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華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很多老師似懂非懂,完全憑經驗教學,跟著感覺走,導致我們的朗讀指導走入了不少誤區。許多人,越來越感到朗讀指導的有心無力,事倍功半。現我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歸納整理為策略。
一、利用直觀教具,再現課文情景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具,或畫幾幅畫,或拍幾張照片,或做個課件,利用好插圖、配樂、視頻等,這些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都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字的體會,從而讓朗讀更好地進入文本的情境。
我們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老師或學生產生角色體驗的感覺。比如《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等游記體裁的文本,學生可以以導游或游客的身份朗讀課文;寫人體裁的文本,一般都會有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那就讓學生成為其中的角色來朗讀。
動作表演是比較適合小學生的一種情景再現的方法。兒童天生具有表演的才能,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把文本中那些靜默著的語言,用動作表演出來,文字就有了聲音,文字中的畫面就開始流動,文本的內容自然也就隨之被觀眾和聽眾理解了。比如《第一場雪》。
清晨,推開門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在讀第二個分句的時候,讓學生做一個“推開門”的動作,然后“一看”,接著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兒童的積極性一下子因情境的再現、表演的形式而被調動起來,學生的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白茫茫的世界,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驚喜,于是之后對于雪“好大”的感嘆,就會是有感而發。
二、運用內在語,把握傳遞信息
人們常把書面語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稱為“內在語”。生活中常說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潛臺詞”實際上指的都是內在語。
面對一篇文章,我們該怎樣挖掘它的內在語呢?這就需要我們準確把握朗讀所要傳遞的信息。
如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接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表面看來,這段文字描繪的是一幅多么令人愉快的畫面。小女孩終于可以跟愛她的奶奶一塊到一個極為美好的地方去了。但如果據此就處理成愉悅歡快的語調就錯了。因為從故事的內涵看,這些詞語的內在語是極為痛苦的。她奶奶已經死了,一個死人把小女孩抱起來,帶走了,這意味著什么?無疑,小女孩也死了。而她倆飛去的地方,也只不過是作者的美好向往而已。朗讀者只有理解了隱藏在文字里面反意的內在語,才能把小女孩凍餓而死的悲慘結局,通過有聲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豐富想象,活化作品內容
在理解感受作品時,有些時候需要豐富的想象,你必須進入文中的情境,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眼前活起來。特別是教材中有些歷史題材的或者有較多專業知識的課文,要么年代久遠,要么讀起來費解,采用聯想和想象,讓學生體驗文本中的角色,在學生與文本間架起一座橋梁。
學習《鳥的天堂》,即使沒有去過南國,即使沒有看過大榕樹們,我們也依然可以用生活中的所見,遷移聯想到大榕樹的樣子。比如,事先讓學生查資料,了解榕樹,再觀察滿樹綠葉的樣子,讓綠葉、榕樹的形象在學生的腦中活動起來。這樣,他們仿佛就親眼看見:
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于是,你會和作者一樣,坐在一條小船里,甚至你就是作者,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劃去的時候,“我”還不時回頭看那被拋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樹。“我”的留戀之情溢于言表, “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就這樣,通過深入地理解、真摯地感受和豐富地想象,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朗讀的魅力就此彰顯出來。
責任編輯〓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