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起重機械使用管理現狀,文章從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人員、作業人員、維保要求等方面對起重機械安全標準化管理建設進行了闡述。通過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建立,目的在于提高使用管理水平、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降低安全風險、有效預防安全生產事故。
關鍵詞:起重機械;安全管理;標準化管理體系;維護保養;安全生產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U71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11-019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1.094
1 起重機械安全管理的發展歷程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與此相適應的起重機械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數量急速增長,而起重機械又屬于危險性較大的重型設備,潛在危險集中,作業半徑廣,涉及人員多,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十分嚴重,安全形勢仍然嚴峻。許多中小企業對起重機械使用安全管理不重視,一切以效益為重點,致使幾年來發生的起重機械事故都與使用管理不到位有關。許多發達國家早在很多年前在標準、安全技術規范過程中,均對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條款約束。我國在2009年出臺新修訂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起重機械使用管理規則》,繼而又在2014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說明我國對起重機械使用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樣高度重視。那么如何落實起重機械的使用安全,科學地進行綜合管理,提高作業水平,保障安全生產,促進企業自身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是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管理亟需解決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建立標準化的起重機安全管理模式,旨在確保企業安全生產和運營高效的管理提供幫助。
2 起重機械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起重機械使用單位安全管理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的起重機械整治工作。隨著監察力度的不斷加大,企業非法制造、非法安裝、非法使用的現象基本得到消除,但起重機械使用環節安全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近幾年發生的起重機械事故基本上都與使用管理不到位有關。企業規模大小不一,有國有企事業單位、新辦民營企業、小型家庭作坊等。根據事故原因分析,國有企業、大型制造類企業對起重機械使用安全管理工作比較重視,基本上都成立了相應的安全管理機構,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備了一名或多名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從事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工作,且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對作業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同時對起重機械的日常維護保養工作也非常重視,整體工作比較到位。但是更多的中小型企業由于更注重生產,企業負責人不支持,對特種設備安全不重視,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少,安全管理上存在“重形式、輕內容”,安全意識不強的現象,即使配備了兼職安全管理人員,但是管理人員自身專業水平不足,不能有效對本企業起重機械作業人員開展培訓、指導,尤其是不能對起重機械開展經常性維護保養和自行檢查、全面檢查,使得起重機械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2.2 法律法規對起重機械日常維護保養規定
《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對使用單位維護保養工作做了明確要求,《起重機械使用管理規則》對起重機械維保工作的開展做了具體描述,同時全省各地根據本區域內起重機械使用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特點,分別出臺了地方性的起重機械維護保養管理規范標準,給起重機械使用單位正確實施維保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相應法律法規、安全技術規范的出臺,對于加強起重機械安全管理、正確實施維護保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使用單位則要根據相關要求及產品安裝使用維護說明的規定,結合設備使用狀況,專門制訂起重機械維護保養計劃(方案)進行維護保養作業。
3 起重機械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的內容
3.1 制定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起重機械使用單位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制定切實可行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并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不定期檢查各項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內容:
3.1.1 安全管理機構的職責。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企業應設置安全管理機構(使用額定起重量大于100t的起重機械;使用20臺及以上起重機械;使用額定起重量大于10t且在固定場所吊運熔融金屬和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的起重機械),起重機械安全管理工作由安全管理機構全面負責。
3.1.2 單位負責人、起重機械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崗位責任制。單位負責人制定規范化的安全目標,提供安全資源保障,并對安全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考核;安全管理員應熟悉特種設備法律法規和起重機械安全知識,了解本單位起重機械安全狀況;作業人員應具備設備操作技能,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確保本崗位的設備和安全設施齊全完好。
3.1.3 起重機械安全操作規程的編制。主要包括操作技術要求、安全要求、操作程序、禁止行為等,并將規程懸掛于操作場所。
3.1.4 日常維護保養和自行檢查要求。建立維保和自行檢查制度,確定起重機械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的維護保養周期、內容及要求,確保起重機械處于安全狀態。
3.1.5 使用登記和定期報檢要求。起重機械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天內,使用單位向設備所在地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辦理使用登記,在用起重機械應當在定期檢驗有效期屆滿1個月前,向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提出定期檢驗申請,并且做好定期檢驗相關的準備工作。
3.1.6 安全管理人員、起重機械作業人員教育培訓要求。使用單位要明確負責培訓的機構或人員,確定培訓機構或人員的職責分工,開展定期內部培訓,組織安排外部培訓。
3.1.7 安全技術檔案管理要求。起重機械安全技術檔案包括設備臺賬、人員臺賬、相關技術規范文件等,確保檔案的齊全完好,并建立安全檔案管理制度,明確各檔案記錄的保存期。
3.1.8 事故報告處理制度。事故發生單位應當在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本單位事故應急專項預案,組織搶救,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及時報告縣級質監、安監、行業主管等有關部門。
3.1.9 應急救援預案和救援演練要求。按照起重機械使用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應急響應機制,制定應急專項預案,配置與之適應的救援裝備,制定出現緊急情況時或發生事故時的應對措施、處理辦法和部門職責分工;針對設備開展定期演練并且記錄,以驗證應急預案、事前準備工作、相應規定的有效性和適宜性。
3.2 起重機械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要求
3.2.1 使用20臺及以上起重機械的使用單位應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3.2.2 使用20臺以下起重機械的使用單位應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從事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工作。
3.2.3 起重機械作業人員數量應滿足使用單位生產需要。
3.2.4 起重機械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從事相應的安全管理和作業工作需取得質監局頒發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
3.3 起重機械日常維保、自行檢查和全面檢查要求
3.3.1 在用起重機每月進行一次日常維護保養和自行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應的維保項目、檢查內容按照產品安裝使用維護說明及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和要求進行。
3.3.2 起重機械作業人員具體實施起重機械的日常維保、自行檢查;起重機械安全管理人員負責組織實施起重機全面檢查工作。
3.3.3 如果起重機使用單位無能力進行日常維保、自行檢查和全面檢查,可以委托具有相應起重機械安裝、改造、修理許可資質的單位開展工作,但是必須簽訂相應工作合同,明確職責分工、安全交底。
4 起重機械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執行中存在的困難與應對措施
在起重機械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建設的推廣應用中,必然會出現諸如以下問題:(1)由于企業生產任務重、起重機械長期處于運行狀態,而企業負責人以效益為基礎,對安全不重視,不落實維保費用,導致設備一直處于脫保狀態;(2)部分使用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不足,不能有效組織開展維保工作,導致維保內容和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3)部分起重機械維保單位未能有效執行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開展維保活動,導致設備事故隱患未消除。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措施著手應對:(1)加強對起重機械使用單位安全監管,強化標準化管理的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主體責任意識;(2)加強對起重機械維保單位的管理,提高維保質量;(3)采用企業自行開展維保與維保單位維護保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分工、職責,協議上需明確體現。
5 結語
通過建立起重機械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模式,保障了設備的安全運行,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從而推動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建立起符合自身條件的安全管理體系,對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起重機械使用管理規則(TSG Q5001-2009)[S].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號)[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吳亢(1983-),浙江嘉興人,供職于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研究方向:起重機械檢驗、安全監察。
(責任編輯: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