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華君(重慶邦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基于自然辯證法的舊工業建筑改造思路
□文/肖華君
(重慶邦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提要]自然辯證法是人們認識客觀自然界的一種重要理論思維方式,任何學科或者社會問題都離不開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指導。而舊工業建筑作為城市歷史印記的一部分,對其進行保留改造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本文在自然辯證法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結合基礎上,通過理論研究分析,并結合舊工業建筑的處理問題,依據更新改造的原則,對舊工業幾種改造新模式進行探索分析。
自然辯證法;可持續發展;舊工業建筑;改造
收錄日期:2015年9月1日
自然辯證法從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出發,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考察作為客體的自然界,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以及作為中介的科學技術,這便構成了自然辯證法三部分研究對象。21世紀,人類世界已步入了信息技術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發展,必須首先掌握用自然辯證法來分析、解決問題。建筑工程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建筑工程的作用,人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越來越處于主導地位,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促使這種關系日益和諧更加友好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建筑是展現空間構筑物的藝術,建筑物反映了人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關系,為了使這些關系融洽和諧,促進人類文明的提升、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新的時代背景下有必要對城市舊工業建筑給予更多的關注。自然辯證法作為舊工業建筑的靈魂,建筑結構的設計必然遵循著辯證法思想。將舊工業建筑重新提到重要的位置,意在充分發揮其壽命,使建筑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在1987年召開的“地球的未來”國際會議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遞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為了把可持續發展納入實際行動軌道,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正式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主題和全人類的共同行動準則。1999年國際建筑協會在大會上北京憲章的發表,表明“21世紀的建筑學”將重點關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新世紀的建筑必將遵循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自然界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客體之一,這與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客體是一致的;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內容還包括許多與自然界有關的社會因素或者說人的因素,這也正是自然辯證法所關注的內容,因此自然辯證法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和哲學基礎。
對舊工業建筑改造的理念在這一背景下被提出來,隨著對可持續建設的關注,各國對傳統工業區的看法逐漸轉變,對舊工業建筑的保護利用力度加大。各國開始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對舊工業建筑不再是簡單的拆除,而是通過科學的結構再設計,將舊工業建筑改造為工業博物館、工業公園、工業旅店、創意基地等,充分展現出了人文與建筑、環境與科技的和諧統一。我國工業建筑群及工業建筑眾多,若均以粗暴的方式拆除重建,對資源是極大的浪費,因此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對于自然界存在與演化規律的討論,我們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城市的更新改造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對舊工業建筑以及傳統工業區的處理,由于缺乏城市改造理論的指導以及對工業建筑科學的評價標準,使得對于舊工業建筑區的去留問題無從選擇。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捧西方城市早期的改造理念,對工業建筑簡單、粗放式拆除等,都使得有利用價值的傳統工業區以及舊工業建筑被大量拆除。這種方式雖解決掉了這些高能耗的工業建筑,可并沒有給周邊的環境帶來好轉,反而浪費了大量資源。
(一)更新改造的原則。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應該是以人為本,以可持續建設為準則,以環境和發展為目標,推動舊工業建筑的重生利用,以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建筑,在改造中要尊重原有建筑,以辯證的態度對待舊工業建筑的設計、重新利用。(1)尊重本體:尊重原有建筑本體產生、存在、衍生的發展歷史,尊重原有建筑本體空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建筑的體量關系、空間特點、結構體系等;(2)形能匹配:舊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要在滿足新功能的要求下,做到結構合理、經濟可行、維護方便,從而使新的使用功能與建筑舊有空間、外觀形態之間相互匹配;(3)綜合平衡: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必須擔負起振興地區經濟的任務,不僅是簡單的建筑再生,還肩負著以建筑自身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4)綠色節能:指在舊工業建筑更新改造過程中,在建筑材料的選用、室內空間的布置、廢舊材料的利用,節能環保措施的細部構造,能源動力采供方式等方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符合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綠色和生態設計理念。
(二)更新改造的新方式。目前,對舊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都市型工業:位于城市中心,改造舊工業建筑,不僅僅是簡單的利用和改善環境,而是增強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城市就業機會,同時體現了城市的多元化、包容和可持續發展,提高了城市綜合競爭力;(2)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傳統工業建筑改造成高科技園區,吸引高新技術廠家投資,不僅帶動就業,同時有利于城市GDP增長;(3)文化藝術區:只是一種臨時策略,因低廉的租金吸引到先鋒藝術家,多以單體工業建筑為主;(4)新型居住社區:通過土地置換,將工業建筑部分保留,作為民用建筑社區一部分,如北京金地國際花園是由原北京夜光杯葡萄酒廠用地置換建設的商品房住區;(5)公共服務設施:舊工業區的占地面積大,區內交通設施、市政設施配套已較為完善,利于成片開發,主要形式有商業辦公區、文化體育設施、大學社區;(6)城市開放空間:綠地公園、后工業景觀公園(指在廢棄工業場地的基礎上,通過對自然要素和工業元素的改造、重組和再生后,形成的具有全新功能和含義的環境景觀)、工業遺產保護和工業遺產旅游等等。
以如此方式改造出來的舊工業建筑,雖消耗了一定的資源,有的甚至花費較大,但從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改造后的項目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在后期的城市規劃和收益方面卻也有額外的收獲,并得到大眾的認同,人與自然也融洽相處,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的思想。
發展觀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演變是在人類不斷認識自然的基礎上形成的,是與人工自然的發展過程相對應的,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符合辯證法的。提高對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思想認識,以自然辯證的觀點來思考,避免工業建筑盲目改造的不科學思想,同時要建立起一個當前與未來相結合的可實施的科學發展目標,走不斷改善和提高的道路。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要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通過分析發現,任何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取得的進步都是遵守自然辯證法和科學發展觀的結果,當然對于舊工業建筑的改造研究取得的進步也是如此。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舊工業建筑的遺留改造問題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方向上不可逃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城市建筑的發展方向應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做到對立中統一。無論是舊工業改造建筑還是新建建筑,都應做到自然辯證法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相結合,指導建設工程活動,這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凡.自然辯證法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0.9.
[2]陳子辰,許為民.自然辯證法在工程中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翁翼飛,張麟.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辯證法[M].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2.
F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