勞動實現人本身的價值。
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大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他們的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的。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在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產生的,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新舊問題疊加,污染成因更加復雜,加之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等相對滯后,解決問題更需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環境治理的全局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鍥而不舍向前走。
環保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作為個體,誰不想享受環境治理的成果?僅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沒有積極行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人類生產生活都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在環境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節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總之,“控制自然”是一個妄自尊大的詞匯,[10]馬克思的人與自然一體共在的思想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理論資源。只要在全社會樹立順應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轉變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幸福觀,美麗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5.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8]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10]〔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許亮,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