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民
(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湖南益陽413000)
為民務實清廉: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肖愛民
(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湖南益陽413000)
政府公信力是影響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為民務實清廉”既是對黨員干部的明確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堅持執政為民,服務人民群眾,提升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用指數;堅持求真務實,破解工作難題,滿足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殷切期盼;堅持反腐倡廉,建設廉潔政治,保持政府在群眾心中的清廉形象。
政府;為民務實清廉;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使社會治理職能的生命線,是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可是,近些年來,群眾面對自然災害、熱點事件、公共危機事件,只要涉及政府或政府官員,第一反應都是政府的錯、官員的錯,這說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是比較低的,群眾對政府越來越不信任,政府公信力面臨危機。政府公信力危機是一個普遍的全球性問題,實踐證明,一旦政府公信力缺失,其合法性就會被廣泛置疑,甚至導致大規模社會動蕩。當前,黨中央著力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對國情、黨情和民情的清醒認識,是為了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為民務實清廉”既是對黨員干部的明確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府信用缺失的重要表現。政府存在的意義和宗旨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可是,在普通群眾心里,政府部門總被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發生事情后,政府老是用“捂”“瞞”“拖”的辦法來處理,或是群眾要托人找關系才能辦好事,托人找關系免不了要花錢,導致群眾對政府的信用指數一度下降。為此,黨中央正確把握國際國內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審時度勢地提出要按照執政為民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執政為民理念的實踐品格就是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一)堅持情為民所系,心里裝著人民群眾
情為民所系,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感情基礎,就是要對人民群眾懷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時刻傾聽群眾呼聲,關注群眾疾苦,反映群眾意愿,重視群眾訴求,集中群眾智慧,忠實貫徹執行群眾路線,努力使政府制定和實施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能夠更好地體現群眾利益。為此,領導干部應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邁開步子,下基層、結窮親、接地氣,與群眾打成一片,心里裝著群眾,時刻想著群眾,做群眾貼心人,始終秉承“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服務意識,真正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真正做到解民難、排民憂、順民意[1]。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2]94“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2]113-114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有始終關注人民群眾,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熾熱情感;只有心里裝著人民群眾,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
(二)堅持權為民所用,不斷增強公仆意識
權為民所用,是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集中表現為領導干部樹立和實踐正確的權力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始終牢記宗旨、牢記責任,自覺把權力行使的過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過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做到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2]127,防止把手中的權力商品化、庸俗化,真正做到“誘惑不移為民志,權重不變公仆心”。公仆意識,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黨員領導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應樹立以民為本思想,強化公仆意識,這是共產黨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勃興的根本保證。增強公仆意識,關鍵是樹立“人民至上”的信念[3]。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處理人民群眾與政府的關系問題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個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的政府,自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各級政府的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如果都能堅持權為民所用,不斷增強公仆意識,政府的公信力自然會提升。
(三)堅持利為民所謀,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利為民所謀,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最終體現,關鍵是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18,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政府落實執政為民理念的落腳點。任何工作要不要做、能不能做,都要從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能從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出發[5]。現在,有些黨員干部整天把為人民服務掛在嘴上,實際卻把個人利益舉過頭頂,熱衷于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腐敗工程”,這樣做必然損害群眾利益,敗壞黨的形象,損毀政府公信力。作為黨員干部要認真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2]117。人民群眾就是在黨真正為他們辦實事中認識和擁護黨的,黨的事業也是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中不斷凝聚人心和發展壯大起來的。
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取決于政府對人民群眾期望的滿足程度。求真務實,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員干部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也是人民政府應有的基本品質。要有效遏制當前群眾最深惡痛絕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堅持求真務實是關鍵。堅持求真務實,就需要政府及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兢兢業業、扎扎實實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放到破解工作難題、化解社會矛盾上,放到研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黨的建設和社會管理的突出問題上,這是求真務實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發揚理論聯系實際作風,反對形式主義
堅持求真務實,關鍵是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之風,反對形式主義。理論聯系實際,也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長點和生命力所在。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對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形式主義是一種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形而上學觀點、方法和作風,與求真務實、理論聯系實際作風是根本對立的。形式主義者把形式和內容機械地割裂開來,脫離實際內容,片面夸大事物的表現形式。其主要表現是:弄虛作假,不求實效;好大喜功,欺上瞞下;脫離實際,照搬照套。形式主義是損壞各級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一個重要根源。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勇于擔當,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4]94
(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作風,反對官僚主義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社會公眾對政府信任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政府機關的工作作風分不開的[6],而作風建設的核心是保持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求真務實的根本方法。官僚主義是一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做官當老爺的衙門作風,突出表現為:不深入基層和群眾,不了解實際情況,不關心群眾疾苦,飽食終日,無所作為,遇事不負責任;獨斷專行,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主觀主義地瞎指揮,等等。具體表現形式為命令主義、事務主義等。密切聯系群眾、反對官僚主義,是我們黨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長期執政的需要[7]。因此,“我們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2]125要“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糾正老爺作風、衙門習氣,杜絕吃拿卡要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2]137
(三)發揚艱苦奮斗作風,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艱苦奮斗是黨的優良作風和優良傳統,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法寶之一,也是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政治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紀委第二次全會上強調:“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有的人是什么錢都敢花、多少錢都敢用,財政經費敢拿來亂花,扶貧款項敢拿來揮霍!這樣下去,群眾怎么會沒有意見呢?!”[4]76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府,是難以贏得人民信賴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艱苦奮斗的大敵,領導干部要帶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對領導干部來說,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多讀點書,多思考點問題”[4]76。發揚艱苦奮斗作風,是克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抵制腐敗現象的關鍵環節之一。
廉潔是公信力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8]這是新的歷史條件對我國政府機制及反腐倡廉建設提出的新命題。廉潔政治就是不謀私利的政治,與腐敗政治根本對立,其本質是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不以權謀私。建設廉潔政治,就是要實現干部清正,保證黨員干部廉潔從政;就是要實現政府清廉,促使公共權力規范運行;就是要實現政治清明,促進政治文明充分發展[9]。干部清正是政府清廉的基礎,沒有干部清正就談不上政府清廉,政府清廉是政治清明的關鍵,沒有政府清廉就不可能達到政治清明。建設廉潔政治,保持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清廉形象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嚴格落實“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做到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全面推進。
(一)加強反腐倡廉和從政道德教育,為政府清廉奠定基礎
要使政府清廉,必須先使干部清正,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干部廉潔公正履職的基礎。干部清正,要求領導干部忠于職守、廉潔奉公、品行端方、作風正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模范表率作用,發揚優良傳統作風,不斷提高個人修養[10]。干部清正,主要解決個體的廉潔問題,就是領導干部不以權謀私,正確行使公權力,堅持秉公用權,做到用權出于公心,不謀一己私利。這就要求我們把反腐倡廉教育和從政道德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好抓落實。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識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法制教育、從政道德教育,引導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領導干部要把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作為從政道德建設的核心,自覺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自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始終保持清正廉潔。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政府清廉強化保障
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是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廉潔政治的根本保障。腐敗問題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的問題,在權力過分集中、缺少制衡機制的環境下,光靠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是很難真正遏制腐敗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8]。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是社會活動有序有效進行的根本保障,政府公信力必須建立在可靠的制度保障基礎上。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是權力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形成權力制衡機制。除了權力制衡機制,還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4]82為此,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有效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三)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為政府清廉凝聚民心
腐敗不除,民心難聚。群眾對腐敗問題深惡痛決,腐敗問題不解決必定會讓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失民心者失天下,腐敗問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4]81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紀委的要求和部署,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采取有效措施,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不斷加大辦案工作力度,著力清除危害黨的肌體健康的毒瘤,振奮了黨心民心,純潔了黨的隊伍。消極腐敗現象與建設廉潔政治水火不容,要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嚴格依紀依法查處腐敗案件,這是建設廉潔政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反腐敗取信于民的關鍵。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C].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
[3]人民日報評論員.增強公仆意識堅持權為民用[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20/ content_5872994.htm.
[4]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C].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
[5]吳向東.為民、務實、清廉:黨員干部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N].光明日報,2014-02-26(13).
[6]賀培育,殷為.提升政府公信力:問題、意義與對策[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1):20.
[7]馮俊.求真務實立黨之基[N].光明日報,2013-06-18 (13).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OL].新華網,http://news. 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9]張惠新.堅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J].黨建研究, 2012(12):92.
[10]李玉賦.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的重大任務[J].求是, 2013(4):21-22.
Being People-oriented,Being Pragmatic,Being Incorrupt: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Governmental Public Trust
XIAO Ai-min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Base,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Hunan 413000)
Governmental public trust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Being people-oriented,being pragmatic,being incorrupt are not only the clear requirements for CPC members and cadres, but also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governmental public trust.The government is for the people and to serve the people,so as to improve the people’s trust index for the government.Being pragmatic and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in work are to fulfill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the government.Countering corruption is to keep the incorrupt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being people-oriented,being pragmatic,being incorrupt;public trust
D630
A
1674-831X(2015)01-0084-04
[責任編輯:葛春蕃]
2014-11-10
2012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YBA047)
肖愛民(1967-),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城市學院教授,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總支書記,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與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