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兵
高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促進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望、發展思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調節課堂氣氛的重要作用。
一、營造和諧回答問題環境
一節課上,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首先需要教師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外部氛圍。學生在良好的氛圍感染下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主動性,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為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本人嘗試將學期結束的成績分為學期末的考核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同時將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表現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中,一個學期下來,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問題設計應能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接近生活而且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先觀察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找一個能與學生興趣結合的交叉點,而且問題最好結合身邊的實際,讓學生感覺不是那么空泛,同時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的心理,設計問題。本人在教學四年級欣賞課《劃龍船》時,先讓同學們回顧我們班級拔河比賽中經常會看到的一個場景,老師喊:一、二,旁邊同學齊聲喊:加油!幫助參賽同學統一節奏,齊心協力戰勝對手,并現場讓學生體會這一口號。同學們有了拔河的體驗,再讓其欣賞《劃龍船》,并回答歌曲在音樂上哪些地方與我們拔河的口號有相似的地方?學生自然能很快感受到這首帶有號子屬性的民歌旋律剛勁有力,音樂節奏和劃船動作的節奏緊相吻合,并以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表現歌曲這一特點。因此教師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必須具有激發性,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思維。
三、問題設計難易適中
課堂提問如果過于簡單、膚淺,教師一問,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回答,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學生沒有思考,這就是一個低效的問題。反之,問題設計的超出學生能力水平,學生回答不上來,浪費時間的同時,大大挫敗的學生的積極性。為此,課堂提問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問題,這樣既有利于讓學生感覺到問題的挑戰性,引領他積極思考,又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繼續積極思考問題的興趣。所以過難或過易的提問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一定要難度適中。本人在教學一年級的民間打擊樂《鴨子拌嘴》時,初聽樂曲前,第一次課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聽聽這首樂曲分為幾段。音樂聽完之后,同學們還在討論著有趣的小鴨子形象,對老師的這個問題一臉的茫然,經過反思,我認識到讓一年級學生去給音樂分段,對于他們來說太抽象。第二個班上這一課時,我將問題調整成:你能不能根據音樂中強弱、速度的變化用語言說出音樂表現的幾個不同畫面?學生馬上就能根據自己的感受描繪出小鴨子出場、拌嘴、回家等場景。最后再由不同的場景自然讓學生感受樂曲的幾個部分。因此,問題的設計關鍵要充分考慮班級中學生的整體能力水平,選擇適中的問題,才能事半功倍。
四、問題設計要具開放性
低年級學生知識較少,經驗較欠缺,思維的方式主要是求同性思維,隨著知識的增長,從三、四年級開始,他們已經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最佳時期,因此,從中年級開始,課堂提問可以考慮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以此引導其思維方式的轉變和提高。一般,封閉性的提問,以“是”或“不是”來回答問題,使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不加思索,帶有猜測的成分。因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概率。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開放性,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在教學六年級探究型課例《黃河之濱》時,我設計的分小組探究黃河流域民間音樂的特點。學生熱情很高,結合他們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探究,搜集資料,制作ppt,學唱民歌,忙的不亦樂乎。在課上匯報成果時,有的小組從黃河流經的省份入手展現出黃河流域陜北民歌高亢嘹亮;山西民歌曲調優美、感情真摯、易于傳唱;有的小組從民歌的分類入手重點介紹了山東民歌具有質樸、淳厚、強悍、粗獷和詼諧、風趣等特點;還有的小組著重介紹了黃河流域地方戲曲等民間藝術,同時教同學們學跳秧歌。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各個小組的匯報中,大家多方面的感受和了解了黃河流域各地民間音樂特點。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