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學習歌唱的技能,將會激發學生對歌唱的濃厚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增強演唱自信心;通過歌唱的實踐,也將會發掘學生表演與創造的潛能,提高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從而享受歌唱帶來的愉悅,獲取情感的陶冶與升華。就中學生歌詞課教學進行分析
研究。
關鍵詞:中學;歌唱課;教學
作為中學音樂老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教會我們的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歌唱,提高中學生的歌唱技巧和水平。那么在每周只有一節音樂課的有限時間里,從哪些方面去傳授歌唱的技巧呢?下面就談一談本人的一點認識。
一、人聲的分類和歌唱的類型
1.人聲的分類
從廣義上講可以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從歌唱聲音的音域、音質和音色來衡量則可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男女童聲的音域和音色相近似,無高、中、低音之分。在學生認識了解了各聲部的特征之后,可以用欣賞的方式讓學生辨別聲部。例如,《我的太陽》(男高音獨唱)、《滾滾長江東逝水》(男中音獨唱)、《老黑奴》(男低音獨唱)、《青藏高原》(女高音獨唱)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各個聲部的特色,從而也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聲音特點。
2.歌唱的類型
獨唱:單獨一個人演唱的形式,是演唱形式中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常在音樂會、歌劇、清唱劇等戲劇音樂中出現。
重唱:一種分聲部的演唱形式,每個聲部由一個人擔任,主要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齊唱:指一個歌唱集體都唱同一旋律,也就是單聲部的群唱,不分聲部。合唱:指要有兩個以上聲部組成和聲的演唱。輪唱:同樣的旋律在第二聲部出現并交替追逐,造成一種既錯綜交織又流暢協和的聲部關系,營造出歡快熱烈的合唱效果。
二、狀態與氣息
如果說歌唱是神經的反應,那是因為心理調控著生理器官,營造一種良好的歌唱狀態;如果說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那是因為歌聲是氣息的傳送,氣能的釋放。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它的動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氣息形成,氣息通過喉頭的聲帶,使聲帶受到振動發聲,聲帶是振源體。
三、吐字與發聲
優美動人的歌曲一般都是以語言(歌詞)為依據而產生的,其中的意境、人物、思想感情也要通過語言去描繪和表現。人聲歌唱與樂器演奏最大的差異在于人聲具備吐字器官。在我們的學生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學生在學唱歌曲的時候學到一些歌手發音上的缺點,學生卻把這些缺點看做個性,其實是不正確的。不管是演唱民族歌曲還是流行歌曲,都應該做到字正腔圓。
四、音色與情感
“唱中的快樂與憂愁、歡笑與悲傷、高興與痛苦、同情與諷刺、勇敢與恐懼等,都應該運用一種不會令人誤解的聲音色彩表現出來。”(西班牙)馬努愛爾·加爾西亞
如,《多情的土地》深刻地表現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這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歌曲,演唱時要運用渾厚圓潤的音色來表達摯愛的深情。歌中高音字“脊”“溪”要注意音色圓潤,氣息通暢;“啊”字要唱得情感深沉;尾聲的音色漸漸黯淡,表達纏綿眷戀的情感。《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演唱這首歌時,應以恰當的音色和親切的情感,塑造生動的音樂形象,咬字吐詞要準確,氣息通暢,聲音響亮。在中學生的歌唱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演唱時情感的表達。十幾歲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歌唱時常出現害羞不好意思的情況,也就不能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感情,或是故意避開情感的表達。這樣就造成了演唱缺乏感情,就算演唱的技巧已經不錯,但仍然顯得歌唱干癟,繼而不能運用正確的音色來演唱。
五、想象與情感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世界的一切,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德)愛因斯坦。在歌唱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歌曲的歌詞、旋律等去充分地展開想象,有了想象才會有豐富的情感,有了豐富的情感才會讓演唱打動人心。
六、指揮的語言
讓中學生學習指揮的目的并不是讓他們人人都會指揮,人人都當“指揮家”,而是要讓他們人人都能看懂指揮。如果學生連指揮看都看不懂,在歌唱時就算是請一位世界級的指揮家來給他們指揮還是沒有任何的作用。所以中學生學習指揮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懂得一些基本的指揮語言,當指揮者做一些特定的動作時,要能懂得這些動作的作用和含義,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歌唱。所以在我的學生演唱時,不管是獨唱還是合唱,我都要求他們要看指揮,根據指揮的動作去調整自己歌聲的力度、速度、強弱等。
綜上所述,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學生提高歌唱水平,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歌唱的美好。
參考文獻:
鐘劍鋒.改進策略激發歌唱情感[J].珠江教育論壇,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