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工商職業學院為例
朱煉,任遠林,姚慶鋒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合肥231131)
摘要:為了適應國家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迫切需要開展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本文以安徽工商職業學院電子類專業為例,分析了我校早期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結合高等職業教育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以及我校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經驗對其他的高職院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國家對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需要越來越大,探索適應國家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勢在必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第一要務,高等職業教育由應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組成。國內一些學者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1-3]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甚至對電子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4-7]但國內學者對高職高專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較少。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是安徽省示范高等職業院校,其電子類專業是開設較早的專業之一。我校開展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我校電子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早期主要按照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思路設置課程,過分的強調系統性和理論性,以致課程的內容理論性太強,不符合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也不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同時,課程的設置主要由專業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專業委員會沒有現任的企業技術人員,造成了課程設置與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從而給學生就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二)教學設施不夠完善,專業實驗室少
我校電子類專業早期只有電子技術實驗室這一個專業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少。這就造成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充分開展實驗教學,而只能開展理論教學和仿真實驗教學,例如,《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這門課程是電子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由于沒有相關實驗室,教師只能通過理論講授以及通過Protues軟件做仿真實驗,教學效果較差。
(三)教師中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偏少
我校電子類專業目前有20名專業教師,青年教師占多數。這些青年教師大多數是研究生畢業后直接進入我校任教,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較強,工作認真負責,也很有活力,但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相對較弱,這與高職院校對教師的“雙師素質”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水平。
(四)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進入我校電子類專業學習的學生,理論知識與本科院校相比相對較弱。我校電子類專業早期的教學計劃注重知識體系,理論性太強,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一部分學生對學生產生了厭倦情緒。同時,由于教學設施不夠完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主動性。
(五)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我校電子類專業早期各門課程的考核均以試卷考試作為考核方式,而且考試均為筆試。這樣的考核方式不適合以實驗類為主的課程,例如,《印制電路板設計》這門課程教學以Altium Designer軟件學習為主,考試就不適合用筆試。而且我校電子類專業早期各門課程的考核主要看最后成績,忽視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這也是不合理的。
(一)構建特色鮮明、卓有成效的課程體系
電子類專業課程是一個課程群,內容龐雜,知識量大,內容更新較快,實踐技能要求較高。我們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要求、崗位能力要求、培養對象要求、專業技術本身要求和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要求把整個課程體系劃分為四個層次,并以此為依據重新編寫了各模塊教學大綱,然后分層次建設,有機組合。
第一層次為職業素質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使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層次為專業知識課程,使學生掌握電子類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該階段課程和第一層次課程為專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層次為崗位能力課程,課程綜合性、專業性、實踐性較強,使學生具備從事相關專業的崗位能力,注重能力培養,教學上加強互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第四層次為職業拓展課程,該階段可以實現學生的能力拓展和知識結構的拓展,目的是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業競爭力導向下的“新四層”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為主。對于這四個層次,我們的原則是第一層次注重素質培養,第二層次注重基礎實踐培養,第三層次注重實踐創新能力,第四層次注重素質拓展。
(二)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校已經和五家電子類相關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這五家電子類相關企業分別是安徽五星電器有限公司、安
徽匯鑫電子有限公司、廣州美貝爾電業有限公司、安徽巨成電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合肥合晶電子有限公司,這為我校電子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條件。
1.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課程體系架構。在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經過充分調研,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這個平臺,把高職院校和企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銜接起來,將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環節引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內,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了與職業目標密切相關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培養方案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2.學校和企業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基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雙方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校企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長效辦學合作機制,真正做到資源、信息的共享。利用企業的設備和先進技術,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我校電子類專業學生每學期在校內學習一部分課程,同時每學期在企業學習專項技術實訓等課程。把實踐環節較強的課程設計、綜合實訓等放在企業完成,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熟悉企業工作過程知識,體驗企業的工作氛圍,熟悉企業工作流程,掌握行業規范,了解企業的規章制度,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
(三)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契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具有風向標作用。通過職業技能大賽,我們可以了解現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技術人才,根據職業需求制定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及時汲取職業技能大賽內容和標準來補充、完善和更新課程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非常重視職業技能大賽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為學生和教師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以達到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
我校電子類專業教師在充分分析歷年的各項電子類競賽規范和要求基礎上,參照職業技能大賽的賽項要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相關課程目標,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印制電路板設計等課程的課程目標。同時引入FPGA、嵌入式系統開發等與職業技能大賽相關的課程,加強實訓環節在課程中的比重。合理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我校學生參加電子類職業技能大賽取得優異的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打造技能訓練平臺,強化實訓建設力度
以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為平臺,結合2012年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項目專項資金支持,先后投入約六百萬元全面改造和更新我校電子類專業的實訓基地,改善辦學條件和實訓條件。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以基礎知識訓練、專業知識訓練、綜合能力培養為思路,共建設了單片機與嵌入式綜合實訓室、電氣控制與PLC實訓室、電工電拖實訓室、電子技術實訓室、EDA實訓室、電子產品維修實訓室等與專業目標和課程體系密切相關的實訓室。實驗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我們還建立了完善的實訓室管理制度,并要求專業教師充分利用實訓室,能在實訓室教學的課程一定要在實訓室完成教學過程。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教學效果,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提高。
(五)多種方式推進“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
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術的水平,我校多次派青年教師參加“雙師素質”培訓,并每年派出專業教師去企業頂崗鍛煉,提高專業教師自身實踐水平,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我校鼓勵青年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并開展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同時加強骨干教師的培養,建立專項人才培養基金,為優秀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目前,我校電子類專業教師絕大多數已經取得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六)以增加動手實踐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為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被動性,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上,依托實踐教學平臺構建了系列化、多層次的創新實踐,編寫多部實訓指導書。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系科技前沿,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把職業規劃和專業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職業技能競賽,全方位展示自己的能力。依托學生社團,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成立學習興趣小組,重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緊密銜接,形成“校、系、社團”一體化的三級管理機制。并建立指導和監督機制,引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采用這些措施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
(七)改革課程考核方式,使考核方式多樣化
經過改革,我校電子類專業的考核方式多樣化。考核方式由原來的試卷筆試改為根據課程需要采用試卷考試、計算機上機考試、實驗考試、課程設計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學生課程成績由最后考試成績和平時的學習情況兩部分折合成。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由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作業及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構成。經過這樣的改革,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
經過我校電子類專業教師的多年努力,電子類專業形成了以工學結合、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境模擬、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特色鮮明、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理實一體化的課程內容,充分體現了以應用為主旨、以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職業競爭力導向下的高職電子類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cgj0359)
參考文獻:
[1]汪芳琳.高職院校生物技術類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7):184-185.
[2]陳智理,郭靜婕,李健.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J].廣西輕工業,2011,(7):197-203.
[3]譚和平.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5(2):135-137.
[4]趙華君,程正富,朱家富,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1):73-75.
[5]邢應壽,朱斌.電子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J].科技資訊,2013,(16):187-189.
[6]武曉光,郭天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31):38-40.
[7]肖應旺.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4):67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