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果
摘 要:當今社會,最稀缺的就是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培養創造力的前提是創造的意識。擁有了創造的意識,學生的能力才會化盲目為科學,才能夠自覺地進行創造,這也便發揮了創造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語文;創造力;優化
創造能力是人類所特有的,當然它是多種活動的綜合,其中便包含了思維、觀察、想象以及注意和記憶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再加上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等等,這樣的活動是綜合性的,其中的關鍵是創造性的思維。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家庭和學校對于孩子的影響很大,那么語文老師如何能夠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造力呢?
一、加強意識
培養創造力的前提是創造的意識。擁有了創造的意識,學生的能力才會化盲目為科學,才能夠自覺地進行創造,這也就發揮了創造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語文課本的特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為培養創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1.形式多樣化
學生對于創造能力理解不夠深刻,當老師一旦過多地提起這個字眼時,學生便會無所適從,慢慢地有可能從最初的神秘轉化為恐懼,認為自己笨,因為不能夠創造。教師可進行一些簡單測試,或者搞一些創造方面的講座,在班里設置一個小專欄,或者以黑板報的方式講解一些科學家創造的簡單例子,還有關于開發智力的基本的方法。這樣,神秘的創造力以具體的事例形象滲透到學生心中,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口號。老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人類的創造能力,比如科學發明,比如出現的新理論,更為常見的就像微軟技術的更新升級,這都是人類的進步,體現了人類的文明。需要把學生的疑惑和恐懼,一點一點地擠出腦海,這也需要過程,需要老師堅持不懈地努力。
2.思考獨立性
不走尋常路才是創造該走的路,當然這需要學生擁有極大的勇氣。當老師講出問題的答案時,發現和自己思考的答案不太一樣,要敢于說出來,把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凝聚了自己智慧的想法,勇敢地表出來。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創新,不能因為有學生挑戰自己的觀點,就橫挑鼻子豎挑眼,讓學生再不敢發表不同的看法。
二、氛圍需優化
學生如果長期處在煩擾嘈雜的環境中,學習的熱情便會減少,更不可能再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所以,最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習的氛圍,盡量創造出寬松有序的環境,才能真正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思維形成的重要條件是課堂教學的民主化。使學生能夠輕松活躍地學習,需要寬松的課堂氣氛。老師適當地改變自己的“臉譜”,真正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講一些閱讀文章的時候,適當地用輕松活潑的語氣。小孩子看著一臉笑容的老師,也會一臉幸福地對待老師,這樣在講解新內容的時候,學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如果板著臉,冷冰冰地強制灌輸新的知識,學生心生抗拒,則會導致課堂內容無法進行,知識無法講授,談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進行創造。所以優化氛圍很重要。
三、思維的強化訓練
1.創造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的思維,所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關鍵是要做到思維的強化
比如這道題:集市上有一匹馬,馬頭朝西站立著,后來又向右轉了360度,請問,這時它的尾巴指向哪個方向?這道題乍一看,好像很復雜,其實是被這道題的話語迷惑了,馬的尾巴無論什么時候當然朝下。如,學完《狐貍與烏鴉》這篇課文,當提問到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時,慣有的思維定式使得大多數學生這樣回答:像烏鴉這種總是喜歡聽漂亮話的人一定是要吃虧的。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方法,從狐貍的角度試著分析,它是怎么吃到肉的?學生通過思考,會明白原來狐貍真的是很聰明,樹立目標、不怕困難、開動腦筋,最終獲得了勝利。
2.智力結構的優化
在教學中,教師所要做的是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自己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而不是教師完全一個人在臺上講演,把知識說書般地教給學生。是的,作為教師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完完全全地講透,需要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才能夠讓學生感到有趣,對于老師沒有細講的內容,課下要靠自學。這也是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手段。
在新世紀,學校的知識只是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搭建思維模式的必要因素,而不是作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自身成長的必須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擁有豐富的創造力,不僅自身的潛質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更重要的是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高莉莉.淺談語文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4(08).
[2]張玉玲.語文教學應著眼于創造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2(03).
[3]陳世榮.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教育科學研究,2002(1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