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堅持在浮世挖井”——論劉頻的詩質追求

2015-03-27 23:53:55羅小鳳
河池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羅小鳳

(廣西師范學院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堅持在浮世挖井

在一張潔白的紙上挖出清泉

這是劉頻的《浮世挖井》一詩中的經典詩句,折射出劉頻“在浮世挖井”的人生姿態和獨特的詩歌姿態。劉頻是廣西詩歌領域上一位頗具實力而不張揚、不標榜、不隨流,只一味地試圖“在一張潔白的紙上挖出清泉”的詩人。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在浮世挖井,挖掘生活之井、生命之井、精神之井,從而挖掘出他獨特的詩歌之井。他所挖出的這口詩歌之井充滿了神性、智性和悲憫性,使其詩保持著神性的光芒,建構了智性的空間,懷抱著悲憫的情懷,呈現出劉頻獨特的詩質追求。

保持神性的光芒

詩人都是敏感的,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萬事萬物中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劉頻便是如此,他總在他所經過的大地、河流、山崗、麥田,或一群晚歸的羊、一個余暉里還在勞作的農夫身上看到一種“神性的光芒”。他認為這是他寫作不竭的源泉:“在寫作的黑暗里,在靈魂的靈光被長期遮蔽的日子里,我渴望這種神性的光芒穿透我的詩歌——它是我詩歌強大的動力,也是我寫作不竭的源泉。”[1]劉頻以其詩人之眼,所看到的世界均籠罩著“神性的光芒”,他在其詩歌創作中亦追求一種“神性的光芒”,若就詩歌類型的歸屬場域而論,顯然屬于一種典型的神性寫作。

何謂“神性寫作”?對此,楊遠宏曾做過一些闡釋,他借用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話加以闡明:“喚起我的驚奇和敬畏”的“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2];而張清華則認為:“今天,凡是在鄙俗時代能夠堅持和解釋、揭示和證實精神價值的寫作,都可以稱得上是某種意義上的神性寫作。”[3]可見,“神性寫作”其實就是堅持內心的道德定律、原則,對世界充滿敬畏、保持驚奇而不與社會的鄙俗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劉頻便是在鄙俗時代對萬事萬物充滿驚奇、保持敬畏之心,以詩堅持和解釋、揭示和證實精神價值,堅持著內心對“神性”的渴望,因而其詩呈現出鮮明的神性色彩。

劉頻對“神性寫作”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海德格爾所提出的“詩人何為”的詩歌問題的一種回答。對于“神性寫作”,海德格爾曾有過深入思考,在他看來,詩人是處于諸神與人類之間的身份角色,但當下是一個“諸神逃遁”的貧困時代[4],于是詩人們的身份、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正如他在《詩人何為?》一文中指出的:“上帝之離去,上帝之缺席,決定了世界時代。上帝之缺席意味著,不再有上帝顯明確實地把人和物聚集在他周圍,并且由于這種聚集,把世界歷史和人在其中的棲留嵌合為一體。但在上帝之缺席這回事情上還預示著更為惡劣的東西。不光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之光輝也已經在世界歷史中黯然熄滅。”[5]410。在海德格爾看來,貧困的時代里上帝的缺席、諸神的逃遁使詩人們已經失去了人與神之間的身份角色,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吟唱中追尋諸神的足跡。而在中國的時代語境中,“神性缺席”更為普遍,而更悲哀的是,這一現象并未被中國人意識到,只有少數人察覺與體驗到神性缺席的悲哀與凄涼。劉頻顯然是這“少數人”之一,他曾坦言:“我想對海德格爾說,讓神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在由來已久的歷史幽茫中,我能夠感受到神性的光芒從大地緩然拱涌而出,在我身體里播撒下光明的種子,這使我不僅敬畏神圣的生命,而且得以實現精神的一次次重生。”[1]由此在劉頻筆下,萬事萬物都存在神性。因而他將神性引入一切存在物,將超驗經驗與體悟引入凡俗世界,使日常生活充滿神性光輝,獲得了神性的終極光環與色彩。

在劉頻筆下,“神性”首先存在于大自然。華茲華斯曾在詩中稱大自然是“博大的靈魂,永生的思想”,蘊涵著“無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充滿神性,因而充滿敬畏。劉頻亦對自然充滿敬畏,在他眼中,大地、河流、山崗、麥田、羊、烏鴉、農夫、鳥、樹等萬物都充滿“神性的光芒”,因而“萬物都成了我們的抒情對象”(《萬物都成了我們的抒情對象》)。在劉頻詩中,一切都有神性,如《圣宴》一詩中:

找不到立足點的流星

乘深秋的曙色回到天庭

玫瑰怒放云霞競飛

將喜慶的消息遍灑天山南北

眾神魚貫而入長袍似羽

時光在仙桃中容顏依舊

這圣宴這金燦燦的美酒佳饌

來自丘陵起伏的故鄉

流星、玫瑰、云霞等自然存在物都閃耀著“神性的光芒”,詩人以各種自然景物、景象構建了一幅“圣宴圖”,使詩中出場的各種景物、景象都蒙上一層濃郁的神性光芒。其他詩中亦復如是,如“在干旱的樹梢上,隱約有神性的光芒”(《沿著一群烏鴉的方向望去》)“河水高高低低/河床只是凝然不動/一如偈語”(《河床》)等均呈現出“神性的光芒”。

其次,劉頻筆下的神性存在于人類。正如海子所言:“做一個熱愛‘人類秘密’的詩人。這秘密既包括人獸之間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間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6]914-916劉頻的《整理一個人的遺物》《教父》《使命》等詩都傳達出他“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圣使》一詩傳達了他對“人”的神性的呈現:“他們用骯臟的水,把手洗得干干凈凈/他們提著馬燈,在神的腳跡,種下一棵棵菩提樹/他們在山頂的雷雨中,抓住閃電,分給群眾/曙光東進的時刻,他們繼續投身黑暗”。在詩人筆下,“他們”已幾乎脫離了現實人生的庸俗、瑣碎場景,而是充滿神性,超越于俗世,抵達了“圣”的境界,泛溢著神性光芒。

此外,劉頻還將日常生活賦予了神性。于堅曾指出:“中國的神靈就在日常生活中。”[7]在他看來,詩人把普通人放入詩歌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把普通人請上了一個“壇”,就是對普通人的神圣化。劉頻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詩中書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捕捉日常生活的神性,如《我們一直過著一種庸俗的生活》中,他意識到自己雖然每天都“過著一種庸俗的生活/仿佛被一條大馬力的拖船,一天天拖進/一條渾濁的河流。我們收攏目光,順流而下/像一只咬牙切齒的白鳥,用油漆/一遍遍刷黑自己的羽毛”、“在慣性中,每天都在重復卑瑣的事情/像一塊骯臟的抹布,反復擦拭著灰塵”,但詩人畢竟是詩人,雖然身處卑瑣事情的纏繞中,卻一直試圖保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性:“我們用高貴的詩篇去賄賂油膩的欲望/讓心靈閃開,給肉體讓路/并且,一次次挖出說服自己的理由”。正如詩人在《做一個詩人無比驕傲》一詩中所宣稱的:“當我有詩,有酒,我就有征服萬物的力量,譬如/我可以用想像力把這萬里星空/一瞬間變成一條銀鱗閃耀的大魚/橫臥在天文學家稀疏的頭發上/我讓這條大魚一夜里,在我的酒杯里轉身三次/收歸在我臨時編制的小魚簍”。這是詩人在日常生活里保持神性的一種方式。或許正因如此,詩人才能在庸俗的生活里把目光投注到“屋頂上的月亮”、“地理老師的抒情詩”、“杜撰長安”、“讓子彈不飛”等等充滿詩意的場景。

建構智性的空間

正如駱一禾在給劉頻的信中所指出的,劉頻的詩中“有著一種智性”[8]44。確實,劉頻在浮世中挖井時建構了一個充滿智性張力的話語據點,挖掘了一口智性之井。

這口智性之井是冷靜、客觀的。詩如其人,依筆者看來,劉頻自身是個處變不驚的冷靜之人,其詩亦很少抒情,大多是在冷靜、樸實的敘述中開啟思悟的空間,如卞之琳般“不使人動情而使人深思”[9]。詩人艾略特曾指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10],他主張以非個人化手段達到詩的“逃避感情”,而傳達那些經過過濾、平靜后的“感覺”。劉頻善于節制情感,善于對情思進行過濾、篩選和錘煉后平靜為“感覺”,顯得冷靜、客觀,正如卞之琳擅長的智性抒情。如《對抒情時代的一次復習》一詩,雖然標題標榜著對“抒情時代”的“復習”,但詩人卻并非抒情,而是以冷靜的態度審視“抒情時代”:“舒爽的風,久久吹送,令人沉湎于年代的清涼/我將從哪里解開一個抒情時代的領結/就像那位放假還鄉的中學生/將他的單車和書包安放在田野/讓鋼鐵和知識 在細雨中冒出綠色”、“我想讓樸素的歲月坐著/傾聽一條盲魚唱歌”、“關于生活,我與一只農業的燕子保持一致的看法”、“我要從瑣屑的經驗里抬起頭來/讓目光追隨一粒穿越濃霧的鉆石”、“我畢生要做的事情,也許是/讓它在荊棘的花園里堅持多一秒鐘”,流淌于詩行之間的不是強烈的抒情氣氛,而是對生活、歲月、人生的思考與體悟,呈現出智性之美,因而實際上構成了對抒情時代的解構。《一粒紐扣,落入蒼茫大海》《在傍晚和父母談起舊日子》《在一家鞋店避雨》《雨中登文筆山》等詩都是在冷靜、客觀的敘述而非抒情中呈現他對生活的感悟,充滿智性之思。

這口智性之井是樸實的,日常的。劉頻仿佛一個生活的旁觀者,善于捕捉瞬間,衍生哲性感悟。他常將日常生活的點滴糅入詩中,像紀錄短片一樣速記日常生活的片斷與感悟,既囊括了社會眾生世相,又穿透了現代人復雜而微妙的心理,如《記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一輛別克汽車從云南歸來》等詩。劉頻新近出版的《雷公根筆記》便是他捕捉日常生活片斷與感悟的集結。然而,雖然劉頻是在浮世中挖井,是樸實的、日常的,但他不同于其他標榜先鋒、前衛的詩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羅列陳述,而是善于在瞬間領悟生活、透析人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不少詩人倡導呈現日常生活的“原生態”,將“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細節原封不動、絲毫不改地直接搬進詩中,他們在詩中不采用任何藝術手法,不對詩歌對象、素材進行任何提煉、加工,而是直接分行排列日常話語、現象,流水帳似地鋪陳庸常、瑣碎的日常場景,這種寫法被美其名曰“照相術”、“原生態”寫作,完全失去了詩的美感、藝術感。而劉頻卻并非如此,他對日常生活的呈現是經過智性眼光過濾的,如《一粒紐扣,落入蒼茫大海》中詩人抓住一粒紐扣落入大海這一瞬間完成的動作細節展開詩思,但他不是單純呈現完這一動作細節便嘎然而止,而是將“一粒紐扣”與“蒼茫大海”、紐扣“落入黃昏蒼暗的海水”與“海輪朝著既定方向勻速航行”進行對比,在對照中呈現了紐扣與人的渺小;《湘南鐵路上的兩張紙牌》由鐵路上看到的兩張紙牌而引發人生思考:“我在車窗里揣測著/在一次決定性的心跳里/是哪一張紙牌漫不經心地出擊/搶抓機遇,一出手就決出輸贏/而關鍵時刻出錯的那一張牌/徹底失去了重新洗牌的機會”,人生中的競爭、輸贏不就是這樣嗎?而詩人更深入思考的是,人生如火車,一直在向前開,路途中有多少次這樣的“賭博”,無論輸贏,其實都被生命前進的旅程拋在了“火車”后面,暗示了生命中的各種輸贏相對于人生旅程而言其實都并不重要,呈現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與生命境界。《讀二十四史筆記》《一朵火苗,在虛擬的梯子上》《從清早醒來到上班的過程記錄》等詩都是從日常生活中衍發哲性感悟與智性之思。

這口智性之井又是充滿歷史感的。劉頻在詩中所書寫的不僅僅是小感悟,而是糅入了歷史的、文化的、知識的各種信息,富于歷史感。艾略特認為,“歷史的意識”對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歲以上還要繼續作詩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10]。劉頻顯然是一個成熟的詩人,其詩擁有鮮明與深厚的歷史感。《菠菜的進化史》曾被劉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她認為劉頻在這首詩里提供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創新文本,采用了“自然主義或說明文的寫實主義手法”,將菠菜的歷史、特性、當下生態呈現出來,詩中既有翔實的資料,糅合了歷史信息、化學原理、植物知識、物理知識、國家地理、文化典故,又將菠菜擬人化作為人來寫,承載著時空的變遷,承載著歷史與當下的對接,“儼然為菠菜做了一首史詩”[11]。確實,一棵菠菜都可以寫成類“史詩”的作品,可見詩人內蘊的歷史感之厚之重。《阿爾巴尼亞香煙》《2003年:戰爭和母親節》等詩均是如此,在歷史感中呈現智性,在智性中建構歷史的意識。

此外,這口智性之井還是感性與理性相糅合的。郭沫若曾指出詩人與哲學家的共通點就是同以宇宙全體為對象,以透視萬事萬物的核心為天職,而區別則是:“我想哲學中的Pantheism確是以理智為父以感情為母的寧馨兒。……詩人雖是感情的寵兒,他也有他的理智,也有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12]16郭沫若所言其實強調了詩人應該以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如果詩歌缺乏感性,則與哲學家無異,容易淪為說教;若缺乏理性,則失去高度與厚度,因此,如何處理感性與理性對于詩人尤為重要。艾略特曾提出“思想知覺化”,力圖將抽象的思想與感性的知覺融合為一,這便是智性詩的理想境界。劉頻善于融感情和理性于一體,將個人的情感寓于理性的思考之中,讓抽象觀念和強烈感覺相互滲透,讓思想的脈絡與感情的肌肉自然和諧地交織、應和。《和一個收藏家談論一張錯版幣》一詩便將個人的情感、人生經驗與面對“錯版幣”的感覺、思考糅合于一體,詩人有感性的感嘆:“哦,多么珍貴的過錯”、“是啊,為什么我們/總不能原諒生活的過失”,有感性的描摹:“我看見了他眼中淚光點點/一個人的真摯就像河堤吹來的風”、“他聽見了我的一聲長嘆/像一塊鐵,落入江水中”,亦有引人深思的體悟:“而珍貴的過錯只有一次”、“如果錯誤的愛情被時間收留。如果錯誤的人生被命運珍藏/這錯版的時代將是多么幸福”,詩人不是借題發揮或卒章顯志,而是將感性的體驗與哲性的體悟縫合得恰到好處,理性感悟與哲思自然而然地流淌于詩行間。《生活》《反義詞練習》《內心的邊界線》《生活嚴謹的人》等詩都是將感性與理性相交織、協和,如此呈現他對生活、生命、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懷抱悲憫的情懷

劉頻近年來的創作傾向發生了一些變化,他自己曾坦承:“近年我的詩歌寫作方向出現變化,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中卑微的生命”,并表示“這種題材、這種情感會在寫作中持續下去。”[1]確實,或許由于他的工作性質的變化使他的視野有所拓寬,讓他對現實、對生活卑微的生命有了更多接觸與感知,使他寫下了《我不能忽視那些低矮破舊的平房》《窮人的晚餐》《讓苦孩子的腳步變得輕松》《一個人在盲文中觸摸到了春天》《一粒微塵》等關注社會民生的詩作。這種貼近生活中卑微生命的寫作態度其實折射了劉頻的悲憫情懷。

悲憫情懷是任何文學種類中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命題,正如學者曹文軒曾指出的:“文學正是因為它具有悲憫精神并把這一精神作為它的基本屬性之一,它才被稱為文學”[13]23,因而悲憫情懷對于作家而言極其重要。劉頻顯然意識到悲憫情懷的重要性,他由于胸懷悲憫情懷而對萬事萬物充滿愛和敬畏,保持對一切存在事物和現象的關注,從而保持了詩的敏感觸覺和視覺,讓世間一切存在物無不在其悲憫情懷的關照之下,正如他在詩中宣稱的:“一直向卑微的事物致敬,學習/把大地上的青草、螞蟻視作親人……”(《浮世挖井》)。

由于悲憫,劉頻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愛和憐憫。烏納穆特曾說:“憐憫是人類精神愛的本質,是愛自覺其所以為愛的本質,并且使之脫離動物的、而成為理性人的愛的本質。愛就是憐憫,并且,愛越深,憐憫也越深。”“愛與苦難相互引發了對方,并且愛就是慈悲與同情,凡是不具有慈悲與同情性格的愛都不會是愛。”[14]81劉頻在其詩中傳達了他對世界的愛和憐憫:“當一只手說出:我愛,來自內心的風,仍在吹來,那么尖/那么細,有時像一把尖鎬/從肉體休眠的深處,掘出一股股歡樂的清泉”(《風淚眼》)。劉頻曾寫過一組以16首詩組成的組詩,以“麻雀”為主題,從各個方面對“麻雀”展開書寫,而最核心的是呈現了他對麻雀的愛與憐憫,正如他在詩中大聲宣告的:“我必須說:我愛你們,祖國的麻雀/就像我愛祖國的野草,蜻蜓,河灘上的鵝卵石”、“我必須說:祖國的麻雀,我愛你們/你們小小的心,小小的身體/在我樸素的詩歌里一次次飛來,又飛去”(《祖國的麻雀》),詩人還將麻雀賦予祖國、故鄉的氣息。透過悲憫的視角,他看到“一對麻雀也有自己的幸福”(《龐大落日中,一對麻雀也有自己的幸福》)“你們病了/只有用小小的身體硬挺過去”(《早安,城市的麻雀》),“餓著肚子的麻雀忍著淚水”(《愛麻雀,也愛稻草人》)“一只被雨淋濕的麻雀,感冒了/沒有人知道它在發燒 沒有人帶它上醫院抓藥,打針”(《一只麻雀感冒了》)詩人時時惦記、牽掛和關心著麻雀:“麻雀,為什么我老是惦記著你們/這群鄉下灰撲撲的窮親戚啊/你們的貧困、憂勞和歡樂,一再出現在我的詩篇/讓我的語言緩慢下來,陪你們低低地飛”(《今天,我再次為麻雀流淚》),甚至揣摩一只麻雀的瞬間想法(《一只麻雀的瞬間想法》),均淋漓盡致地呈現了詩人對麻雀這個特殊的生命群體的愛與憐憫。《用廣闊的慈悲安放落日》《我只為一棵夭折的玉米憂傷》《把在瓜地里哭泣的月亮,馱在背上》《屋頂上,風雨飄搖的莊稼》《悼念那些在試驗中死去的小白鼠》等詩則呈現出他對自然萬物的悲憫情懷。

由于悲憫,劉頻也極其關注底層人的生存本相和生命個體的存在狀態,《對她說》一詩毫無疑問是劉頻關注底層、富有悲憫情懷的典型代表之作,這首詩讓筆者每讀一次便淚滿衣襟。在此詩中,劉頻“說”的對象是一位處于植物人狀態的少女,全詩在“對她說”的反復回旋中展開一幅充滿愛、溫馨、美好、溫暖、詩意、幸福、暢想的圖景,呈現了詩人對這位少女無限的悲憫、同情與關愛。劉頻似乎對身有生理缺陷或貧窮的弱勢群體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與同情,如《讀一本盲文雜志的盲少女》中的“盲少女”、《讓苦孩子的腳步變得輕松》中的“苦孩子”、《不要在一個窮人的屋頂上亂扔東西》《一只窮人的腎》《窮人的晚餐》中的“窮人”,都沾染了詩人同情的目光與悲憫的觀照。《我不能忽視那些低矮破舊的平房》《在公共汽車上,一個26歲青年之死》《站在一位少女殉情的大橋上》《一個人在盲文中讀到了春天》等詩,都呈現出詩人的悲憫之心,流淌著詩人的悲憫之情。

劉頻的悲憫情懷還體現在他對工業文明背景下人類處境與命運的悲憫,這是一種大悲憫,一種超越個人喜樂的悲憫。從農村走出來的劉頻一直非常關注農村、故鄉被現代文明、工業文明侵蝕的狀態與境遇,正如他自己所言:“當工業向農業招安、農村向城市歸順,當草根的故鄉集體農轉非時,我低下了哀傷的頭”[1],目睹工業文明對人類故鄉進行大規模吞噬的場景,詩人內心無法抑制悲痛、憂傷甚至憤怒,但卻無能為力,只能在詩中表達其內心的痛苦與憂慮,呈現出他對人類處境的悲憫情懷。在他筆下,故鄉的炊煙是單薄的、生病的:“單薄的炊煙/多年生病的炊煙啊/它經不起/從生銹的湖底吹來的一陣冷風”(《我要把你們帶到更遠的地方》);玉米夭折了:“我知道在這廣闊的玉米地里,有一顆/已經發芽的玉米,悶在泥土里,默默地夭亡”(《我只為一棵夭折的玉米憂傷》);莊稼在風雨中飄搖:“莊稼,風雨飄搖,像一萬間著火的農舍”、“我屋頂的莊稼啊,我怎能阻止你的/風雨飄搖”(《屋頂上,風雨飄搖的莊稼》),無不顯露出劉頻對故鄉一事一物的悲憫之情。《橘子園,在規劃紅線里睡熟》《讓橘子再午睡片刻》《有多少東西在一條繁華大街上遺落》《土豆,土豆》《我是那個在大海上捧著遺像的人》等詩都傳達出詩人在面對工業文明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和生存環境時的深刻憂慮,呈現了他對人類、世界的悲憫。面對故鄉被工業文明侵蝕的各種狀態,詩人不由發出哀歌:“我將怎樣痛飲故鄉的光榮和悲愴”(《哀歌》)。同時,劉頻還關注現代文明背景下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的生存境遇與精神困境,亦呈現出他對人類命運的悲憫與憂慮。如《拼貼時代》里詩人呈現了當代語境中各種社會亂相:“在中了兩枝毒箭之后,發光的人生,被假僧尼賣給了自由市場”、“一顆麻醉的紅豆,在操盤手的掌中/發展為獠牙暴突的幕僚”、“舊規矩被拖出去槍斃”、“民工偷拆高壓線”等,折射了詩人對生活于拼貼時代中的人們的悲憫與憂慮。《娛樂時代》《生活已被我們喂養成了猛犬》等詩都呈現出身陷現代文明深處的當代人內心空虛、無聊的精神困境,亦是詩人對現代人所處困境的大悲大憫。

“在浮世挖井”,或許可以視之為劉頻詩歌生命的寫照與剪影,他在當下的浮世場域中挖掘神性之井,智性之井,悲憫之井,由此建構了獨特的詩意之井,從而構建了一道獨特的詩歌風景。

[1]劉頻.在漢語詩歌中保持神性的光芒[J].紅豆,2011(8).

[2]楊遠宏.鄙俗時代的神性寫作[J].第三極:神性寫作詩歌,2009(3).

[3]張清華.鄙俗時代與神性寫作[J].當代作家評論,2010(2):175-178.

[4]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孫周興,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

[5]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詩人何為?孫周興,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

[6]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三聯書店,1997.

[7]傅元峰,于堅.尋回日常生活的神性[J].當代作家評論,2010(3)135-145.

[8]劉頻.浮世清泉[M]//駱一禾.駱一禾致劉頻的遺信,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44).

[9]金克木.論中國新詩的新途徑[J].新詩,1937(4).

[10]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J].卞之琳,譯.學文,1934(1).

[11]劉玲.在歷史和現實的語境中磨制銅鏡——劉頻詩集《浮世清泉》藝術探微[J].南方文壇,2013(6):132-134.

[12]田壽昌,宗白華,郭沫若.三葉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曹文軒.小說門[M]//曹文軒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4]烏納穆特.生命的悲劇意識[M].上海:上海文學雜志社,19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妇丰满人妻|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线天| 97se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黄色| 亚洲成肉网| 欧美a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欧美在线视频a| 黄色在线不卡|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女人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在线免费a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啪啪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毛片网站| 亚洲欧美极品|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AV色爱天堂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999精品视频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97综合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噜噜噜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91青草视频|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区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色首页AV在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久久久黄色片|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天天综合色网| 韩国福利一区| 99re视频在线|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婷婷午夜天|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