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俗文化,課堂觀察,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9-0037-04
在2013年12月全國歷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年會上,葉德元老師設計并執教了“濃郁的民俗文化”一課,他采用地道的方言、形象的實物,親切而又生動,令觀課者耳目一新。在課后的課例研討和晚間的“學術沙龍”活動中,大家從不同角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筆者在會后反復琢磨,有所體悟。
一節展示課的優劣得失,是否可以參考專業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去審視課堂教學?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教授認為:課堂觀察可嘗試從4個維度進行: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①因為我們事前并沒有做專業的課堂觀察準備,這里就借用崔教授研究方法中的一個維度——課程性質維度,結合歷史學科的核心問題進行討論。
崔教授課堂觀察之課程性質維度,主要是從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過程、評價和課程資源五個角度切入。②
從課程性質來看,葉老師的這節課是地方歷史課,依據新一輪課改的三級課程方案,地方歷史課程主要反映地方和社區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作為優質教學設計課,葉老師這堂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1.從教學內容考量
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呢?趙亞夫老師認為:“無論是從方法的角度說,還是從表述的角度看‘有能力才是達到目的的橋梁,所以特別強調把培訓學生的學科能力放在學科教育的中心位置。”③
因此,從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的視角來審視,葉老師的這節展示課凸顯了歷史學科特點,對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培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一手材料證據
葉老師課堂教學中很重視一手材料的運用,如綿竹年畫、諺語、茶館圖片、蓋碗茶實物、長嘴壺實物、東漢時期的說唱俑、變臉和各種傳統節日影視展示等考古材料、實物材料、影視記錄材料等,有利于培養學生重視證據的意識。
(2)注重歷史視角
葉老師在講“川茶”問題時,通過兒歌“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后花園,三匹馬,兩個童兒打一打。王婆婆,罵一罵,隔壁子幺姑說閑話”,諺語:“頭上晴天少,[前茶館多”,進而介紹考古成果,說明“國飲”茶文化發祥于蜀地,在川西衍生出“茶館文化”;在介紹“廣元女兒節”時,講述唐朝女皇武則天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因而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葉老師在介紹這些民俗現象時,都是從它們的發源地、出現時期和發展歷程的視角展示。將巴蜀民俗文化現象放在歷史背景中去講授,讓學生在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聯系,不僅拉近了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了學生的歷史認知。這體現了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歷史學科特有要素——歷史時間意識、歷史視角等的培養。這些都完全符合歷史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普及歷史常識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①
(3)體現了歷史的連續性和變化
上例的“川茶”內容,葉老師分析:“作為‘國飲的茶文化據考就發祥于蜀地,歷盡滄桑而不衰,且在川西生發出‘茶館文化一支來”,因而,“有人把川西茶館同巴黎的酒吧、維也納的咖啡館相提并論”,葉老師通過揭示在川茶與“國飲”的淵源關系,也進一步說明“國飲”在世界文化中的“國際影響力”。接著,葉老師又從“國飲”的發展歷史、影響講到“茶館”的功能,通過引述一些實例和茶館中的生活場景,系統地歸納出了“茶館”所具有的“擺龍門陣”“民間會社聯誼”“民間法庭”“社會文化娛樂場所”等四大社會功能,立體地展現了“茶文化”的各個層面;在講“川劇”時,從東漢時的說唱俑到昆劇、弋陽腔、秦腔、二黃調等等,介紹了這些民俗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現了歷史現象之間的關聯與變遷。
2.從教師實施過程的維度考量
美國心理學家R.M.加涅研究認為:“一節課包括這樣九個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學生目標,刺激回憶前提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但并非以這種順序一成不變……絕不是每堂課都需要所有這些事件。”②筆者認為從教學過程來看葉老師這堂課有以下特點:
(1)引起學生的注意
葉老師用自己拍攝的學生課間身影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其學習動機,激活學習興趣。
(2)呈現了豐富的巴蜀民俗文化素材
葉老師在課堂上呈現了綿竹年畫、四川方言、蓋碗茶具、東漢時期的說唱俑、川劇、民俗活動等豐富的材料。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引起了學生的好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提供學習指導
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指導學生參與課堂,不僅引導學生用四川方言朗讀民諺、歌謠、辭賦等豐富的巴蜀民俗文化的文字材料,還讓學生嘗試用長嘴壺倒茶、模仿東漢時期的說唱俑動作感受俑者豐富的內在情感、請學生介紹獨具特色的川菜等等,通過學生的參與來讓他們感受獨具地域特色的巴蜀民俗文化。葉老師借助這些活動,將無法直接接觸和觀察的歷史現象,通過學生自己模仿的方式“再現”,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使這些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活的影像。
3.從資源運用的維度考量
(1)豐富的課程資源
葉老師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歷史課程資源,如考古成果、實物資源、影視資源;用四川方言引用了包括民諺、歌謠、辭賦等在內的豐富的巴蜀民俗文化的文字材料,甚至包括方言、即興]唱等豐富多彩的語言資源和視聽資源。
(2)教師個人魅力資源
四川方言、即興]唱等]示形式,展示了葉老師的個人魅力,尤其是他即興]唱的“高腔”和“燈戲”兩個聲腔:惟妙惟肖、鮮活生動,不僅打動了在場的學生,也打動了聽課的老師。
(3)充分使用課前、課中的生成資源
這是一位年輕教師最吸引人也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葉老師上課前將課前在校園中采集的本班學生的照片作為導入部分展示,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在講到川劇臉譜及繪制技藝時,教師將學生練習繪制的川劇臉譜拍下來,在課上展示給學生,令學生意外、驚訝和欣喜,有效地促進了師生互動。
(4)課外資源
葉老師在課堂上展示豐富資源的同時,還向學生推薦了一些課外資源:如去成都東直門“蜀道]義”吃川味、賞川劇……這些都是學生唾手可得的課程資源,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從歷史學科能力培養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失誤。
1.從教學目標維度考量
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一節課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問題,加涅曾明確指出:“教學設計者開始時問的問題,并非是學生要學什么,而是學生學完后將會做什么……這意味著教學設計始于對教學目標的考慮。”①趙亞夫老師也談到,如果“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一節歷史課如果失去了靈魂。內容再生動、豐富都是擺設。”②然而非常遺憾的是,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我們無法從葉老師的教案、課堂展示和課堂小結中,清晰地找到本課的教學目標,這可能是本課最大的敗筆,這也是為什么評議時有老師認為“沒有文化的感覺”的問題所在。
筆者覺得,至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地告知學生巴蜀文化的四個基本特點:“歷史傳承性,時代變異性,民族地方性和人文開放性。”③
2.從教學內容容量的維度考量
葉老師這節課幾乎囊括了四川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如此豐富而龐雜的內容,要在40分鐘之內全部展示給學生,比較困難,學生在狂轟濫炸中上完一節課,很多內容不僅老師沒有時間展開,也根本沒法讓學生時間思考、消化……
初中生因為年齡和心理等方面都未成熟,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儲備,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有限,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就要特別講究選擇教學重點,突出核心,要圍繞一個中心從多個角度展開學習內容,而不能是多中心、多重點、面面俱到。
本該是一個主題單元的內容,卻要老師在一節課內完成,也顯示了老師的無奈。
3.從教學實施過程中考量
(1)缺少對證據意識的順勢引導
葉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了一些考古材料和實物證據,希望能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但也可能是時間關系,稍稍忽略了對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引介,我們知道四川有豐富的文獻檔案資料和大量的考古材料,如果在講到相關內容時順勢引申和介紹一下,作為學生課后活動的內容是否更好?
(2)對原因和結果能力、連續性和變化能力的引導不清晰
筆者認為并不是每一節課中都要包含所有的學科能力培養,但如當問題涉及這些方面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如葉老師自己在教案中也提到:
現實情況是,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時代大潮中,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四川民俗文化多處于艱難和尷尬的境地,不少民俗事項和器物被沖淡和邊緣化,日漸萎縮和凋零,以至湮滅、消失。
今天觀看川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四川小吃受到洋快餐的劇烈沖擊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更好地保護、開發、運用民俗文化資源,促進民俗文化產業化?這是民俗文化的現實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好的點子嗎?
但在這里,葉老師并沒有具體提示和引導,顯得籠統、無法實現。是否可以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嘗試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分析衰落、變化的諸多原因,并從原因分析中找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3)道德評判培養意識不強
我們注意到,葉老師在廣漢保保節的介紹中,提到“原來那種領子保關煞的迷信觀念漸變為通過拉保保達到聯絡感情,互相幫助,共同關心下一代成長”。既然提到迷信觀念,是不是應該對封建迷信觀念做一批判呢?新版課標也明確指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①
當然,以上這些順勢引申與引導,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這節課本來容量就很大,這樣的要求也許有些苛刻,此時,可能就需要老師擇其精要,有所側重與取舍,還是要回到教學目標上去,考量這節課主要想讓學生從中學到什么,以及什么方式的學習對所教的學生才是最有效的。換位到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或許效果會不一樣?
4.從教學效果評價維度考量
從聽課和教案中我們沒有看到檢測學習結果的評價方式,但有一個課外思考題:“如何更好地保護、開發、運用民俗文化資源,促進民俗文化產業化?這是民俗文化的現實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好的點子嗎?”前已分析,因指向性不強,過于籠統,實則無法操作。
最后,教師自身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也影響了對整節課核心內容的把控和提升。
葉老師在結語中說:“歷史是資源、文化是資源、民俗是資源,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給當代的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更是義不容辭的義務。不要讓這些寶貴的四川文化成為歷史書上的‘傳奇,應該讓他世代相傳,搶救、保護、開發好民俗文化,進而推動民俗文化產業化,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這反映出葉老師對這幾個基本概念理解不是很到位。
歷史即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為。“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過去的后果。……歷史的知識是關于心理在過去曾經做過什么事的知識,同時它也是在重做這件事,過去的永存性就活動在現在之中。……歷史知識就是人類心靈關于它自己所能有的唯一知識”。②文化比較權威的是馬林諾夫斯基的解釋:“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可以把文化現象分為兩大主要成分(物質和精神),又可以分為許多方面——制度、風俗和器物。”③因此,文化是在歷史中產生的,文化不能脫離歷史而獨立存在;民俗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誠然,作為年輕教師能夠將歷史課上到這種程度,筆者認為已經非常好了,同樣也倍感欣慰。筆者在這里討論,只是希望我們的課堂朝著更完美的方向努力,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仁批評。
【作者簡介】王繼平,女,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疆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學。
【責任編輯:全驁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