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貴春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老殘游記》中的“為”字研究
田貴春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老殘游記》中“為”字用法共259例,其中動詞72例,占27.8%;介詞41例,占15.8%;副詞5例,占1.9%;助詞34例,占13.1%;連詞5例,占1.9%,做語素構成連詞“因為”有27例,占10.4%;凝固結構共75例,占29%。可見,作動詞和構成凝固結構是其主要用法,此外還有相當比例的介詞和助詞用法。比較分析可以勾勒“為”字用法的歷時變化情況,反映語言演變的規律。
《老殘游記》; “為”;句法功能;比較
“為”字是漢語基本詞匯之一。它意義復雜詞性多變,專書考察能夠呈現其在某一時期的使用情況,但現有的“為”字專書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漢語時期。劉鶚的《老殘游記》[1]是我國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備受世人贊譽。其語言藝術成就在晚清小說之林首屈一指,語言面貌主要是晚清口語化的白話底子,最主要的語言基礎是晚清口語。這一時期的語言雖然按分期來說是屬于現代漢語而非近代漢語,但它與“五四”以后的語言還有一定的差異,“研究這一段的語言對于研究近代漢語是如何發展到‘五四’以后的語言是很有價值的。”[2]本文對《老殘游記》中259例“為”字用法進行窮盡性分析和歸納,全面描寫其中“為”字的用法,并對照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為”的使用,大致勾勒“為”字用法的歷時變化,以期為漢語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說文》:“為,母猴也。”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爲,從爪從象,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由此“為”本義是“作”。雖無材料佐證,但本義表示動作行為無疑。作為動詞,“為”被認為是古今漢語中意義一脈相承的、唯一的萬能動詞。此外“為”還衍生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馬氏文通》卷七說:“古籍中‘為’字有難解者。”《經傳釋詞》:“諸書只疏解其句意耳,而‘為’字之真解未得。”在《老殘游記》中“為”的使用也是廣泛而復雜的。可見“為”字詞性難辨,意義復雜,有必要進行研究整理。
(一)作動詞
《老殘游記》中“為”字單獨(組成復音結構的不算)作動詞使用有72例。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動詞作謂語,表示動作行為
表示動作行為,主要意思是“做、作/作為”。由于“做”的含義比較籠統,所以使用范圍也較為寬泛,根據上下文可以理解為多種意義,如“施行/從事、擔任/充當、修筑/修建、變成/成為、演奏、創作”等。這種用法有30例,如:
(1)只要他為誘人為善,引人為公起見,都無不可。(第九回)
(2)大家因他為人頗不討厭,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殘。(第一回)
(3)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墮斷天地之性,尚且為之,況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也? (第十四回)
(4)彼商,此亦必商,斷不敢為羽為徵。(第十回)
(5)在省中已無可為,即收拾行裝,帶著許明,赴齊河縣去。(第十九回)
(6)又寫了個五百兩的憑據,為胡舉人的謝儀。(第十六回)
(7)所以這老殘就拜他為師,學了幾個口訣。(第一回)
(8)粗聽若彈琴鼓瑟,各自為調。(第十回)
這些例句中“為”的意義要根據語境進行合理解釋。比如(1)中加點的“為”指施行,(4)中“為”指演奏,(6)指作為。正因為動詞“為”有如此豐富的解釋,使用如此靈活,所以才有“古今漢語中意義一脈相承的、唯一的萬能動詞”的說法[3]。
2.動詞作謂語,表示判斷意義,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是”這種用法共有40例,如:
(1)剛弼卻不認得老殘為何許人。(第十七回)
(2)故甲辰以后為文明芽滋之世。(第十一回)
(3)寅屬木,為花萼之象。(第十一回)
(4)所以各宗教家的書總不及儒家的《易經》為最精妙。(第十一回)
這種用法“為”表示判斷的意義,但不能看做系詞。王力《漢語史稿》中說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謂語聯系于主語的詞。[4]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為”之所以不能看做系詞原因有二:其一,“為”本身是一個動詞,它的引申義使我們可以譯作現代漢語的“是”,但這種用法并不是普遍應用,只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所以不能定詞類。其二,漢語系詞只用于判斷句不用于描寫句,例如描寫句“菊花黃”,判斷句“菊花是黃的”成立,但不能說“菊花是黃”。這是漢語系詞的特性,但“為”可用于描寫句,如《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如上述例(4)。
3.此外“為”單獨作動詞有兩例表“當作,看作”
(1)此也是自然之理,不足為奇的事。(第十一回)
(2)是他鄉下人沒見識處,不足為怪也。(第十八回)
此處“為”意思是“當作、看作”,是“以…為…”結構的省略。翻譯時要譯作“把它當作奇怪的事“或“不值得感到奇怪”。
(二)作介詞
《老殘游記》中“為”單獨做介詞有41例,大致可分為五類:
1.引出動作對象,可譯為“給、替”,這種用法有10例,如:
(1)能得先生去為我幫忙,我就百拜的感激了。(第七回)
(2)專為和尚們練習了這拳。(第七回)
(3)如蒙委員代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第十六回)
此處“為”是“替、給”的意思,其中例(3)省略賓語,應該是“代之為之”,“代表他替(給)他昭雪”。
2.引出動作發出者,意思是“被”,這種用法有4例,如:
(1)白子壽的人品學問,為眾所推服。(第十六回)
(2)滿船的人俱為之震動。(第一回)
此處“為”譯作“被”,后面接動作的發出者。例(1)“為…所…”是古漢語被動句固定格式,現代漢語書面語中常見。
3.引出動作發生的時間,意思是“當”。全書只有1例:
(1)為今之計,依章兄法子,駕只漁艇,追將上去。(第一回)
4.“為”作介詞,引出原因,這種用法有5例,如:
(1)為此,黃大戶家甚為喜歡。(第一回)
(2)都是為他嘴快惹下來的亂子。(第六回)
(3)大約甲戌穆宗毅皇帝上升,大局為之一變。(第十一回)
此處介詞“為”都是“因為”的意思,可以看到“為”加原因既可以作句首狀語,也可以放在動詞前作狀語。這種情況現代漢語幾乎不再使用,單字作介詞表原因通常使用“因”而不用“為”,例如可以說“因此,黃大戶家甚為歡喜。”
5.“為”作介詞,后接賓語,表示目的,可譯作“為了”。這種用法有15例,如:
(1)為此,兄弟今日特來與閣下商議。(第三回)
(2)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第二回)
(3)你瞧,老爺們叫你來為開心的 (第十三回)
此處“為”作介詞加賓語,作狀語可在句首也可在動詞前。例(1)的“為此”是“為了這個”,不是表原因。
另外,《老殘游記》中介詞“為”表示“為了”還有6例比較特殊,“為”加賓語不做狀語,整體作“是”的賓語,如:
(1)若俱不可得,算是為何事呢!(第七回)
(2)我昨日說有要事與先生密商,就是為此。(第七回)
(3)不是為銀子,老爺請放心,為的是今兒夜里。(第十六回)
這些句中“為”都是“為了”,介賓結構后面意義上其實是有謂詞成分的,只是結構上把后面的謂詞成分省略了,“為”依然是介詞而不是動詞,如例(2)可以說“就是為此我要與先生密商”例(3)可以說“不是為銀子做…”,真正的謂語省略了。例(3)“為的是”相當于“是為了”,可補充為“不是為了銀子做…,是為了今兒夜里的事才…”省略的部分是介賓結構所指向的謂詞性成分。
(三)作副詞
譯作“為了”,表示目的。全書有5例,如:
(1)我叫他買砒的時候,只說為毒老鼠。(第十六回)
(2)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第七回)
此處“為”譯作“為了”,后接動詞,表目的,用作狀語。
(四)作助詞
《老殘游記》中助詞“為”有幾種使用情況
1.用在表示程度深的副詞后,加強語氣,此用法有25例。
(1)情狀甚為譎詭。(第一回)
(2)這家人家,過的日子很為安逸。(第四回)
(3)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第二回)
(4)因見縣官來,踱過人叢里,借看火為回避。(第十五回)
此處“為”是助詞,無實在意義,作用是加強語氣。例(4)“火”是表示速度快,有“火速”說,表程度深。
2.用于副詞“再”后,強調動作的發生,此用法共2例
(1)本想再為盤桓兩天。(第四回)
(2)將來如要出山,再為奉懇。(第四回)
3.用于表示程度淺的副詞后面,表語氣的減弱或輕微的肯定。此用法共7例,如:
(1)倘若明天晴了,雪略為化一化。(第六回)
(2)回到店中,在門口略為小坐。(第六回)
(3)故那路上積的雪,比旁邊稍為淺些。(第八回)
(4)稍為輕便值錢一點的首飾,就掖在腰里去了。(第四回)
(五)做連詞
“為”作連詞,主要意思是“因為”。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為”單獨表示“因為”,作連詞,此用法共5例,如:
(1)我為妯娌不和,有心謀害。(第十六回)
(2)他為自小兒沒受過這個折蹬,所以就種種的不討好。(第十三回)
(3)只為過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的做到這樣。(第六回)
此處“為”是“因為”義。“為”也可以組成“為…所以…”結構的連詞,連接表示因果關系的兩個分句。
2.“為”作語素組成復合連詞“因為”,表示原因,單獨作連詞或與“所以、就、才”等連用。此用法共27例。如:
(1)俺媽當初,因為實在餓不過了,所以把我賣給俺這媽。(第十四回)
(2)因為接著金二哥捎來鐵哥的信,所以迎候在此面辭。(第十二回)
(3)因為驗收委員過去了,才住到這兒的。(第十二回)
(4)因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第十回)
(5)因為你家這十三條命,是個大大的疑案……不得不先用資斧。(第十八回)
(6)我因為這兩天困于酒食,覺得怪膩的。(第一回)
(7)只因為他才貌雙全,鄉莊戶下,那有那么俊俏男子來配他呢?(第十五回)
這些由復合詞“因為”連接表原因的用法其實可細分為幾個小類:①“因為…所以…”連用,連接表示因果關系的兩個分句,如(1)(2)句;②用“才、故、就、不得不”等連接表示結果的分句,如(3)(4)(5);③“因為”單獨連接表原因的分句,前后分句只是語義上構成因果關系,后面表結果的的分句沒有標志詞。這幾種情況語用上有細微差別,第一種因果關系最強,書面色彩最強;第二種次之;第三種最弱。
(六)凝固結構
除“為…所以…”“因為…所以…”外,《老殘游記》中還有幾種凝固結構,之所以稱為凝固結構是因為它們常常連在一起使用,但又不一定是一個詞。
1.“以為”/“以…為…”譯作“把…當作/看作…”這里的“為”是動詞,此用法共12例,如:
(1)隱姓埋名,以黃龍子為號。(第九回)
(2)以替他贖身為第一步。(第十四回)
(3)習以為常,這且不表。(第一回)
(4)今日遇見先生,以為如撥云霧見了青天。(第十回)
(5)環繞太陽之行星皆憑這個太陽為主動力。(第十一回)
此處(1)(2)是“以…為…”結構;(3)(4)是省略賓語,實為“以之為”。這種用法的“以為”要根據上下文區別于用作動詞表示“認為”的凝固結構“以為”;(5)“憑…為…”也是“把…當作/看作…”義。
2.謂詞性凝固結構“以為”,此用法共19例,如:
(1)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第一回)
(2)請教殘哥以為何如?(第一回)
(3)他自以為比我強,就瞧不起我。(第十三回)
3.謂詞性凝固結構“為難”,此用法共7例,如:
(1)老殘知子謹為難,遂走過西邊來。(第十七回)
(2)你老就為一回難,勝造七級浮圖!(第十七回)
(3)實在為難。(第十七回)
例(1)“為難”是動詞性,意思是“感到為難”;(2)是動詞性,中間可插入成分,可見“為難”在當時還不是一個詞,而是結構較為松散的短語;(3)是形容詞性用法。
4.凝固結構“為什么、為甚么、為甚、為何、為啥、為的是”,這五個相當于做副詞,“為的是”是一個短語,相當于“是為了”。例如:
(1)這魏家既無短處,為什么肯花錢呢?(第十八回)
(2)你為什么害他全家?(第十六回)
(3)你們為甚么沒有團體?(第一回)
(4)這兒為甚么熱鬧? (第十二回)
(5)好詩,好詩!為甚不落款呢?(第十二回)
(6)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第二回)
(7)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么游人?(第二回)
(8)為何這么好吃?(第九回)
(9)為啥想一個沒有才的看看都看不著呢?(第十二回)
(10)俺掌柜的進城,為的是他妹夫。(第五回)
這些例句中除“為的是”其余凝固結構都是作副詞,用在疑問句中詢問原因。要注意的是例(4)“為甚么”結構相對松散,可理解為“因為什么事情”如此熱鬧。例(10)“為的是”可看作一個謂詞結構。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我們把《老殘游記》同《論語》《鹽鐵論》《春秋繁露》《新序》《三國志》《紅樓夢》等古代典籍中的“為”字用法作比較[5-7],并聯系現代漢語中的用法得到如下發現:
(一)“為”作動詞
《論語》中有123例,占總數的72.4%;《春秋繁露》中有426例,占總數的58.7%;《新序》中有159例,占總數的54.8%;《老殘游記》中有72例,占總數的27.8%。可見“為”字動詞用法的數量在下降,但是“為”字動詞用法的地位依然穩固,《老殘游記》中“為”作動詞依然是它的主要用法。
現代漢語中“為”的動詞用法相對于《老殘游記》又有減少,主要是“為”的許多泛義用法如表示施行、修建、成為等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多使用相應的復音詞來表達,這是由于表義準確性的要求,語言內部調節機制的作用,“為”的意義范圍變小,趨于合理。另外表示判斷意義的動詞“為”現代漢語多用“是”代替,僅書面語中還用“為”,這是語言演變替換的結果。
(二)“為”作介詞
《論語》中未見;《春秋繁露》中有84例,占總數的11.6%;《新序》中130例,占總數的44.8%;《老殘游記》中有41例,占15.8%。根據這個數據大致可知《老殘游記》中“為”字介詞用法占有相當比例。此外據已有研究,《鹽鐵論》中共有16個不同的介詞,《春秋繁露》中有45個,《三國志》中有 42 個,《紅樓夢》中有 85 個,可見古漢語中介詞的種類在不斷增加,由此“為”作介詞的詞義負擔就相對減輕,因此作介詞的數量相對減少。我們認為“為”作介詞經歷了一個不斷興起然后相對減少趨于穩定的過程。《老殘游記》的“為”作介詞已經是“為”的介詞用法發展的成熟穩定期。
現代漢語“為”的介詞用法依然十分豐富,可以引出動作對象,表示原因、目的或表示被動等。與《老殘游記》的介詞用法大致相當。
(三)“為”作助詞
《論語》中有1例,占總數的0.006%;《春秋繁露》中有1例用于表程度副詞的后,加強語氣,占總數的0.001%;《老殘游記》“為”作助詞有34例,占13.1%,主要用于單音程度副詞后,將強語氣。可見“為”做助詞用法是比較單一的,這種用法在《老殘游記》時期已經趨于穩固,使用普遍。
現代漢語中“為”的這種助詞用法書面語中很常見,主要有兩類:一是附于某些單音形容詞后,構成表程度、范圍的副詞,如“大為高興”、“廣為流傳”、“深為感動”等。一是附于某些表程度的單音副詞后,加強語氣,如“極為重要”、“尤為出色”、“頗為可觀”等,這與《老殘游記》的助詞用法相當。
(四)“為”的凝固結構
《論語》中有26例,占總數的15.3%;《春秋繁露》中有210例,占總數的28.9%;《老殘游記》中凝固結構共75例,占總數的29%。可見“為”的凝固結構一直是非常豐富的,《老殘游記》中“為”組成凝固結構是其主要用法之一。
有些凝固結構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用或僅在口語中出現,如《論語》的“何為、奚其為”《老殘游記》的“為甚么、為甚”等,但現漢中有其它代替性的凝固結構如“為什么、為何”,這是語言經濟性原則的體現。有些凝固結構在語言演變過程中意義發生了變化,如《老殘游記》中有一部分“以為”意思是“以之為”,現代漢語的“以為”主要是動詞義“認為”,已經凝固成詞。
(五)其它
《老殘游記》中還有“為”作副詞、連詞的情況,由于不是主要用法,此處從略。其中“為”單獨表示“因為”,作連詞,如“我為妯娌不和,有心謀害”。這種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現代漢語用“為”表示目的,而用“因”或“因…所以…”來表示原因,例如:“她因生病住院,沒有來上學/她因生病住院,所以沒來上學”。
由上述分析可見,《老殘游記》中“為”作動詞和凝固結構是主要用法;其“為”的介詞用法處于發展成熟期;其“為”的助詞用法趨于穩定,使用普遍;而連詞和副詞用法十分有限。從比較中可見“為”字用法整體特征是:句法功能隨著語言演變而多樣化,各不同用法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意義負擔相對減輕,表義準確性逐步提高,這是語言發展的必然規律。“為”是一個意義復雜詞性多變使用廣泛的常用詞,其研究有必要也有價值。
[1]劉鶚.老殘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
[2]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徐流.從漢語詞匯史角度論“為”與“搞”[J].重慶師院學報.1996(3):25-27.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魏愛婷.《論語》中的“為”字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06(3):8-10.
[6]郭飛.《新序》中“為”字的用法研究[J].現代語文.2011(5):19-21.
[7]王長華.《春秋繁露》中的“為”字研究[J].長城.2012(12):121-122.
[責任編輯 韋志巧]
The Study of the Word “Wei(為)” inTheTravelsofLaoCan
TIAN Gui-chun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 China)
In “TheTravelsofLaoCan”, there are 259 usages of the word “wei (為)”. Among the 259 ones, there are 72 verbs which counts for 27.8%, 41 prepositions counting for 15.8%, 5 adverbs counting for 1.9%, 34 auxiliary words counting for 13.1%, 5 conjunctions counting for 1.9%; it is also used as a morpheme to form 27 conjunctions meaning “because”, which counts for 10.4%, and form 75 solidified structures, which counts for 29%. It is seen that the word “wei (為)” is mainly used as a verb and to form solidified structures. In addition, the usage as a preposition and a auxiliary counts for considerable propor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can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diachronic changes of the usage of the word “wei (為)”, and reflect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TheTravelsofLaoCan; wei; syntactic function; compare
H136
A
1672-9021(2015)03-0037-06
田貴春(1990-),女,重慶銅梁人,西華師范大學2013級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詞匯學。
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