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
近幾年,科學教學中實驗部分越來越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實驗中比較注重探究性學習。這是因為不但新課標中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而且我們無論是引導學生探索科學規(guī)律,還是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概念,都離不開科學實驗。正因為如此,科學教育應該以探究性理念為指導,讓科學實驗,尤其是學生自主的探究性實驗在整個科學教學中融會貫通,使之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依據(jù)課標理念,重視探究流程
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遵循、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
首先是提出問題。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學習的開端。問題情境的設置就是要促進學生在原有知識與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fā)生激烈沖突,激化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閱讀、觀察、調(diào)查中對自然現(xiàn)象、生活現(xiàn)象或?qū)嶒灛F(xiàn)象產(chǎn)生好奇,發(fā)現(xiàn)或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但是學生對于提問還是一個難點,不會從生活中尋找問題,所以教師必須給大環(huán)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提問題。比如,《雨水對土地的侵蝕》這一課,學生不了解。先讓學生走出去了解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每次下過雨后,觀察土地的變化,并進行記錄,下雨前和下雨后的變化。然后課上小組討論,寫出實驗調(diào)查表,全班交流。有了這種親身實踐,學生在走進書本時就有了了解,會提出問題,還會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出問題后就可以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與假設,學生運用已有的科學實驗和實踐經(jīng)驗對問題的可能答案進行猜測,嘗試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具體的內(nèi)容,采用多種方式,鼓勵每位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假設后便進入制定計劃、搜集整理信息環(huán)節(jié),這時候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jù),從而進行思考得出結論并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
二、以科學探究,促課堂實效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該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教學過程,旨在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致力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1.探究的意義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活動,應該是由學生自主建構問題、自主設計探究方案、自主開展探究過程、自主完成探究結論,并且在親歷探究之后進行反思與總結的過程。
例如,在探究“擺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關”時,我是這樣進行的: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猜測擺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關,有的學生認為擺繩越短擺得越快,有的學生認為擺錘越輕擺得越快,有的學生認為擺角越大擺得越快。擺的快慢究竟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讓學生說說打算怎樣研究,學生說:“擺一擺、看一看。”然后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方案設計好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在真正的實驗過程中學生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實驗設計存在哪些缺陷,第一次學生要看擺錘越輕是否擺得越快。用兩個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進行實驗,當這兩個擺掛在黑板上準備實驗時,學生才發(fā)現(xiàn)擺繩長度相同才有實驗意義,在學生的建議下將兩個擺換成了擺繩長度相同擺錘不同的擺。我和學生一邊實驗一邊修改實驗方案,整個過程磕磕絆絆并不是一氣和成,但是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fā)展。
2.協(xié)調(diào)放手與指導的矛盾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但教師放手后的指導性如何來落實,這一矛盾擺在廣大教師面前,困惑著我們。探究式學習不是教師找到一種傳播知識的最佳教學方法,而是來自給學習者更好的機會去建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應該是通過教師的設計,給予學生一個可以探索、思考、表達并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空間。教師只有將這種空間和權利交給學生,才能使每個學生真正有能力、有機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形成一種自主建構的學習文化。如,在上述案例中,將探究過程的設計交給學生,但依然難以突破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可以(有權利)產(chǎn)生偏離的局限。因此,在本例中,教師通過建立標準的方式將學生的探究活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中。
我們有必要思考在探究中,放手到何種程度才真正適合小學科學探究的需要?教師教學的底線應該維持在哪里?學生是否有充分的權利和責任堅持自己的思考觀點與行為體系?在規(guī)范學生行為與自主建構之間教師應該如何取舍與調(diào)和?這應該是課程標準既將科學探究定義為學習的方法,又將其定義為教學內(nèi)容的本質(zhì)所在。
3.打破教材的局限
現(xiàn)實中的教師往往將自己定位在教材內(nèi)容的執(zhí)行者的角色上,教學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最佳的途徑將教材蘊含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同時還必須面對社會普遍標準的評價與批判,這就導致犧牲了學生真正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思考與實踐的權利。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囵B(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興趣,是我們?nèi)沃囟肋h的職責。我們要為之努力地研究教學方法,使科學課真正成為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張麗萍.科學實驗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途徑[J].小學科學:教師,2011(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