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衍兵
學校注重以培訓目標為導向,以教師自主發展、提高能力為核心,以自主評價、多元評價為載體,以激勵機制為保障,促進教師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使教師在工作中獲得專業成長,最終成為最完善的自己。經過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切合學校實際的“目標引領、提供路徑、搭建平臺、機制保障、自主發展”的“五環節校本培訓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確定一個目標: 以“做最完善的自己”指明教師發展方向
教師校本培訓能否有效開展,確立共同目標是前提,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實用性是關鍵。學校經過廣泛討論、醞釀,確立了“做最完善的自己”的培訓目標,并根據年輕老師多、發展潛力大的實際,提出了合格教師“四個會”(會教書、會育人、會服務、會發展),教師個人基本素質“四個會”(會想工作方法技巧、會做教育教學實事、會說工作心得體會、會寫實踐經驗文章)等具體要求,通過崗前“入格”培訓和崗位“合格”、“升格”培訓,參照相關研究成果,結合學校實際,整理了“教師專業發展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3大類27項基本素質,讓教師認真對照,進行自我評價,引導教師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提供多條路徑:以“小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小課題研究是將工作做細做精的好方法,為教師立足崗位提升專業水平提供了多條路徑。首先,鼓勵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思考教育實踐、總結教育行為、提升理論水平。緊密圍繞“營造魅力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學科教研活動,大力提倡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引導教師多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多寫教學后記、教學案例、教學隨筆等。以科組為單位,每個教研組都有小課題,可以讓教師個人承擔。課題均來源于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研究具有靈活、方便和選擇的特點。其次,加強校級課題審核。要求教師立足于實際,低起點,小角度,從一個問題、一個現象、一種方法的研究開始,從校長到老師人人參與,進行有效的實踐研究。第三,內引外聯,加強交流。學校與市內外等多所學校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關系,努力使小課題的研究者能夠在實踐中成長、在交流中提升。四是規范小課題研究過程管理。根據學校實際,課題立項即實行教研組長負責制,并請專家適時指導,講求“三重”:重過程、重實用、重實效。
三、搭建多個平臺:以“教育教學論壇” 搭建教師成長舞臺
如何將“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和校本培訓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以更貼近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迅速從理論知識轉入工作實踐呢?學校從2000年啟動了“教育教學論壇”展評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十五屆,效果甚好。其主要特點有:一是目的突出實踐、實用、實效。二是專題系列化、梯次化。關注教師成長,立足校本研究平臺,分別從“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素質發展”“課堂教學與落實三基”“班主任工作與學生個性發展”“六七年級學科教學如何銜接”“構建有效課堂”“教法與學法”等專題層遞展開。三是壇主多元化。每屆論壇或每個專題設立壇主主講,壇主可以是專家、領導、教研員,也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家長;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四是形式多樣化。論壇活動根據實際需要變換活動形式,才藝展示、基本功大賽、課堂教學展示、研訓教一體化、五段式教研等等。
在歷屆論壇展評活動中,學校堅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培訓理念,在活動專題確定、程序設計、評價反饋等所有環節都不離開教師主體,所有活動都建立在教師個體和群體積極參與的基礎上,真正體現了校本培訓、校本研究。通過教師的“教有特點,研有突破”帶動學生的“學有興趣,習有方法”,努力使每位老師都能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干型的“土專家”。
四、探索一種機制:以“量化考核評價”激勵教師不斷成長
建立有效的以“教師為本”促進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是校本培訓能夠長期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我們主要從競爭激勵、成功激勵、評價激勵三個方面激勵教師。
1. 競爭激勵。學校在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制定了《教師量化考核實施細則》,從德、能、勤、績等方面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將量化考核納入教師檔案,作為評先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為教師創設平等競爭的平臺,讓那些教學效果好,工作能力強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進而激發廣大教師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
2. 成功激勵。每位教師都有追求事業成功的心理需要,這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體現和不斷獲得新成功的強大動力。學校一方面為每位青年老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近、中、遠期目標,另一方面組織教師開展校內自主培訓、外出學習等活動,使他們有多種展示自己的舞臺和取得成功的機會。對于中青年骨干教師,學校努力為他們創造兩種環境:一是良好的學術環境,二是良好的學習環境。
3. 評價激勵。構建一套系統、科學的激勵性評價運行機制,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不竭動力。為進一步完善這一評價,學校制定了《教師量化評價方案》,采用自評、民意測評、教研組和年級組考評、學校考評等多元評價方式,科學、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同時順應時代的要求,在理念上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性評價上升到與功利性評價相平行的地位,使以人為本的激勵性導向更好地滿足教師尊重和歸屬的需要,使教師由專業發展的客體轉變為提升專業發展的主體。
五、創設研訓氛圍:以“他培到自培”引領教師自主發展
教師培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師“自培”,由此,學校在校本培訓中作了以下嘗試:第一,開展教師自主發展能力培訓。①發現問題的培訓。程序為:教師個體困惑→問題情景→集體會診→觀點交流碰撞→選擇方法。②增強“三個意識”。工作任務的資源意識,引導教師把工作任務當作提高自身素質的資源,而不是負擔,在工作中享受探究的樂趣;改進工作的研究意識,引導教師樹立把工作變成研究的觀念,多進行行動研究、實證研究;處理問題的教育意識,引導教師把所有問題事件轉化為教育的事件,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來處理,達到教育目的。教師增強了這三種意識,就更容易獲得專業能力的發展和教育智慧的生成。第二,建立教師個人特長資源庫。每個教師能成為最好的自己,重要的是揚教師之長,發現特長并總結出來。每個人的特長集中起來就是學校的群體特色。本著這樣的理念,學校讓每個教師申報或發現自己的特長項目,再集體進行設計、強化、包裝,使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成功和自信,使原來被共性知識培訓淹沒的教師個性特長顯露出來了。如:宋成美老師的剪紙版畫,陳云雄老師的書法在各級比賽中屢獲殊榮;蔣素娟、周迎霞、王麗芳、武松芝等老師的管理班級能力強;楊增成老師的電腦設計令人贊嘆等等,全校每年積累10個左右的特長項目培訓資源,發揮了較好的輻射作用。第三,定期出版內部刊物《水田教研》。選編教師個人科研、心得體會文章供大家交流學習,對教師的自主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