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巖(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
江蘇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
□文/崔巖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
[提要]本文以江蘇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為研究對象,從地區和類別分析集聚區的分布格局,結合典型案例,探討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機制,并為促進集聚區良性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服務業;集聚區;格局;機制
收錄日期:2015年8月25日
目前,江蘇擁有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共122個,其中蘇南74個,蘇中23個,蘇北25個。在江蘇13個城市中,擁有省級服務業集聚區最多的城市依次為南京(20個)、蘇州(19個)和無錫(16個);最少的為連云港(3個)和宿遷(3個)。可見,服務業集聚區省內分布不均勻,呈現蘇南、蘇北、蘇中遞減態勢。(表1)
按集聚區的類別來看,江蘇省級服務業集聚區主要以現代物流為主,共有36個,占比29.5%,其次為科技服務和產品交易市場,分別有23個和19個,占比18.9%和15.6%。由表2可見,無論哪種類別的集聚區,蘇南地區在個數上均擁有絕對的優勢。如創業產業集聚區,蘇南比例達到75%;軟件和信息服務集聚區,蘇南比例為66.7%。蘇中地區在商務服務和現代物流集聚區占比較大,為27%與25%。而蘇北地區在產品交易市場和商務服務集聚區擁有較高比例。(表2)
以服務業集聚區最多的南京為例,集聚區主要以科技服務、軟件信息服務和現代物流為主。如中國(南京)軟件谷集聚區、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集聚區、南京市徐莊軟件產業基地集聚區和南京軟件園集聚區都是軟件信息服務類的集聚區。
服務業集聚區最少的連云港,3個集聚區分別是現代物流類的金港灣物流集聚區、產品交易市場類的東海水晶市場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及商務服務類的金海投資有限公司集聚區。而宿遷市的3個集聚區涉及產品交易市場類與軟件信息服務類,分別為義烏國際商貿城市場集聚區、百利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宿遷市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一)市場導向。出于利潤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自發的向區內集聚。這類集聚區的形成、成長、演化是市場作用下的自發過程,是按照市場需求自發集聚,通過市場化運作自我完善而逐漸形成的。
市場自發形成的集聚區涵蓋了企業決定是否在區內聚集所考慮的諸多因素,如市場需求、運輸費用和知識外溢等。集聚區的成長發展符合市場規律,能充分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集聚區的區位交通條件良好,綜合配套設施完善,大多處于城市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區域;集聚區內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要素集聚度較高,專業化的供應商較多。
如吳江市中國東方絲綢市場集聚區是典型的市場導向的結果。盛澤是中國的綢都,絲綢生產與貿易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代就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名聞遐邇。目前盛澤已擁有2,500多家工業企業,8,000家商貿企業,15萬多臺無梭織機,其中高檔無梭織機占一半,年產各類紡織品150億米,占全國30%以上,紡絲產能每年400多萬噸,占全國10%。涌現了恒力、盛虹、鷹翔、新民等一批國內知名的優秀紡織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已經做到了從繅絲、化纖紡絲、織造、印染、織物深加工到服裝制成品的完整產業鏈覆蓋。
(二)政府導向。政府相關部門全新劃出一塊區域統一規劃,集中資源、政策導向發展某一類型服務產業,并集中大量投資建設基礎設施,為企業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實現招商引資提供特殊優惠政策,吸引行業內重點龍頭企業入住,最終形成集聚區。
政府主導的集聚區規劃先行、布局合理、發展空間充裕,一般按照統一規劃進行布局建設,并儲備了充分的后續建設用地;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明晰;在財政支持、土地批準、行政審批等各方面具有政策優勢。
如南京軟件園,該園1999年2月經南京市政府批準成立,2000年9月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2006年11月被商務部批準為“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2007年1月獲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區”,8月被國家廣電總局批準為“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作為南京市“一谷兩園”中的重要北翼,憑借著國家級軟件園的區位和政策的優勢,肩負著二次創業的使命,建設軟件產業集聚區,推動高新區向“國際知名園區”發展。目前,園區占地面積5.4平方公里,已建成近90萬平方米的軟件研發、辦公及配套用房,已累計吸引448家軟件企業入駐,涉軟從業人員達3.75萬人。2011年完成軟件業務收入260億元,同比增長56.4%。

表1 按地區的江蘇服務業集聚區分布(單位:個)

表2 按類別的江蘇服務業集聚區分布(單位:個)
(三)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融合。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融合是服務業集聚區形成的第三種方式。這類區域是市場主導自發形成的集聚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水平后,政府逐步介入到集聚區的發展和完善中。政府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對集聚區的產業升級、功能定位、建設標準、空間布局、公共配套和服務設施建設等進行新的定位和引導,提高集聚區規模效益。
服務業集聚區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增強城市的集聚輻射效應,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有利于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多方位服務,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注重發揮政府作用與發揮市場作用相結合。政府調控必須尊重市場規律,盡可能利用市場機制,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減少用直接的行政手段來干預集聚區發展,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可以加強規劃指導,明確各服務業集聚區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做好更加具體的建設發展規劃及年度實施計劃。
(二)把握產業關聯效應,促進產業互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存在強烈的關聯性,制造業的需求能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又能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因此,要科學規劃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運行體系,不能顧此失彼,偏重一方的發展。
(三)加強人才建設,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服務業不同于傳統行業,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加快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關鍵是吸引專業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加大力度培養高層次人才,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充分儲備優秀的人才方能支撐服務業集聚區的持續快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曦,呂斌.中小城市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4.4.
[2]唐玨嵐.原生與嵌入: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形成的兩種模式[J].當代經濟管理,2010.12.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江蘇服務外包業集聚與區域發展差距研究”(2013SJD 790037)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