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雪
精心設計
教師要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效性。把握好教材,掌握重難點,是設計好前置性作業的關鍵。如果老師布置前置性作業時對目標把握得不明確、不準確,那么課堂上學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次上,教師更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因此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應注意“六個要”: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有趣味性;難度要適中,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安排要靈活。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年齡特點及教材內容,我設計了三年級上冊Unit 4 B Lets talk和六年級下冊Unit 3 B Lets read的前置性作業。
從上面兩份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可以看出,三年級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側重于自學習慣的培養,對他們在新授課的前置性作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他們的前置性作業設計得更開放性和更靈活,有利于課堂上學生們進行交流和反饋。
定時檢查
初始階段。此階段,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還沒有養成習慣,需要教師每天甚至每次都檢查。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如果教師沒有堅持每天或每次檢查,只有少數自覺性較強的學生能完成,特別是低年級的情況更為嚴重,這樣就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中期階段。在訓練了一兩個月之后,學生已初步養成了習慣,基本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慢慢減少次數。也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或個別學生情況而定,兩天檢查一次或一星期檢查一次,甚至是個別抽查等方式。這樣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量,也可以加強學生的自覺性。
后期階段。到了“生本實驗”的后期或是高年級階段,老師可采用抽查小組或小組交換檢查的方式來檢查評價學生前置性學習完成的情況,或者完全依靠評價機制去管理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情況。
評價機制
查閱各類教育教學文獻后,再與我的教學實際相結合,激勵性評價有以下五種方式:語言評價、體態語評價、量化評價、標示評價、展覽式評價。前兩種評價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如在檢查前置性作業完成的情況時,教師可以給以點頭肯定、微笑鼓勵、口頭贊揚、豎起大拇指或與學生“give me five”擊掌等方式,都會給學生以信心和動力。第三種評價方式比較靈活,可以出現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后。最后的兩種評價要求教師要經常在班里展示學生的高質量的“前置性學習”作業本。以展示作為表揚,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同時起到示范作用。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深受學生們歡迎。
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有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及學校評價等。前置性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但學生是否真正去做了準備,準備的質量怎么樣,老師不能在短時間內給每個學生公正的評價反饋,所以,若要及時有效的評價,只能放在課上“交流匯報前置性學習成果”這個環節,把評價的權利交給每個小組,在組長的認真負責工作下,大家做好互評。
責任編輯〓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