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秀 徐徑
近階段在我鎮兩所學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由學生家長完成,主要為了調查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情況與在校表現。本次共調查200名學生,其中包括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的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其中家校表現存在反差的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存在巨大反差的達到了百分之二,低年級的學生尤為明顯。
其實,家校表現反差是很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造成學生家校表現出現反差的因素很多,社會、家庭、學校都是形成問題的綜合因素。首先,來談談“家差校好”這一現象。有的學生在家里表現得不好,甚至是無法無天。這樣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問題。有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屬于留守兒童,都是由“隔輩”老人來看護的。老人看護又過于溺愛。導致學生形成任性而為的習性,在家就成了“小皇帝”。對老人呼來喝去,毫無尊敬而言。有的雖然父母在身邊,但是父母工作忙疏于看護,或者有的父母存在不良嗜好,對孩子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幸運的是有些孩子遇到了嚴厲的教師。在老師的約束下,他們成為一名在校表現良好的學生。但只要回到家中立馬就變成另一個人。因此,我認為“家差校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學生的表現卻是“家好校差”。經常聽到學生家長說這樣一句話:“我家孩子在家表現可好了,能幫父母干很多事。十分懂事……”家里人看到的孩子都是開朗活潑的。他們不會想象得到,自己的孩子到了學校就變成了一個木訥、害羞、毫無自信的“小呆子”。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們反思一下了。現代教育雖然一直在強調減負,但事實是殘酷的。各種形式的嚴厲管束,各種名頭的規章制度,直接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他們在學校不敢釋放自己的心情,課堂上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過分的要求和約束最終使學生在學校成了只會學習的機器。
若長期存在家校表現的反差,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存在嚴重問題的,甚至會導致學生變成“雙重人格”。在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已屬于嚴重的心理疾病了。為了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家校的溝通。特別是定期的家訪工作應該重新定期開展起來。只有做好社會、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良好溝通才能更好的配合,達到教育的良好效果。作為家長對教育孩子要關愛有方,作為學校要做到教育有法。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