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總斌
摘 要:科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且應用于生活。選擇生活化教學作為初中科學教學的切入點,不僅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的問題,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及科學素養。主要論述了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以及對如何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學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和探索,力求讓學生主動、快樂、有效學習,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
關鍵詞: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新課標
所謂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教學方式?!读x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停留在基本“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單純對基礎知識的傳承和傳播,而是要更加地關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精選一些與學生生活意義重大的內容,讓生活走進科學,讓科學走進社會。
一、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首先,初中科學課程包含生物、化學、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而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正好能夠充分體現該學科的這一特點。學生生活中的日常繁瑣,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與科學相關,通過練習生活中的自然學科,將科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再應用到生活中去,不僅能夠在教學中真正地體現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和基礎性,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及應用。
其次,生活化的科學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生活實際的考慮,即更能夠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生活化的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大都設計采用一些學生身邊的、學生熟知的教學材料,教學過程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和認知規律,這樣不僅為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創造了條件,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積極性,占領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二、開展生活化科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會使教學活動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學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初中科學中,很多的知識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教師在教學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熟悉的生活現象的探討熱情,而且還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知識印象。
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教學為例。那天上午的第一堂課就是科學課,匆忙中,我帶著早餐(兩個肉包子)來到了教室,學生的目光全被兩個包子吸引了,我靈機一動,便有了之下的教學設計:我問:“你們吃早餐了嗎?”學生有的說吃了,有的說沒吃,于是我把我的肉包子讓兩個沒有吃早飯的學生吃。正當他們吃得津津有味時,我突然問:“肉包子好吃嗎?它有哪些營養素呢?現在包子去哪了?又是怎么去的呢?”學生熱烈地討論開來。我走上講臺,將“肉包子的消化與吸收”寫在了黑板上,學生興致很高,很快就進入了課堂內容的學習。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不僅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單純講授的枯燥性。課堂教學的尾聲,我將“肉包子”擦去,改成了“食物”。
2.增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讓學生在科學的世界里探索,卻很少指引學生到生活的世界去體驗,這也就使得科學的教學過程變得邏輯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缺乏生活意義和價值。在科學教學中,關注生活世界,增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和保持學生的科學興趣,增強生活科學的意識,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構建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
以“水的利用和保護”的教學為例。授課之前,我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水資源現狀”的調查,4~5個人一組,到自己居住的社區里和周邊進行社區水污染、居民用水量以及水浪費等方面的實際水資源情況登記和調查,并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或者查閱書籍的方式來了解我國當下的淡水資源量以及其使用情況,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現有的淡水資源還可滿足我們多少年的生存需求?通過話題討論,可以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使其認識到水資源和我們未來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3.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普遍的科學老師都認為,科學的教學就應該是充滿“科學味”的、嚴謹的、嚴肅的,其實不然,“生活化”的科學語言依然可以充滿“科學味”,而且比較于嚴謹的科學語言,生活化的語言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倍感親切和熟悉,更能被學生接受,且更樂于接受。例如,說到“預測”我們就可以說“讓我們猜測一下”,說到“結論”,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我的發現是”,講到平面鏡中所成像是虛像時,就可以給學生講“猴子撈月”的故事,講到分子運動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墻內開花,墻外香”,就是分子不停地不規則運動的結果。這樣,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同化為科學、嚴謹的科學知識,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中。
4.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
初中科學知識的教學,單純依靠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身體驗,親手操作進行科學探討和科學實驗。這時,適當的課外科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可有效地彌補這一缺陷,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程度,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學會學以致用,完成教學的最終目標。于是,布置課外科學作業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以“聲、光、熱、力、電”的學習為例。課堂上要做相關現象的實驗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單純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只會是顧此失彼,無法盡善。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通過觀察常見的路燈、車燈、霓虹燈等現象來研究這五種現象。這樣的課外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一舉兩得。
5.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以致用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標,因此,要讓學生學會用課堂上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想要做到真正地消化吸收,就必須依靠教師設置有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由難到易地進行練習,嘗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提高學習能力。
以“電能”的教學為例,學生單純地認識電功、電功率的概念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學時,不會過分地強調讓學生解釋,只是讓學生回家之后,觀察自己的電能表,了解表盤中電功和電功率分別是用什么字母表示的,自己家庭的用電狀況,最后按照自己的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在運用書本理論知識,將觀察到的現象升華為理性的認識。這樣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而且也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既能充分地體現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增強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還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愛好,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韓曉燕.來之生活,用之生活:小議科學課堂的生活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
[2]戴文賀.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