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允
一個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語文課堂,不管教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或模式,都應該體現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精神,為學生創造一個盡可能開闊的活動平臺,讓他們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弘揚個性,促進身心及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語文素養。
一、民主: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個民主的課堂,應該是師生的“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理性”齊飛。記得我在教學《借生日》這一篇課文時,由于課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我把課堂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等方式去理解課文。我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他們的學習情緒很高,和我配合得相當默契,課堂上笑聲不斷,氣氛極為輕松。當我提出“媽媽的愛還表現在哪里?”時,學生表現得更為活躍,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媽媽的愛是溫柔的目光、是美味的飯菜、是輕聲的責備、是一個結實的擁抱……”。孩子們的思維閘門被完全打開了,我趁熱打鐵,請孩子們以《我把生日借媽媽》為題寫一首小詩歌。交流匯報時,一首首稚嫩的小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有一個小女生甚至在讀自己的詩歌時流下了眼淚。這一刻,我知道孩子們的情感已經融入文本,被濃濃的母愛所包圍,并懂得了感恩和回報。就連個別基礎較落后的學生,在小組同伴的幫助下,筆下小詩也基本成型了。
課堂上,我經常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同一個高度上,和學生一同討論、一同表演,耐心地聆聽他們的聲音。我范讀課文時,同學們有時會以熱烈的掌聲表揚我,有時也會大膽地指出應該改進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確有點難為情,但看著同學們純潔的目光,我也變得坦然,同時為我的學生有這樣的膽識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同學們的心目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他們學習上的一個好伙伴。現在,同學們更喜歡我上的課了,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二、科學: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鑰匙
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初讀了課文內容后,讓學生歸納故事的主要內容,一連請了幾個同學回答,結果都不盡人意。由于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文章,我請同學抓住故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任務、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作出適當的補充,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知曉了方法后,學生的思路清晰多了。這時,我又出示了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歸納,鞏固學習所得。同時還讓學生知道,根據課文類型不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還有題目拓展、段意歸并、抓重點詞句等。在我接下來的階段訓練中,學生運用所了解的方法,較好地歸納出故事的主要內容,突破了瓶頸。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如走路,一種方式是低著頭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走,另一種方式是老師指明方向,學生自己走,雖然會跌倒,但爬起來再走,腳步會更穩了,走得會更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三、個性:培育自信,讓學生勇于表達所思所想
我愛詩詞歌賦。發現同樣是描寫雨,在歷代文人墨客筆下卻有著不同的妙句。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讓人看到早春的舒適;蘇軾的“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贊美了西湖雨中的綺麗景象;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讓我看到了詩人報效祖國的豪情;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吟誦著眼前仿佛看到因為國運衰落,滿心哀慟的詩人;而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讓人感受到的是微風細雨中垂釣之樂。詩人即景隨性寫詩,才寫出與眾不同的佳句,那我們的語文課又怎能限制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只能有一種理解呢?既然大自然是豐富多彩而又千變萬化的,我們的語文課堂為什么不嘗試為學生打開一扇大門,讓學生領略當中的美好呢?
我在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時,一個同學的回答就給了我很大的感觸。當我問到小朋友們喜歡哪一只兔子時,班上的同學幾乎是一面倒,都說喜歡小白兔。只有一個小朋友說喜歡小灰兔,其他小朋友都不贊同他的意見甚至感到有點兒不可思議:小灰兔拿了老山羊的菜子后什么都不干了,吃完后還要去問老山羊要白菜,為什么還喜歡它呢?這個小朋友開始時有點怕,不敢說,在我的鼓勵下他說出了他的理由:小灰兔開始的時候也有幫老山羊收白菜呀,那說明它也很樂于助人;它去老山羊家要白菜時聽了小白兔的話,可能會改正它的缺點,也會像小白兔那樣自己種白菜的。聽了他的話,其他同學想了想,也感到很有道理,紛紛舉手表達他們對小灰兔的看法,認為小白兔既有應該改正的地方,也有值得表揚的優點。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也更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了。
責任編輯〓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