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斌
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在“教學建議”部分就提出了“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近年來提出的語文教學應進行主體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等,都是這一先進的教學觀念的體現。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發現了一種令人吃驚的現象。筆者在高中任教語文,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況實在讓人無法樂觀。經過對自己任教的兩個班(共128人)的調查后發現,有92人未曾進行過語文課前預習,占71%;有81人平時不復習語文,占63%;有63人課堂筆記不知記什么或沒記住重點內容,占49%;有69人希望老師上課把答案直接報給他們,占54%;有48人語文練習未認真利用甚至不做,占38%。至于課外的閱讀量和語文知識(包括文學知識)的積累量,更是少得可憐。在語文學習上花的時間也相對較少,往往語文晚自習上做數學等學科題。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主體性喪失”現象。“主體性喪失”現象已嚴重影響甚至制約著高中語文教學。
在發現了“主體性喪失”現象以后,我們也采取了很多矯正措施來挽救,以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主體意識觀念的樹立是減少“主體性喪失”現象的基本環節和前提。
在探究具體的教學方法之前,先得讓學生建立語文學習主體意識的觀念,否則,各種所謂的“方法”只能是強加在學生身上,未能觸動其內在,也必然起不到實效。也就是說,先要告訴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要求和方法,并讓他們明確:學好語文必須有主體意識,必須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通過經常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語文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把主體意識落實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去。與此同時,通過多種措施和途徑讓學生嘗到自主學習的甜頭,使他們獲得內在的學習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地抵制被動性學習,“主體性喪失”現象也才會出現得越來越少。
其次,可以通過外部條件的改變,防范“主體性喪失”現象的產生。
如果說上一個內容是從學生內在著手,那這種嘗試是從外部環境入手了。這里講的外部條件,是小范圍內的,即教師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有利于主體意識建立的環境,使他們不致于“主體性喪失”。例如改革教學評價方法,不再以試卷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多鼓勵、多贊揚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個性化表現,讓其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再比如,可以探索課內外結合的“大語文”教育模式,使學生的語文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內,倡導學生主動到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還可以通過形成班級共識和班級輿論,引導那些喪失“主體性”的同學在整體氛圍的感召下回歸到主體學習的軌道上來。
第三,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學習最關鍵的就是課堂教學。防范“主體性喪失”現象的產生,當然離不開課堂教學,或者說,新型的課堂教學將成為構建學生主體意識,進行主體性教學的主陣地。那么,學生到底歡迎怎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呢?怎樣利用課堂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究竟該如何體現呢?對此我們已經具備了較多的認識,也展開了一定的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的來說,我們覺得這方面還有許多可以深入挖掘和進一步開展實踐探索的地方。而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每個班級仍有22位左右的同學(約占學生總數的17%)依然存在一種游離于課堂外、教師教什么于我無關的語文學習態度。的確,在目前的教育機制下,要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實現主體性教學并取得較滿意的成果,還相當的任重而道遠。
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要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要使學生具備主體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進行研究性活動是極其有效的途徑。同時,它又能使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學校拓展到社會,對學生的發展具有莫大的益處。我們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和語文有關的研究性活動,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他們的語文主體性學習。我們發現,這種效果相當不錯,因為絕大部分活動都是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參與,自主分析和自主總結的。然而研究性活動中還是有半數略多的同學濫竽充數,根本沒“動”起來,值得注意。
責任編輯〓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