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堅
深圳市龍華新區現有中小學56所,在校學生人數10.8萬人,近兩年教育總量發展迅猛,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到2015年,新區將新建公辦學校7所,改擴建7所學校,計劃增加公辦學位2.3萬余個。新區正處于轉型升級,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社會問題越來越復雜,在校青少年的教育、服務也面臨著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和改變。
一、龍華新區在校青少年成長服務現狀及存在問題
學生在校期間有老師、教職員工進行專門的輔導和服務,已形成單一傳統的教育模式,隨著社會問題復雜化,在校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務存在越來越多樣性的需求,并需要不斷地改進,在校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長,亟需除老師以外的專業人士的引導和幫助。
新區各學校都為學生免費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興趣小組、社團等課外活動,學生可以在課余學習藝術、體育,也可鞏固學業,但仍然會出現學生放學時間遠早于父母下班時間等學生無人監管的情況,所以急需一些校外的活動場所提供給放學后或在假期中的青少年,現存的學生托管機構魚龍混雜,或無牌無證、收費無監管,或設施設備簡陋、存在安全隱患。從2012年起深圳市文明辦在新區設立了一個社區“四點半學校”,與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合作在新區設立了5個“學校少年宮”,但缺口仍然巨大。
新區教育主管部門一直以來為在校學生健康成長做了很多努力,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新區仍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青少年成長服務不均衡等情況,體現在公辦學校無論硬件建設、師資力量都比民辦學校好,優質學位供給存在區域差別,部分區域非常緊張而部分區域卻存在不滿額等方面。
青少年成長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的相互作用,但現階段除社會服務資源缺乏外,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是缺乏跟蹤和科學指導,教育主管部門曾組織過多次家庭教育宣傳、咨詢等,但由于未形成常態化活動,家庭教育輔導講師大部分是在職教師,無固定專業人士參與,加之新區學生家庭情況復雜等原因,家庭教育一直未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區內特殊兒童數量逐年增多,學校安排他們隨班就讀,安排最優秀的班主任、老師輔導他們,并為孩子家長提供了陪讀、不定期查看等服務,特殊兒童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任課老師無持續的專業指導、學校缺乏編制設專人負責特殊兒童教育、中小學學業銜接等問題,出現了教職員工作量大、孩子未得到最佳輔導、中小學特殊教育脫節等情況。
二、關于龍華新區在校青少年成長服務的幾點建議
開展社會公益機構進校園活動,如社區中心進校園、青年組織進校園、社工進校園等,不斷開拓在校青少年成長服務范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專業指引,提高其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通過學校教育、家庭輔導及個案跟蹤等專業服務,共同促進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長,又有效連結社會資源,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促使青少年全面發展。
聯合企業、社會機構、社區等,開設公益學生托管機構,如社區“四點半學校”和“學校少年宮”等,提供午托、晚托、課外活動輔導等公益服務,解決部分孩子放學后、假期無人看管的實際困難,并將學生公益托管機構作為一個社區平臺,通過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協調,調動起社區“五老”及社會各種力量去關愛在校青少年成長。
加大力度開展家校聯系家庭教育輔導,通過駐校社工等專業人員,對部分有需要的學生和家長,采取家訪、電訪、邀訪等方式進行溝通,在學校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孩子,給予家長更多專業的輔導意見,有針對性的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改善親子關系,增加家校互動的途徑。
通過社會機構力量創新學校德育模式,提高實效。加強學校行政、教師的培訓,通過社工等專業人員與教師們的合作交流,教師們可學習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適當運用于實際教育教學中;利用社會機構與學生平等友好的橋梁作用,引導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走進社會等體驗式學習,獲得與課本內容不一樣的經歷,也可對偏常生進行持續的跟蹤、指導與幫助,又能從學生處獲得許多學生成長的需求以及對學校管理上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更好的服務學生的良性循環。
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加強特殊兒童的服務,運用社會工作者專業技能,開展與普通教育結合的融合教育,幫助特殊兒童獲得社會支持,融入主流社會,為特殊兒童成長成才助力。
責任編輯〓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