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說話能力;識字;
插圖;續編;生活;聽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89—01
《語文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該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毙抡n程中的口語交際課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尤為重要,它著眼于學生的明天,為學生的將來著想,充分體現了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思想。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說話訓練常在教學中被忽視,導致多數小學生說話能力不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詞匯貧乏,很難講出完整的句子,甚至有的學生怕講話。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措施,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逐步加強對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一、在識字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
說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說話具有即時性。教師在教學生字時,可讓學生給生字組詞,然后再進行說話練習,要求學生對每一句話的表達都盡量做到說得流利、準確、有條理,并注意選擇恰當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訓練氛圍和說話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生活中不斷糾正錯誤,提高說話質量。如,學習了“愛”這個字后,可讓學生組詞,再利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最后把“愛”字放在句子中間,再把“愛”字放在句首和句尾各說一句話。這樣,學生不僅興致高昂,提高了組織語言的能力,而且在說話的過程中還能加深對這個字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二、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說話訓練
低年級課本中許多課文都附有大量形象、生動的插圖,它們不但能幫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觀察、想象和口語交際的興趣。在訓練時,教師要注意將說話訓練與觀察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進行說話訓練。訓練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這樣學生才能懂得應該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才能突出重點,語言通順、清晰。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如,筆者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就突出體現了這一方式。
三、在續編故事中進行說話訓練
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應讓學生展開想象,給課文續編故事。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而且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延伸。在教學時側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根據課文所講的內容,把故事繼續講下去,能夠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如,學完《小母雞種稻子》一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第二年小母雞又種稻子時,是如何邀請它的同伴的。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一定會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表各自的見解,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給故事續編一個完美的結局。
四、在生活中進行說話訓練
小學生雖未涉足社會,但他們對生活都充滿了好奇,常常喜歡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談論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他們能把意思說明白,說出自己的見解,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如,學校組織班隊活動、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后,學生往往還沉浸在活動的快樂之中,余興未了,每位學生都有“一吐為快”的欲望。教師可趁機組織學生把活動中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意義或最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情節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而且有話可說。
五、將說話與聽話訓練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說話與聽話訓練相結合進行聽辨練習。如,教師說一句話,在學生聽清楚后判斷對錯,然后改句子。這類練習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和用詞準確。此外,通過創設情境說話、做實驗說話、看表演說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生活就是說話的內容,說話就是生活的工具。“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教師留心觀察身邊的生活,找出口語交際的切入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大有提高;只要教師在思想上樹立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觀念,深入挖掘教材,通過各種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學生的說話能力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