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龍 王桂花
(銅陵學院會計學院 安徽·銅陵)
長期以來,圍繞“大學應培養什么人才?”這個命題的分歧一直存在。紐曼、洪堡等理性主義哲學思想學者主張培養“完人”或“全人”,而科爾、范·海斯等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專家堅持大學應培養訓練有素的從業人員即“有效的公民”。隨著高校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機遇。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大眾化教育的普及為地方高校帶來廣闊發展空間,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下降卻成為地方高校發展規模的瓶頸。目前,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社會迫切需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根本發展在于變革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建設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學。以特色為發展戰略,以創新為發展動力。
當前,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等教育步入新常態,改革創新彰顯高校辦學活力。高校轉型發展應調整思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謀求內涵發展。但是目前高校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
(一)人才培養理念存在偏差。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要突出辦學特色,重視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對接性,主要關注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同時,地方高校要重視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包括通用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核心技術。另外,要明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方向。高校存在專業設置重疊的現象,不同高校間的培養目標一致,沒有重視學生的個性需求,個性發展受到忽視。
(二)培養過程單一。本科階段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只是適應社會需求的“工具人”,同時應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本科教育的培養過程涵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存在不足:專業設置方面未能有效對接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本科教育的功能應能體現追求高深學問與服務社會的協調統一;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長期以來存在著自由教育和專業教育價值觀的分歧,其實是培養通才和專才的理念沖突;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教師扮演著控制者、組織者的角色,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管理制度剛性。剛性管理是以制度為主要約束手段的管理方式。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剛性與柔性相融合的管理制度,但目前多數高校管理機制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現有教學管理體制具體而呆板,缺乏創新性。封閉式的教學管理方式以及教師創新性教學的缺乏,束縛了學生創新理念的培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地方高校應遵循“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原則,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樹立地方高校辦學新理念。高校辦學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有發展愿景和明確的方向,才能顯示其發展生命力的底蘊。地方高校要確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從而確立學校發展的靈魂和綱領,要找準定位,凸顯特色,培育特色辦學。地方高校在內涵建設、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課程模塊的設置等方面入手,創新辦學理念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培育特色學科專業。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要發揮爭創一流、追求卓越、創新求高的精神,實現內涵發展。地方高校內涵發展的前提是結合自身實際形成明確的辦學理念,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學。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國外看,主要有四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即工作實踐中“能獨立應用科學方法的,面向應用的教育”;加拿大、美國等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模式(CBE 模式);英國“三明治”教學法模式即“實踐——學習——再實踐”的教學法;英國“資格證書體系推動型”實踐教學模式。從國內看,隨著中國版“工業4.0 規劃”——《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轉型需求的是“精細化”培養人才,而不是現行的“粗放式”培養人才。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高校強化學生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因此,地方特色高校在學校總體辦學定位下,應區分不同學科,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相應的探索適當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特色,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1、人才培養方面。首先,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地方高校須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求,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質量觀,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須借鑒國內外同類型高校的成功范例,廣泛征求教師、參加工作的畢業學生、用人單位以及行業專家的建議,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以及創新能力;其次,創新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協同創新是高校的一種新的辦學理念,高校作為協同創新主體,要實施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實現資源共享,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實現校企合作,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構建嵌入式育人機制。在此模式下,人才培養的具體策略為:確定協同創新的辦學理念;設置開放創新的課程體系;采用研究性教學方式;強化師資隊伍的創新能力建設等。
2、專業建設方面。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發展根本。相對其他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多數辦學時間不長,遠離省會,屬于中小城市,沒有區位優勢,因此唯有辦成特色才能贏得社會青睞,才有發展機會。地方高校在明確辦學方向時,一定要體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意識,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對接地方產業發展。地方高校要在不利條件下生存,揚長避短,突出地方性、區域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培育學科特色,強化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方面,地方高校在充分考慮地方歷史文化傳統的前提下,確立學科專業特色,培養地域文化、區域經濟需要的特色人才。
3、產學研方面。圍繞學科專業特色,地方高校建設特色科研平臺,組建科研創新團隊,聚焦特定研究領域,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形成特色科研平臺體系。地方高校依托組建的科研平臺,實施課題聯合攻關,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高層次科研項目。發揮協同創新科研團隊作用,考慮特色學科,聚焦學術前沿,進行持續跟蹤和深入研究,產出國內有影響力的特色研究成果。結合地方經濟需求,開展有特色的科研服務。地方高校建設智庫,為當地政府預測決策提供參考建議;與企業及產業園區在大數據領域實施合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為以財經類學科專業為辦學特色的省級示范應用型本科高校,銅陵學院堅持多元化辦學,特色化發展,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堅持內涵發展和開放辦學,以創新為發展動力,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堅持內涵發展,培育特色,“質量工程”建設成效凸顯。銅陵學院堅持內涵發展,凝練辦學特色,注重應用能力,強化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建設多門省級精品課程。學校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獲得突破性成績: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國家級教育實踐基地:銅陵學院-銅陵化學工業集團公司管理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達90 多項;會計學、審計學等7 個省級特色專業等。根據教育部“質量工程”中的“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要求,圍繞“質量工程”推進教學改革。
(二)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共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銅陵學院堅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辦學定位,實踐教學日益強化,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學校構建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引進企業資源,合作共建,內外結合,搭建實驗教學平臺、實踐基地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為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建立一批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彰顯特色,打造財經綜合實驗中心如省級示范實驗教學中心——會計實務實驗室;校企聯手,搭建理工實驗實訓平臺如GE Fanue 自動化系統實驗實訓室,集實驗、實習、實訓、就業、研發多功能為一體。
銅陵學院積極應對社會需求,創新實訓,構建創新能力培養大舞臺。學校舉辦“會計實務操作大賽”、“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學科競賽。學校還建造了電腦鼠創新實訓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創新開放中心和皖中南企業管理實戰演練平臺。
(三)創新科研工作,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科研是學科建設的核心,銅陵學院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二者實現有機統一。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深度參與并積極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制定和實施行動計劃,發展適應地方經濟需求的新興學科專業。
銅陵學院與國家銅鉛鋅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銅陵有色集團、馬鞍山鋼鐵等單位合作共建100 多家校外實踐基地,并利用基地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學校與知名企業如江蘇沙鋼、安徽藍盾、華為等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探索“三進入、三延伸”開放式教學。在學校對科研工作的大力推進下,科研成果豐碩,上水平,聚特色,有力地提升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總之,銅陵學院立足本校實際,突出地方性、區域性,以特色為發展戰略,確定學科的專業特色,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適應地域文化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學校積極發揮優勢和特色,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強化協同創新模式研究,協同育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
[1]別敦榮,胡穎.論大學協同創新理念[J].中國高教研究,2012.10.
[2]古廣靈.協同創新視閾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7.
[3]陳端呂,彭保發,王亞力,熊建新.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