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邢新寶
[關鍵詞]文化資源,校本課程,史學研究法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9-0053-03
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拓寬與歷史學科有關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歷史常規教學形成有益的補充。作為一種重要的校本課程資源,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利用對于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現實中卻存在文化遺產資源利用不足,與中學歷史教學結合不夠緊密的現象。怎樣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在上好校本課的同時,達到對常規歷史教學的有益補充呢?筆者以石家莊為例,就如何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中有效運用文化遺產資源,作一粗淺分析,與各位同仁探討。
針對石家莊文化遺產資源在校本課程中的比重過少,但教師普遍對當地文化遺產資源比較了解的現狀,我們主張就地取材,加大文化遺產資源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權重。白佛口文化遺址、正定縣城內的隆興寺、趙縣■河上的趙州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西柏坡,都是石家莊的城市名片,利用好這些資源,能夠很好地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一、在知識挖掘和能力培養上,要注重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相結合
以趙州橋為例,它是非常突出的有形文化遺產,作為啟蒙教育的小學語文教材已經對其有過形象的描述。而趙州橋本身設計和工藝之精巧,也讓其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現代鋼筋混凝土拱橋的祖先,在1991年還被被評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也正是趙州橋科學而精致的結構技術,有關趙州橋的傳說,如“柴王推車運三山五岳”和“張果老騎驢馱五湖四海”過橋而橋仍牢固如初,渲染了橋體的穩定,也增加了這座建筑的神話色彩。因此,精巧的技術、科學的結構、優美的造型、“平安吉祥”的藝術主題、“通濟利涉”的完美功能使趙州橋日漸成為豐富而深刻的文本模型。“經過1400余年的讀解,不同時代的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審美期待和社會理想,對其進行不同的讀解診釋,由此不斷地生成與特定時代相協同的新意義。……顯然,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型石拱橋,趙州橋已超越了自身單一交通功能,成為文化的載體”。①從這個意義上講,了解趙州橋的有形文化,還需要其無形文化做鋪墊。教師在講授趙州橋時,將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巧妙結合,會使學生對趙州橋有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筆者曾講過《趙州橋傳說背后的歷史》一課,就以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②導入新課。利用民歌這種無形文化遺產營造教學氛圍,引出教學的主題——趙州橋,再通過引入趙州橋的神話傳說,將趙州橋的無形文化遺產融入傳統趙州橋的有形物質創造當中,結合幾則史料對趙州橋的高超技術水平作深入分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滲透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還以趙州橋為例,引入神話,將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結合,只是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在學生了解少年魯班修橋和張果老、柴王爺試橋的神話傳說故事后,讓學生推斷該神話產生的大致年代。因為雖然趙州橋修建于隋代,但其相關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卻屬各個時代,有的還相距甚遠,比如魯班是戰國時代的人,張果老是唐代的道士,柴王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君王柴榮,真正的修橋者李春則是隋朝人。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修橋的真正時期,為什么又會產生眾多不同時期的人物交織在一起的神話傳說呢?所以作為對史學研究的一個嘗試,我們首先要區分出修橋的時間與神話傳說產生的時間。這里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大膽的假設,再充分說明理由。當學生們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后,教師再出示各種材料,特別是通過魯班、張果老、柴王爺三人的生活時期,可以斷定該神話最早是在五代以后產生。①這就是胡適所講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歷史研究方法,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論從史出”方法的體現。
同樣,對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體會“論從史出”。為什么黨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為什么新中國會從這里走來?最好的回答就是實地參觀。當學生親[看到黨中央領導人的生活住處的風貌,感受到那種軍民魚水情,他就真正懂得了教科書中的內容,形成“論從史出”的觀感。
三、挖掘高中教材相關內容,做好歷史教學的有益補充
為什么傳說中把魯班作為趙州橋的修建者呢?這一方面說明了造橋的技藝高超,好像只有神仙才能造的出來;另一方面還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這個知識點。在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一方面生產著皇室(王室)、官府和貴族及百官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同時也從事著諸如宮廷建設、寢陵修建、政府衙門修繕、兵器生產、錢幣鑄造等特殊手工業以及諸如橋梁等公共設施,還直接壟斷著鹽、鐵以及酒、茶葉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物資生產和流通。因此官營手工業重質量、技術水平高,趙州橋就是其中一例。但同時中國自戰國以來,統治者便一直貫徹“重農抑商”思想,士農工商等級排列,手工業者地位不高,特別是官營手工業中的工匠地位更低,很難留名;同時官營手工業中的工匠往往是世代相傳從事同一門技藝,有的朝代稱之為“匠戶”,而傳藝時又有很多限制,有的只在自家相傳,有的傳男不傳女,還有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會拿出“秘方”,這就造成技藝非常容易失傳。由此來分析,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一千多年來真正的建造者——工匠李春一直是那樣的默默無聞了。再者關于趙州橋修建的原因,可以從隋朝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的需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當時■河洪水頻發等方面分析。這同樣可以用來解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許多具體問題,如中國古代重大工程長城、大運河、故宮等的修建;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評價;對國家統一問題的認識等。同理,關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探究黨中央為什么選址于此,可以從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石家莊已經解放(當時軍事形勢)、群眾基礎好等角度分析。這可以用來解決中國近代史中革命根據地、敵后抗日根據地選擇建在何處,具體戰役勝利的原因,以及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甚至是中國古代史中都城的選擇等諸多問題。另外西柏坡與中國近代史,特別是與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的歷史緊密相融。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此頒布,轟轟烈烈的解放區土改由此展開。而由此調動了大量農民直接參軍,眾多農民隨軍出征,負責運糧、戰爭的勤務等,這都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這對于學生學習和理解黨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都會有幫助。
黨中央在此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特別是七屆二中全會,這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除了教材中涉及的黨的工作重心、中心、基本政策、總任務和“兩個務必”之外,如果可以實地參觀黨中央領導人的居住舊址,本身就加強了對“兩個務必”的認識;參觀西柏坡的博物館,通過影音實物和講解員的深入講解,學生們對該知識點的把握就絕不僅僅是教材中的那點知識了,而且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也會有不少收獲,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中學、高校、相關文化部門要互相協作與配合
1.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與文化遺產資源主管部門的聯系。
我們可以把一些具體的有形文化遺產列為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教育的基地,定期組織師生參觀學習;也可以專門組織相關學科教師(歷史、語文、班主任等)進行系統培訓學習,提升各中學校本課程的質量。教科研部門也可以組織全市的校本課程相關培訓,如歷史學科就可以把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納入學科的教研計劃。
2.各中學還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
井陘縣長崗村的龍母文化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的五龍圣母傳說、獨特盛大的接龍母儀式、五龍圣母祭典、龍母民俗文化、龍母趣事、龍母傳統廟會等在全國罕有。石家莊學院歷史文化系與井陘合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保護與開發基地,發掘井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系的大學生曾經到非遺大縣井陘社會實踐,協助文化館挖掘整理板橋、長崗村非遺項目。中學歷史教師可以與這些科研教學機構合作,交流學習,豐富中學歷史校本課程資源。通過合作,高中歷史教師對于石家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更加深刻,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就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
【作者簡介】楊娟,女,石家莊學院歷史文化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教學法。
邢新寶,男,首都師范大學在讀歷史教育碩士,石家莊教科所歷史教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歷史課程論。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