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穎
摘 要: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就業的必備能力,也是就業者職場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技工院校以培養學生就業技能為主要目標,必須重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外語應用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不能只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要通過真實語料和交際活動,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本文就基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技工院校英語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能力 技工院校 英語教學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是伴隨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0世紀70年代,德國職業教育特別重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之后,英、美、澳等國也相繼致力于以就業為導向的核心能力培訓認證體系的開發。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了8項職業核心能力,即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能力等。2009年,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又指出,技工院校應該堅持的四個基本辦學思路之一就是要繼續堅持能力為本的辦學思路。突出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這是技工院校長期以來的根本特色。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與國外的交流溝通日益頻繁深入,對技能型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為了滿足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要,技工院校的英語教育必須深入課程建設與改革,增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使之與市場環境相適應。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要強調英語的實用性,通過真實語料和交際活動,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
一、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技工院校英語課程的定位
技工院校是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升學為主要目標,而職業教育卻以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就業為主要目標。在不同年代技工院校的培養目標有所變化,但其核心一直是在培養滿足經濟建設和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的一線技能勞動者,為企業輸送中級技工和高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技工院校課程體系建立適應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價值取向,以應用為主旨,以分析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前提,科學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明確,技工院校學生能力構成的主體是其職業技能,英語能力只是職業技能的輔助成分。只有理清這一點并有的放矢地進行英語教學,英語才會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發揮相得益彰的作用。因此,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要以職業崗位群對英語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培養與未來職業崗位群相關聯的英語能力。在英語課程定位上,可遵循如下步驟:定位分析職業崗位群→明確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開發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情境→構建課程體系。
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只有根據院校自身特點,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技能型勞動者為目標,以發展職業核心能力為出發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并為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并非越深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打破“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傳統思想,按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因材施教。
二、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的內容及模式
1.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基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具備三個針對性。
(1)針對專業學生。學生的專業不同,其職業崗位定位就不同,技能需求也不同,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幾大技能上需要達到的水平不盡相同。因此,英語教學內容不應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而要分析崗位特點,針對學生需求,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組織教學內容。
(2)針對工作場景。理論不能脫離實踐活動,語言無法脫離運用語境。教學內容應該選擇來自真實工作場景的真實語料,與目標語場合直接關聯,只有把鮮活的職業內容素材引入英語教材和課堂,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3)針對行業發展動態。課本內容往往存在滯后性,教師需要隨時更新補充行業詞匯、分析新近發生的典型案例,使教學內容能夠反映行業發展動態。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溝通表達和收集資訊的能力,不但能使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知識,也能在此過程中提高與人交際、處理信息、獨立思考、自立自強的能力。具備這些能力,學生才能在不斷變化的職場中良好地可持續發展。
2.教學模式
職業核心能力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以能力形成為目標,就要改革技工院校英語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平面模式轉向立體模式,實現教學的多維性,同時也體現技校教育面向社會、服務學生的特點。具體來說,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課堂教學。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討論、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體。技校學生不同于普高學生,他們多反感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等方法,基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通過圖文聲像等多種途徑刺激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在組織手段上,改變單一的學科教材講授模式,以項目為載體,通過任務驅動、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共贏的意識。
(2)課外學習。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相對完善的學習支持體系。利用校園網絡建立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開設視頻賞析、你問我答、學習心得等欄目,充分挖掘外語學習資源,大力開發學生的外語興趣和潛能。在形式上,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定期播報英語新聞、經典美文、影視歌曲等內容,也可以舉辦外語文化節、外語競賽等有影響力的活動,甚至可以利用博客、微信等形式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這樣,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能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和內涵,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搭建平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對學生在信息平臺上的學習交流情況進行及時監督和悉心指導,確保語言學習在健康良好的環境下有序進行。
(3)實踐活動。對某些專業如旅游、酒店、國貿等,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職業英語實踐創造條件,以培養學生職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通過認知性生產實習、專業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的校外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這種實踐活動,將有助于學生更加熟悉崗位的工作流程,更透徹地理解目前行業的發展情況,也有利于教師收集學生在企業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并運用于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英語課程的考評標準
在堅持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觀念之下,英語考試制度不應拘泥于傳統形式,改革考試制度十分必要。技校英語需要考核的是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僅用卷面成績無法客觀科學有效地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不能體現“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要求。技校英語教學效果的評估應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是否有利于職業發展潛力的提高來衡量,應該根據專業的特點設置考試題目和考核標準,以考試促進教學,而不是以考試決定教學。課程評價要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表現與考試評定相結合,從知識技能、思路方法、情感態度等多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思想素養。
具體來說,可設立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作業完成、任務實踐、隨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指標,按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各部分所占比例。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依據崗位需求適當加入一些評估手段和內容,比如,運用觀察法評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難題、完成任務的能力;利用口語交流評估學生的思維反應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小組作業評估學生團隊溝通合作能力;利用角色扮演評估學生在模擬實際工作場景中的職業崗位的綜合能力和工作態度等等。這樣,考評的方式就不再局限于書面試卷形式,突出了語言能力的職業針對性,體現了“實用為主”和“夠用為度”的原則。考評的內容不僅包含了學習結束時總結性的考評,也包含了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的評定。
四、小結
技工院校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英語教學上必須走一條能力與素質相結合的道路。技校英語教學的改革要堅持服務就業的方向,堅持能力為本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合理定位教學目標,科學編排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構建擁有內在合理性和相互關聯性的課程體系。一方面,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同時承載職業崗位群的相關信息,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其專業素養,兩者相輔相成,雙向互促。
英語在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技工院校又承擔了培養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任務。作為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師,我們要積極進取、努力探索、大膽創新,從學生實際需要和職業崗位需求出發,樹立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理念,強化教學質量,推進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把技工院校的英語教學推上一個新臺階,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童東山.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2]張小建,陳宇.《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研究報告[R].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重點課題,1998.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談技校招生新目標.[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5/12/content_13 12141.htm
[4]劉黛琳,張劍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 2009(6).
[5]徐建軍.高技能人才培養視野下的技工院校英語課程改革[J].職業,2012(36).
[6]胡信華.論基于能力本位的告知文秘英語課程建設——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文秘英語課程建設為例[J].職教研究,2010(1).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技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