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艷
摘 要: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尤為重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化學越來越重視學生化學實驗實踐能力,演示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創新高中化學演示實驗,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當前高中化學教學面臨的一大挑戰。該文主要從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的必要性入手,對高中化學演示實驗的創新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化學 演示實驗 作用 創新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006-01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提倡教學必須立足學生和社會發展需求,對學科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使學生能夠在具有主動性和創新氛圍的課堂中輕松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在高中化學中,化學實驗是學科中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化學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對演示實驗教學的教學方法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在探討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前,我們需對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的必要性有所了解。
1 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的必要性
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是最直觀、最有效的化學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演示實踐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巧妙結合起來。對高中化學演示實驗進行創新,首先是新課程的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高,對學生學的過程的和獲取知識的途徑提高重視,是化學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除了是課程的實施者外,還必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同時擔任著指導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任務,是學生的合作者。這些都要求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對教學過程實驗探究的重視,對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究的情境加以創設,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培養。
其次,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是學生發展的要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僅僅是言語訴說很快就會忘記,而如果是視覺觀看和親自參與則有利于記憶和理解。在多項調查中也顯示,學生更喜歡演示實驗。通過直觀的課堂演示學生可參與到實驗中,自主參與經歷將會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有效的化學知識。創新化學課堂演示實驗,能夠使演示實驗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創新的建議
第一,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對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來說,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是至關重要的。高中化學教師必須學會變通,不能對自己傳統觀的或者原有的教育教學方法固守自封,而應該根據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對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不斷總結、積累、創新。當前的學生由于及早的接觸互聯網,深處新時代的他們有著與過去時代不同的新觀念、新思維,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必須看到這一點,不斷地推陳出新。以高中化學實驗中的“氨氣噴泉實驗”為例,該化學實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實驗內容,為了使學生增強理解力教師必須對其演示實驗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進。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實踐總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該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入手,引導學生根據氣體的性質差異將已經學過的氣體進行分類,然后向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勾起學生探究欲望,從而提高化學演示實驗教學的效率。
第二,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實驗情境進行創設,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創新。高中化學演示實驗從教學過程來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創新必須做好對演示實驗教學中實驗情境的創設。總體來說,實驗過程為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通過對探究性問題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創新。在發現問題上,教師可以對化學實驗中的常見的一些有毒氣體如何處理來提出問題,通過這一問題來對課堂演示實驗進行設計,并將該問題貫穿實驗始終。實驗過程可采取封閉體系,避免有毒氣體泄漏,同時回收利用實驗后殘留的藥品以免浪費,并指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對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嚴密性與科學性進行培養。在探究問題上,教師可以在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中通過發現問題一步步將問題由簡單引向深入,將學生置于“思考—觀察—探索”的學習狀態,啟迪學生學會自己探究問題。在探究問題這一步驟后,教師應根據化學實驗的六要素引導學生解決實驗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好對實驗結果的處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對高中化學演示實驗的創新探索,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不斷地改進和創新化學演示實驗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雄.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淺議[J].新教育,2012,8(15):76-77.
[2] 康麗.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演示實驗的教學情況及改進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11-12.
[3] 賈娟娟.高中化學演示實驗資源庫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神州,2014,4(15):4-5.
[4] 許志偉.探討新理念下高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2):8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