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坤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率日趨上升,自殺現象也很嚴重,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學生對生命的冷漠與無知,沒有去關注生命、感悟生命、反思生命的價值,另一方面凸現出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只有重視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培養,才能給未來帶來希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學校的生物學教學中,除了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上開展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整合信息技術,促進生命教育。
一、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是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校園是學生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因此,把生命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更能激勵學生不斷健康成長。
1. 融合校園文化開展生命教育
如在學習《生物和分類》一節后,組織學生舉行“識別校園內常見的植物并給植物掛銘牌”的活動,首先將班上的學生分為若干組,各小組成員自行分工,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活動。學生小組中的“鑒定師”負責查找資料對校園內植物進行分類;“設計師”負責設計銘牌的各種造形圖案;“美工師”負責將分類各種植物的學名、主要特征等信息抄錄在銘牌上;“攝影師”則負責對銘牌進行拍照、PS處理并上傳到QQ空間。經過評委組的評比,選出最佳作品獎,讓獲獎小組為植物掛牌留影并在校園網展示。通過活動,不僅為學校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打開了同學間的一扇心窗,促進了同學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交流,隨著同學之間的交流,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競爭意識得到了增強。
2. 結合社區特點開展校本生命教育
在校園活動中還結合我校毗鄰海港的特點,開展防溺水校本專題生命教育活動。惠東縣的鹽洲渡口是惠州市唯一的一道“學生渡”,鹽洲中學處在南部紅海灣考洲洋內的海島上,島外大部分學生返校必須要乘坐“水上巴士”——渡輪,因此防溺水安全教育成了校本活動的必修課。在校本課程中整合信息技術開設了《游泳注意事項》、《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擠壓》等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觀看、討論,還邀請了鎮醫務人員對溺水進行模擬施救演練,另外連續幾年協助學校聯手惠州市海事處舉辦“水上安全知識流動課堂”,向學生講解乘坐渡船的注意事項、水上逃生技能并展示救生衣、救生圈的使用方法,同時要求學生拒絕乘坐超載船,舉報存在安全隱患的帶“病”船等。
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拓展生命教育
生命最終要回歸自然,因此課外實踐活動更能豐富和拓展生命教育。如在《關注農村環境》一節的學習中,組織學生開展“影響鹽洲海水養殖業發展因素”的課題研究。在活動中用PPT和Frontpage等把拍攝到的相片和采訪的錄音,以及其他相關的素材做成網頁,發布到校園局域網上,促使更多的學生關注家鄉環境的變化。通過活動,一方面為鹽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另一方面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探究自然、熱愛家鄉、愛護環境,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又如在調查《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實踐課中,組織學生參觀鹽洲紅樹林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引導學生了解紅樹植物奇妙的適應性和獨特的胎生現象,認識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功能。通過實地觀察、欣賞大自然的恬靜、可愛,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人文精神。
責任編輯〓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