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波
摘 要:時機理論研究表明,最佳時機蘊含著更大的時間價值,能出現更高的教育教學效率。不僅時率高、效能大、運動勢強,而且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最大。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創設、捕捉與利用時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學藝術。
關鍵詞:幼兒;最佳教育時機;教育反思
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最佳教育時機,教師若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時機,則其教育必會事半功倍。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時機,是教育機智與能力的表現,它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高度責任感和良好的師德修養,是教師的熱情和智慧的統一。正如烏申斯基所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一位高明的教師總能充分地挖掘偶發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從而化弊為利,變被動為主動,這里我講一講,我和幼兒園小朋友發生的故事。
大課間活動,大部分孩子已經做好課前準備,我習慣性地來到走廊,一邊督促沒有拿好備品的孩子,一邊“啪啪”地關好儲物小柜的柜門。我正檢查著,突然看到一個擺放特別整齊的小柜,我對著旁邊的兩個孩子隨口說了一句:“小浩(化名),你的小柜收拾得真棒!”一陣沉默。林勝(化名)怯怯地說:“老師,那是我的小柜。”他那委屈略帶不被重視、茫然的目光,使我心頭猛的一振,這是個在我心目當中樣樣都不突出、啥啥都做不好的孩子。可今天他的儲物小柜收拾的有讓我“士別三日讓我刮目相看的感覺”。我為何不抓住這個契機,讓他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呢?居里夫人也曾說過:“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因此說,在教育教學中要主動尋找、創造、設計時機,才能教得主動,學得主動,先發制人。于是,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上課前,我讓林勝把書包、衣物拿進教室,組織小朋友坐好后說:“剛才老師檢查了小朋友們的儲物小柜,我發現林勝小朋友的小柜里面擺放的物品最整齊,現在請他來講一講自己的好辦法。”林勝先是一驚,接下來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把自己早晨來到后,如何放下書包,整理文具,疊放衣物的過程演示了一遍,又把這一過程結合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我能看得出他在講解的過程中自豪里帶著自信,我接著問他:“你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自信地說:“我仔細聽過,老師你不是每天都和我們這樣講的嗎?”我大加贊揚他是個有心的孩子。這時,其他小朋友有的露出羨慕的眼神,有的還點頭贊許,還有的小朋友向他提出了問題。他都從容自如,一一作答。自然林勝的評比欄中又多了一顆星。第二天,林勝來得特別早,看到我以后紅著臉鼓起勇氣說:“老師,讓我幫助小朋友整理儲物小柜吧!”看著他那稚氣又自信的樣子,我肯定地點了點頭。
【教育反思】
這個事例中,我體會到,所謂最佳教育時機,實際上是堅韌和機敏的產物。尤其對于那些表現平平的孩子,“教育時機”絕不是隨手可得的,通常它出現在教育過程中,并且總要把“動其情”貫穿于其中,而后才出現“喻其理”的結果。因此,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具有耐心和寬容的品質,最佳教育時機才可能出現在你的教育過程中。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最佳教育時機往往蟄伏于教育過程中能觸及、震撼教育者心靈的特定的“情境”之中,這種情境能突然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使他產生一種強烈的情緒體驗,從而在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假如抓不住它一旦時過境遷,這種強烈的情緒體驗也就會煙消云散,失去了“情”的突破口,“理”也就無從談起。只有抓住這種情境,才能找到心靈的突破口,從而取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教育評析】
讓每個幼兒能夠真正擁有一個快樂、自信、天真、活潑的童年,是最新出臺的“綠色教育行動計劃”的宗旨。它以《幼兒園指導綱要》中蘊含的“在幼兒園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幼兒教育要為孩子的一生打基礎;幼兒教育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要利于其長遠發展”的全新理念為基點,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為幼兒創設“綠色”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為目標,尊重幼兒的生理特點及心理發展特點,對幼兒實施一種天真自然、平衡和諧、愉快健康式的幼兒教育。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及一日活動中能夠接納、支持、肯定、激勵、信任每位幼兒。就“小柜”這件小事,這位老師為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由“不被重視”到“得到認可”,及時當眾表揚他,讓幼兒找到了做好孩子的感覺。
在這件生活小事中,這位老師自己也得到了教育——即使是天賦不高的孩子,也有受到同等重視的權利。這位老師也在警醒的同時,把握了這一教育契機,肯定個人,激勵全班,收到很好的效應,幫助林勝樹立了自信,孩子的自信心無論對孩子的學習還是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長過程中繼續保持不斷的創造力,保持健康的心態。
“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和保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將來都能在社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愿以這句話與所有教育者共勉。
參考文獻:
康清,潘留芳.觀察活動中語言教育的最佳區域和時機.幼兒教育,1987(Z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